《中國記者》2014年總目錄
特 稿
3-10 光影之間的情懷 何 平
6-10 誰能引領現代輿論場? 李從軍
8-10 “老報道”把我的激情拉回了“從前” 田聰明
8-13 學習、調查、思考:一切為了履行職責 本刊記者——專訪田聰明
9-10 把方向 循規律 擔使命 何 平——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工作重要論述
9-13 盡快在媒體融合發展上見到成效取得突破 慎海雄
12-10 在世界新聞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周宗敏 唐潤華 黃富慧——首屆世界媒體峰會全球新聞獎的誕生及啟示
12-15 評委眼中的“好記者、好故事” 時統宇——我把這次經歷視為自己的年度記憶
每月評論
1-7 紙媒:以正確的思路找到出路 本刊特約評論員
2-9 以宣傳思想工作的有力有為傳播發展正能量 本刊特約評論員
3-7 媒體融合的核心:傳播關系轉型 本刊特約評論員
4-7 打造傳媒轉型的人力資源引擎 本刊特約評論員
5-7 媒體融合發展之路要走穩走快走好 本刊特約評論員
6-7 媒體平臺化催生話語新生態 本刊特約評論員
7-7 創新是最核心的“版權” 本刊特約評論員
8-7 做強新聞客戶端的路徑選擇 本刊特約評論員
9-7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戰略指向 本刊特約評論員
10-7 紙媒:以何種態度堅守? 本刊特約評論員
11-7 融合報道常態化的路徑與走勢 本刊特約評論員
12-7 練就講好中國故事的看家本領 本刊特約評論員
論 壇
1-10 改進、創新,充分發揮導向示范作用 高善罡——有感于第八屆中國新聞獎研討會
1-12 在肩負主流媒體責任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李新民
1-14 打開市場這扇窗 鮑國之——今晚網兩個效益雙贏的實踐與思考
1-17 青島報業整合透視 蔡曉濱 崔永剛
1-19 一版“1+1”模式為黨報帶來精氣神 壽 川
1-21 探尋晚報可持續發展之路 本刊記者——專訪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秘書長梁秀偉
1-23 借助現代營銷理論,推動新型城鎮化轉型 胡 濱 方星梁——《義烏商報》“城鄉新社區集聚建設”報道探索
2-12 2014年中國新聞獎評選有哪些調整和變化 中國記協評獎辦公室
2-13 從財新傳媒的新媒體策略看媒體的轉型探索 龔彥方
2-16 新媒體與改革語境下的“新年獻詞” 趙振宇 劉義昆
2-18 整合資源 加快推進數字出版轉型升級 黃 平 崔 健
2-20 向現代媒體轉型 走品牌發展之路 王海征 滕朝陽
2-22 助殘“犟媽”何以產生全國影響 本刊記者
2-24 地方都市報重大主題報道如何“軟著陸、接地氣” 姜圣瑜
2-26 4G時代的媒體機遇與發展策略選擇 王武彬
2-28 在維護司法公正中推進傳播創新 蔣 敏
3-11 群眾路線是黨報改革發展的第一引擎 沙 新
3-14 從傳統大報到品牌大報 蔡華東 韓煒林 彭明星
3-17 主流媒體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為及增強傳播力新探 程小玲
3-20 整合:傳統媒體改革的必由之路 方立明
3-23 主創團隊談“家風之問” 楊 華 申 勇 張宇珺
3-26 做精做深央企新聞,提高影響力、話語權 陳 重
3-28 省級黨報進報亭:五年實踐與思考 張小龍
3-30 城鎮化與報紙雙贏 張立偉
4-10 有特色 有立場 才有影響力 《北京日報》編委會
4-12 杭州文廣集團:堅持新聞立臺 打造杭州好新聞 余新平
4-15 地市黨報集團:堅持“五個統一”,以“亮劍精神”打造主流媒體影響力 陳 東
4-17 創新,擎起紙媒發展空間 彭 京 黃浦江
4-20 把握三個“新” 有效引導輿論 張春校
4-22 用“服務鏈”引導報紙轉型 唐亞強
4-24 從馬航客機失聯事件看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競合 胡園園
4-27 《口述雷鋒真相》面世前后 肖春飛 戰嘉琦
4-61 保障新聞工作者依法采訪報道 高善罡——設立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的背景情況
4-62 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實施辦法
5-10 抓住需求“痛點” 讓“融合”走得更遠 余海波
5-11 迎接新聞業的“小時代” 王學鋒
5-14 用戶需求與傳播技術:誰是傳統媒體的方向 王晨郁
5-16 政治性、新聞性相結合增強黨報傳播力影響力 蘭炎平
5-18 開創新媒體時代重大時政報道新局面 劉思揚
5-20 都市媒體主題報道:以建設者姿態做好時代大文章韓少林 陳俊旺 徐漢雄
5-23 “四個統一”提振黨報農村版影響力 韓嘉俊
5-26 地方新聞網重大主題報道的三維視角 楊 昕 楊 靜
5-29 解碼“玉兔” 本刊記者
5-31 新聞敲詐的失范因素和治理路徑 周 俊 白元琪
6-11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王暉
6-14 報業集團如何布局全媒體 周躍敏
6-17 在與新媒體的共享融通中尋求多贏 鄒賢啟
6-20 融合發展,更顯紙媒專業優勢 蔡小偉
6-23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傳播先進性別文化 馬 利
6-27 從新聞作風談政治家辦報新聞理念 劉景來
6-29 欠發達地區經濟報道策略探索 黃祖松 李啟瑞
6-32 以獨立調查鍛造主流網媒核心競爭力 朱德泉
6-34 地方網站如何打造更多全國影響的新聞精品 王天立
7-10 網聚正能量 共筑中國夢 本刊記者——“地方新聞網站如何發掘重大典型人物”研討會觀點集萃
7-13 轉型:新媒體基因+傳統媒體靈魂 李啟瑞 宋春風——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推動媒體融合的思考與探索
7-16 重報集團全媒體數字化轉型的創新實踐 向澤映
7-18 以互聯網思維推進媒體實質性融合發展 張英軍 賈 岳
7-21 打造接地氣、冒熱氣、清新文風的報道——以典型人物報道為載體傳播正能量 可運領
7-23 新聞可以有多少種表達方式 ——從焦裕祿長篇政治抒情詩說開去本刊記者 劉雅鳴 林 嵬 張興軍
8-18 與新聞同行——追憶鄭州報業集團副總編輯陶玉亮
8-22 當前報業發展的困境與突圍思考 王義軍
8-25 大數據時代傳統報業如何占位? 陳 曦
8-28 探融合發展之路 求變革創新良策——《湖北日報》創刊65周年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研討會觀點擷萃
8-33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城鎮化”深度報道如何凝聚社會共識 俞運宏
9-14 發揮優勢,走穩走好融合發展之路 尹漢寧
9-17 打響宣傳主動仗 傳遞強勁正能量 徐體義 何 侃 王雪飛
9-20 巧用群眾元素 增強新聞報道關注度影響力 方立明
9-22 新時期黨報系列評論的突圍路徑 胡恒芳
9-25 抓住共建契機 努力建設一流新聞與傳播學院 陸紹陽
9-27 讓黨報永遠伴隨著讀者的心聲 劉慶國
9-29 聚焦“三農”大主題 新聞彰顯大擔當 寧啟文 白鋒哲
9-31 弘揚核心價值觀 讓版面有思想會說話 尚 林
9-34 從“渾水泡面”看社交媒體傳播環境下的災難報道 白瑞雪 劉 新
10-10 抓住契機,實現融合共贏、打造影響力的有益嘗試——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七大媒體聯盟看青奧”大型新聞行動解析
10-14 把握三對關系,走好一體發展的融合之路 趙鐵軍
10-17 以信息管理創新融合推動新型主流媒體建設 張小良 丁 虞
10-21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楊世橋
10-24 “央視新聞”的新媒體戰略及系列創新 張 柱
10-27 長篇通訊如何“融”出精彩 王 嵬 謝 臻——從一次令人回味的新聞實踐看《南京日報》青奧會“融合傳播”思路
10-30 地方黨報:以影響力的營造與轉化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劉文洪
10-33 新媒體時代發刊詞的獨特性書寫與價值追尋 張 強
10-35 當前傳媒堅守輿論陣地的幾個著力點王盼群 賈 岳 李建春 王靜超
10-38 前報人談新媒體創業 本刊記者 翟錚璇——《中國記者》對話新媒體產品“竹馬實驗室”發起人何磊
10-40 把酒釀成詩歌,澆灌新聞花朵 鄧建華 李 榮 楊紅翥——懷念《春城晚報》副總編輯、詩人費嘉
11-23 運用自身優勢助推核心價值觀形成大眾共識 黃祖松 李啟瑞——《廣西日報》核心價值觀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11-26 求解社會情境與傳播效果的最大公約數 朱 江 張 慶 馬國穎——北京電視臺新聞宣傳創新探索
11-28 探索融合之路 創新報業價值 本刊記者——第十九屆全國省級晚報都市報總編輯年會擷英
11-32 新型智庫建設:主流媒體的機遇與挑戰 藍 云 莫 凡
11-35 地市媒體如何走好融合發展之路 沈振建——湖州日報報業集團“抓三實、促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11-39 讓紙上的新聞“動”起來 張建雄 張 波——《蘇州日報》融合報道探索與實踐
11-41 一組領袖漫畫帖熱轉引發的思考 錢黎明
11-43 以國家安全的名義,美國媒體自我審查的歷史與現實 馬桂花
11-46 國外媒體如何管理職務行為信息? 文 建
12-36 地方傳統媒體:如何打造融合平臺,實現良性全面發展 毛登峰
12-38 擁抱跨界平臺 加快自我突破 郭樂天 施文洪
12-41 進軍新媒體 贏得紙媒優勢 張立偉
12-44 講好故事、傳播觀念、交流思想 蔣祖烜——湖南衛視新聞專題《絕對忠誠》啟示錄
12-45 走向常態的融合新聞報道 黃雅蘭 陳昌鳳
12-48 《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毛澤東新聞作品集》誕生記 劉光牛
12-50 全媒體時代,地方黨報如何改進新聞評論、創新深度報道? 本刊記者——《開封日報》新聞評論改革暨深度報道創新研討會觀點擷英
12-53 海洋報道:增量提質,提升全民海洋意識——2014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擷英
封面專題
紙媒新希望——看新型報紙如何細分市場逆勢上揚
1-27 社區報能否拯救報業 劉勁松
1-30 《快樂老人報》百萬發行量是如何做到的? 黃志杰
1-33 健康類報紙的當下與未來 孟憲勵
1-36 地鐵報:報業寒冬里的一線春光? 于潔塵
地市晚報、都市報:困境中的變化與調整
2-31 打造三個平臺 構建“樞紐型媒體” 楊自強
2-34 以“用戶”為中心 打造現代傳媒服務新平臺 吳建勛
2-37 用精品“地方菜”留住“原住民” 宋 捷 張曉豐
2-39 精耕本土新聞:地市晚報自強的法寶 鄭孟仙
2-41 《大連晚報》創新媒體經營的五種模式 薛麗麗
大型國際活動報道的集成化呈現
3-35 以集成服務創新索契冬奧會報道 劉 剛
3-37 四個“集”引領國際新聞創新實踐 韓 墨
3-40 大數據時代:構筑中國—東盟博覽會新聞信息庫的實踐與思考 鐘桂發
3-42 多媒介資源整合放大博鰲效應 韓潮光 董三仁 張睿軼
“微”時代的兩會報道:新技術 新媒介 新趨向
4-31 新技術如何改變新聞:兩會視角下報道變遷的五個趨向本刊記者 張 壘
4-34 深度化、模塊化、事件化、問題化:兩會報道趨勢觀察本刊記者 張 壘
4-36 兩會代表委員眼中的涉恐事件和媒體報道 本刊記者
4-38 新華社兩會“我報道”探索政治新聞報道新路徑 劉 瀅
4-40 兩會報道大數據運用的趨勢與類型 賀俊浩 林 沛
困境之中尋亮點——專業、細分市場類報刊成功探秘
5-35 《環球科學》的堅持與改變 劉 芳
5-37 由傳播價值向平臺價值轉型 榮思遠
5-39 《能源》雜志:領軍者的經營秘籍 王高峰
5-41 華糖傳媒逆勢突圍的戰略與實踐 劉功書 趙葉星
常態“休”與“生”——傳媒生態的當下與未來
6-37 消逝與回歸:一些傳統紙媒、電視欄目的復出與調整意味著什么 李新濤 陳禹安
6-39 對移動互聯下紙媒生存的四個判斷 范洪濤
6-41 十年:《競報》的曲折歷程 郭全中
媒體版權保護的“痛”與“治”
7-27 版權之爭:如何融合共贏 劉炳路
7-29 如何維權:資深版權律師眼中的技巧與經驗 張 巖
7-31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誰革了誰的命? 張洪波
7-34 西方國家新聞版權保護的舉措與借鑒 惠東坡
今天,誰在真正堅守內容?
8-37 以優質內容和服務喚回失聯的用戶 姜賢正
8-39 “大數據”催生的調查性報道之“變” 王 藝
8-41 堅守內容為王,延續紙媒軟實力 肖世鋒 唐炎林
8-43 新媒體沖擊下傳統晚報的深度報道突圍 魯釔山 溫建敏
“融”時代的突發事件報道之“變”
9-37 融媒時代重大突發事件報道的組織與策劃 吳湘韓
9-40 在全媒體融合傳播中提升輿論引導力 王 波
9-43 從“動態碎片”到“聚合交互” 王 瑩
9-46 融合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突發應急報道能力建設?文 建 陳 怡 申 琰
深“融”保障:組織機構變革
10-45 新思維驅動下的傳統媒體組織創新 龐 承 萬笑影
10-48 融合環境下媒體組織架構的調整與響應 劉 慶
10-51 “聯合編輯部”:國外媒體組織機構融合新趨勢 劉 瀅
構建媒體融合發展“新常態”
11-10 “新聞+創意”構建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新常態” 慎海雄
11-13 融合報道:從稀缺到常態 馬 利
11-17 以資源整合推動媒體融合 邴 正 劉 君
11-20 常態化、一體化、深度化:媒體融合之道的多層次探索林忠禮 邢玉軍
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變化暨獲獎探秘
12-17 以改革提升中國新聞獎權威性和影響力 本刊記者 梁益暢 張 壘——《中國記者》專訪中國記協主席、中國新聞獎評委會主任田聰明
12-20 典型報道的獨特性何以實現 任 辛 江仲俞——第2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通訊作品《老伴——聽龔全珍講甘祖昌的故事》采寫過程感悟
12-22 什么樣的作品能通過中國新聞獎高校報送?——對高校報送工作的思考與探索 高曉虹 張專彥
12-25 我們這樣走進“中國新聞獎” 劉 莎——華龍網《感知中國·穿越新絲綢之路見證中國夢》專題創作歷程
12-27 城市新聞臺:“觀點電臺”的目標是如何實現的? 金 波——第24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連線快評”特色解析
焦 點
我的2013:新突破
1-41 央視用新媒體說什么 楊繼紅
1-43 《壹讀》這一年 馬昌博
1-44 感受轉企改制行業報的2013 呂 兵
新形勢下的新聞糾紛:親歷與應對
2-53 從一次經歷看調查記者怎樣應對新聞訴訟 陳振璽 張靈敏
2-54 從勝訴案例談記者自我保護 葛熔金
2-56 公司報道應對糾紛的三大要點 顧惠忠
2-57 法律顧問建言如何避免侵犯隱私權 許雪瓊
新春走基層:2014“走”出哪些變化和不同
3-61 那些在家風采訪中,讓我難忘的人 張 英
3-62 讓愛回家:小切口、大傳播 王魯峰
3-63 用零距離的筆墨,找尋最真實的年味 顏 婧
3-65 帶上“問題”,讓“走基層”充滿張力和分量 劉 旻 張志鋒
移動互聯新型人才:緣何引不進、留不住?
4-55 如何留住青年才俊? 李曉鵬
4-56 轉型期:對人才的態度考驗專業與冷靜 周智琛
4-58 傳媒轉型發展中的人才價值定位 蔡 偉
4-59 新聞勞動的困境與突破 白紅義
傳媒人新媒體創業的N種可能
5-45 傳媒夢工場:新媒體的創新規則 蔣 純
5-47 傳統電視人投身融媒體 董崇飛
5-48 80后女記者的“百味年華” 孟 佳
5-49 七名女記者的微信創業路 周玲玲
與互聯網巨頭共舞的實操體驗
6-91 相見恨晚,還是錯配姻緣 楊 溟
6-93 “河南一百度”三年合作路 張曉楓
6-94 “迅雷·看看湖北網”半年成長記 丁 寅
手機攝影的當下與未來
7-57 手機影賽的“版圖”與“雄心” 張小軍 周錦帥
7-58 手機攝影的更多可能 傅擁軍
7-60 入駐Instagram——照片分享社區里的攝影記者 任 悅
7-61 職業攝影人感悟手機“隨手拍” 吳海浪
我在,我看,我報道——社交媒體熱中的“客場”大型賽事傳播有何不同
8-61 世界杯,紙媒也能“踢” high 袁文生
8-63 紙媒:誰說“未戰已敗”! 陳偉勝
8-65 六屆世界杯報道親歷“沖擊”與“變化” 樹 文
8-66 報道世界杯,紙媒優勢何在? 劉瑞平
我們身邊的“90后”
9-51 “90后”新聞人的“私人訂制”成長路 袁益民
9-52 我們都曾被“標簽”過 王希凌
9-54 “90后”記者,成長剛剛開始 薛玉斌
9-55 “70后”新聞教師眼里的“90后”學生 王 玨
無人機航拍:誰在用,如何“管”?
10-67 遙控航拍:換個角度拍新聞 韓 丹
10-68 `無人機航拍,打開媒體生產新空間 李少文 邱貽馨
10-70 `航拍有風險,入門需謹慎 鞠芝勤
轉型:優秀新媒體“產品經理”怎樣煉成?
11-59 19樓產品經理的“心經” 陳文武 汪震宇
11-60 產品經理,媒體融合的“關鍵先生” 張德君 周艷梅
11-62 傳統媒體人能不能、如何做產品經理?——對話百度高級產品經理秦鋒劍 萬小廣
11-63 媒體產品經理的成長土壤 劉 君
我的APEC現場報道與思考
12-101 從兩屆“中國APEC”報道感悟媒體巨變 袁 曄
12-102 親歷APEC——國際會議地方報道的法寶 劉 川
12-104 當紙媒用視頻解讀APEC——《法制晚報》APEC系列視頻“雁來東方”的全新探路 魯艷華
視 點
報業轉型路徑——河北日報報業集團篇
1-79 反思報業轉型五大關系 本刊記者 張 壘
1-82 用戶意識與經營資源 本刊記者 陳國權——來自河北日報報業集團轉型的實踐與思考
報業轉型路徑——天津日報傳媒集團篇
2-43 以機制革新應對轉型挑戰 本刊記者
2-46 地鐵報的轉型價值及市場空間 陳國權
2-49 周末版、體育版與手機報:不止是“余熱生輝” 張 壘
傳統媒體轉型:不一樣的平臺與形態
3-69 傳統媒體轉型,順勢而為是關鍵 本刊記者 梁益暢
3-71 財新傳媒轉型帶來的媒體形態思考 韓 巍
3-73 移動互聯時代,從“智庫型媒體”走向“媒體型智庫”本刊記者 翟錚璇
報業轉型路徑——報業地產走勢探析
4-77 報業地產的優勢來自哪里? 本刊記者 陳國權
4-79 “傷不起”的報業地產 陳國權
4-81 轉型中報業地產的價值 陳國權
傳統報刊轉型的通訊社樣本
5-63 通訊社的報刊邏輯 周燕群 程 征
5-66 從核心資源出發 重估內容價值 程 征 周燕群
5-68 在移動互聯上彎道超車? 席松筠 筱 洲
報業轉型路徑——戶外傳播布局與紙媒生存
6-67 戶外媒體:在轉型中“定好位”“布好局” 唐曉玲
6-70 戶外廣告的變化與發展 陳 剛
6-72 對話水皮:戶外媒體與紙媒的重生之路 本刊記者 張 壘
報業轉型路徑——輿情業務的生長與走向
7-67 輿情業務在媒體轉型中的價值及市場空間本刊記者 萬小廣 何慧媛
7-70 媒體輿情業務如何創新突圍 本刊記者 何慧媛 萬小廣
7-73 輿情監測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祝華新
報業轉型路徑——報業會展的案例與邏輯
8-49 報業會展:成功案例及市場邏輯 劉大可
8-51 《蕭山日報》8年會展經營探索與思考 陳 蓉
8-54 《大河報》:新媒體環境下聚合資源辦會展 王雪飛
8-56 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婚博會”的轉型探索 胡亞梅
報業轉型路徑——新聞客戶端能帶來什么
9-67 “新華社發布”搶占新型主流媒體先機 李 俊 黃慶華 齊慧杰
9-70 “馬蒂尼媒體”實現路徑探析 李黎丹
9-72 新聞客戶端不是萬能的 李佳蔚
9-74 三類新聞客戶端面面觀 王 超
9-76 地方報新聞客戶端發展建議 雷崔捷
“融”時代的紙媒發行如何“變身”
10-55 跨界融合:報紙自辦發行的未來之路 鮑劍勝
10-57 同城配送:融合發展下自辦發行的探索 于國清
10-59 報業發行轉型的“瘦身”路徑 謝 健
10-62 地市黨報發行:如何“調結構、穩增長”? 李 斌
版權,想說愛你不容易——傳統媒體維權的困惑、難點與應對
11-50 傳統媒體維權之惑 程 征
11-53 傳統媒體版權管理與保護面臨的四大問題筱 舟 王 波 雷 鑫
11-55 業界版權管理與保護的經驗與啟示 筱 舟 劉 潔 周浩昊
都市報20年:從“第一張都市報”看融合發展與報業未來
12-65 適應時代挑戰的都市報發展新常態——寫在《華西都市報》創刊20周年之際 茍德培
12-67 融合發展:都市報的互聯網涅槃——“融合”的主體、路徑與方式 郭全中
12-69 路在何方:都市報轉型新戰略 本刊記者 陳國權
案例與方法
1-56 都市報:新穎打造“年輕”健康版 林 蜜
1-58 全媒體傳播,擴大社會正能量 林秀貝
1-59 打通內外 對接東盟 姜木蘭
1-61 信息圖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報道中的應用 盛 卉
1-63 地方媒體如何助推青年記者創優成才 范 進
1-65 企業報副刊欄目如何突出人文特色 姜嘯嘯
1-66 如何讓“場外”新聞成為體育報道的亮點 潘玉梅
1-68 熱點事件微博輿論生成的四種模式及引導 周 洋
1-70 心理咨詢廣播節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陳 璐
1-72 把握節點,創新視角——“新華視點”十八屆三中全會解讀報道經驗談 劉 敏
1-74 在“走轉改”中把主題報道做得更好看 唐務遜
2-66 從“嫦娥三號”報道看科技新聞“軟著陸” 張曉祺
2-68 城市臺自辦節目如何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楊志勇
2-70 以“詩意”筆調展現重大主題活動 毛廣繪
2-72 名人逝世報道中的問題與反思 常 江 楊奇光
2-74 深耕細作凸顯紙媒“深讀優勢” 張仕武 蔡 青 束繼泉
2-76 駐站記者如何克服新聞“審美疲勞” 趙曉勇
2-77 解決問題 講好故事——從一組經濟報道看黨報如何增強吸引力 胡 萍
2-79 健康傳播視野下霧霾報道的實踐與反思 周 婕
2-81 聯想與歸納:策劃獨家留學報道方法思考 宋金緒
2-83 呼喚情感類電視節目的公共與公益 孟 偉
2-114 挖掘衛生科技新聞七法 董文安
3-75 從一對“感動中國”農民父子看典型報道的時代性 徐虹雨
3-76 老照片的新聞價值——以《大連晚報》一組系列報道為例 黃 玲
3-78 新意識·新手段·新技術:打造國際水準紀錄片鄒陳東 何 舟 杜宇舜 馬 騄
3-80 建設性監督的方向和空間 胡 鍵 梅志清 胡念飛
3-82 《新聞個案教程》開講五年實錄及思考 劉愛民
3-84 從“飲食男女”中開拓社會大視野 孫 雯 湯霽英——《今日早報》“都市狀態”欄目的特色打造之路
3-86 《信息日報》“跑腿新聞”專欄折桂中國新聞獎的啟示彭 平 范高農 危春勇
3-88 在基層“捉活魚” 于一線“采鮮菜” 楊 峰
3-90 三個維度構建民生新聞的美感 蔡志豪——浙江電視臺錢江都市頻道“范大姐幫忙”的實踐探索
3-91 強化新聞理念 讓副刊變“富” 童雯霞
4-83 從美國報業新特點看轉型路徑選擇與誤區規避 劉曉博
4-85 醫療危機事件中記者的角色定位 崔 靜
4-87 拓展高度與深度:《海南日報》2013年的兩次改版 胡續發
4-88 自媒體時代,做好突發氣象新聞報道的幾個著力點 逯海濤
4-90 從新生事物中挖掘新聞價值的辯證考量 徐行翔
4-92 為何聚焦萬億經濟體城市 武衛紅
4-94 文化人物報道:心頭一動 眼前一亮 掩卷一思 顧 瑋
4-96 “第二頭版”助力黨報新聞板塊“接地氣” 蘇超光
4-98 傳統紙媒:以創新表述增強話語權 邱曙東
4-100 案件報道:讓“舊聞”巧變“新聞” 宋亮亮
4-102 聚焦老鎮 留住鄉愁——《大連晚報》“大連老鎮”系列報道采寫過程解析 周 媛
5-50 用好道德名片 踐行核心價值——《鞍山日報》堅持報道、學習郭明義的啟示 金 悅
5-70 眾聲喧嘩中,黨報時評如何有力發聲——《湖北日報》時評版的探索實踐 胡漢昌 吳華清 李 瓊
5-72 深化主題策劃 創造開放情景 實現良性互動——做好新形勢下國企宣傳工作的思考與實踐 杜勝熙
5-74 從熱點事件傳播看當下輿論監督現狀與應對 田書慧
5-76 “專業”讓新聞評論走得更遠——以《南方日報》“法律評論”專欄為例 洪 丹
5-78 《南通日報》:打造黨報引領網絡輿論熱點的三個抓手 朱昀涓
5-81 追求“個性化”,提升傳播有效性——《金華晚報》提高有效傳播的實踐 范貞洪
5-82 從一組深度報道的修改看重大主題報道創新 羅 礎
5-84 補齊短板 擴充資源 拉近距離——《汴梁晚報》法人微博的運營體會 婁旭明
5-85 我國維和宣傳的難題及對策 桂楷東 劉 松
6-44 都市報財經新聞建設的現狀與應具備的幾種意識 張 曦
6-47 打造評論專欄提升影響力——以《中國經濟導報》“編輯部時評”欄目為例 宋時飛
6-48 軍媒何以展“雄風”——從沈陽軍區《前進報》“我是東北虎”專欄說開去 程 剛
6-50 網絡典型人物報道的“三度”——以江西網連續發掘全國重大典型人物報道為例 王宣海
6-57 傳統媒體流程再造的理念與戰略重構 任曉剛 付 宏 杜智濤
6-58 外媒報道引發網絡輿情的直面與應對 燕志華
6-60 以“專、新、深”做強黨報文化報道 鄒小娟
6-61 對農欄目如何成為農民的“好伙伴”——吉安廣電“鄉里鄉親”的思考與實踐 彭小安 康美權
6-63 從常規報道中挖掘深度新聞——以《金華日報》深度報道為例 何百林
7-37 談談《煙臺日報》最新改版 王朝榮
7-39 策劃、創新、延伸:嘉興廣電報以深度應對新媒體挑戰 陳 琳
7-40 新媒體沖擊下區域性報紙“錯位”競爭思考——以《溫州商報》報道為例 翁禮清
7-42 軍事、反恐類電視節目創新初探 陸 瑤
7-43 網絡時代紙媒互動途徑的變化和應對 湯琰琰
7-45 網絡詞語產生路徑與傳統媒體的應用誤區 石春鳳
7-46 新聞報道中時間的誤用與考證 張雋波
7-48 調查性報道的內在矛盾及其掌控——以《南國早報》為例 甘偉珊
7-51 調查性報道的威力從何而來 陳道龍——一篇促使眾多中小學生在校午餐顯著改善報道采寫前后及思考
7-53 探尋輿論監督報道的合理呈現 黃宣傳
7-76 從熱點事件看高濃縮信息“懶人包”的運用與監管 吳志潤
8-75 如何讓社會新聞的“短平快”走向“深閱讀” 黃小玲
8-78 精確性報道的三種功能——以《小康》雜志為例 張 志
8-79 一組報道何以推動“行政審批”大提速 蔣筱蘭 胡 濱——《義烏商報》“走出審批圍城”系列報道的啟示
8-81 重大主題報道的故事化表達 王 蔚
8-82 新形勢下“散文化”在新聞采寫中的應用 蔡 震
8-84 數據新聞:對傳統新聞的完勝? 宋素紅
8-86 在“三農問題”報道中傳遞正能量 張振中——以《農民日報》輿論監督報道轉化為輿情分析報道為例
8-87 社會調查新聞的選題與操作——以《中國青年報》青年調查版為例 王俊秀
8-89 用微評打通“兩個輿論場”的技巧與方法——以《南方日報》微評論為例 洪 丹
8-90 “黨報幫你辦”:找準踐行群眾路線的落腳點 朱 力 羅俊民
9-78 無法抵達災難現場的深度報道:能不能做,如何做?——以《新京報》相關報道為例 耿 欣
9-80 媒介傳播中的“刻板印象”及“標簽化新聞”淺析 邵 娟
9-82 用互聯網思維創新“三農”報道 宋振峰
9-84 232次夜巡匯成的基層報道——《錢江晚報》“杭城夜巡”欄目的“走轉改”實踐 柏建斌
9-86 時政類直播:如何更好搭建參政議政新平臺 高 彥
9-88 法治類報紙新聞標題制作三要點 黎品玉
9-89 “專題民主生活會”報道如何“深”起來、“辣”起來——以《浙江日報》相關報道為例 翁浩浩 余 勤
9-92 都市報大型賽事報道提升可讀性策略——以《成都商報·巴西世界杯特刊》為例 庹繼光 張晁賓
9-94 如何讓老典型展現新亮點——《前衛報》兩個老典型報道的啟示 劉汝旺 趙勝利
10-72 為“三農”服務 幫農民說話 替政府分憂——《河南日報農村版》“何難幫忙”欄目特色淺析 韓嘉俊
10-75 理論宣傳:如何把“敏感點”轉化為“生長點”——對《北京日報》理論周刊一個案例的分析與思考 李慶英
10-77 用新媒體思維“點亮”公益活動 王魯峰
10-79 穩、準、巧——做好文物考古報道三原則 馮 國
10-80 時政新聞如何做成黨報“招牌菜”?——《浙江日報》“政治縱深”周刊的若干嘗試 余 勤 翁浩浩
10-82 增強尋找新聞線索的“三種能力”——一名新華社記者的實踐與感悟 劉宏宇
10-83 行業報如何做到“新、特、深、專” 董文安
10-85 理性、韌性、“敢”性:行業報記者采訪的三種狀態 王 晶
10-86 談談新聞報道中一些典型的漢字誤用現象 石春鳳
10-87 讓典型報道成為黨報一道絢麗亮色——以《襄陽日報》相關報道為例 顧振華 董 凡 何 靜
11-79 “退一步”:點到了要害 黃芝曉——評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消息《利益面前,干部退一步》
11-81 打造新形勢下“時評”的影響力——《經濟日報》評論版概述 中國傳媒大學黨報黨刊研究中心課題組
11-83 做好“新常態”新聞報道的辯證思維及視角變化 陶克強
11-85 公眾賬號傳播中的“謠言”治理 原平方 王 蓉
11-87 探真相、正視聽,黨報如何搶占突發事件輿論制高點 郭 萍——以《浙江日報》“永嘉依法拆除三江違法宗教建筑”報道為例
11-89 新媒體環境下黨報理論宣傳的堅守與創新 吳宏愛 顧贊良
11-91 重大災難報道的分寸把握和輿論引導——以“8·2”昆山特大事故報道為例 屈志堅 庾 康
11-93 地方衛視如何報道具有全國影響的重大災難 張笑峰
11-94 如何認識都市報發展的“新常態” 曹海峰
12-72 黨報典型人物報道的創新“三度” 祝蕓生 柳易江
12-74 服務三農精品欄目如何“養成”——從《安徽日報》農村版的欄目培育談起 郝嘉奇
12-77 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困境與發展路徑探析 謝譽元
12-80 跑線記者:如何打開“計生報道”新局面 陳 璇
12-81 融合謀發展 抱團求突圍——《吉林朝鮮文報》的“變身”實踐 洪吉男 張春英
12-83 如何讓領導人出訪延伸報道貼近普通受眾? 周 瑜 宋 晨
12-85 法治新聞的數據挖掘與應用 魏春華 吳 珂
地 方
1-85 做強“本土新聞”的三條有效途徑 陳亞洲
1-86 《紹興日報》“人文新聞”的十年實踐 王友仁
1-88 地市報如何放大典型人物影響力 張 培
1-90 地市黨報提高縣域影響力的三點嘗試 何百林
1-91 尋找“不完美”中的“大美” 杜 穎
1-93 縣市媒體創新一般性會議報道的方法經驗 孟再勵 李家連
1-94 聽電視還是看電視? 鄭 祎
1-96 災害報道中的地方媒體作為 龔 寧 王 潤
1-98 《湛江日報》:以做強做好軍事報道提升影響力 李湘東
2-88 及時回應關切 “服務”提升影響力 蔡曉雨
2-89 對農節目如何讓城里人也喜愛 陳 勇
2-91 如何做好“小鍋菜”——《京江晚報》的專副刊轉型探索 張翀煜
2-92 地市黨報理論版如何突出“實踐”特色 朱 冊
2-93 省會城市報:用活政府資源,做強黨報策劃 李志強
2-95 用“中國聲音” 還原涉華不實報道 張春英
2-96 依托自身強項 延伸報道鏈條 徐 琦
2-98 在過度娛樂的背后發現人性溫暖 黃 浩
2-100 以圖片專欄做好地方報紙輿論監督 徐元昌
2-101 在增強地方時政新聞可讀性上用足心思 尤立憲
3-44 “走基層”:如何創新手段講好故事 蔣 維
3-46 借力“走轉改” 推動地市黨報改革 劉麗梅
3-47 “溫度報道”構建縣市區域網民的貼心媒體 余國榮
3-49 《駐馬店日報》:三條路徑創新成就性報道 張付軍
3-50 地市報時政新聞“1+N”模式探析 劉恒新
3-52 關注熱點 鈍化焦點 解決難點 王昌牧
3-53 讓紙媒彰顯形式感與存在感 徐 瑩
3-55 地市黨報微傳播如何提升影響力 呂文正 王海蘭
3-56 地市媒體如何在民生報道中另辟蹊徑 許安平
4-42 三地黨報攜手兩會 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馬 波 魏 彧 李 川 劉冬梅
4-44 地市黨報“走轉改”的淮安實踐 黃育舉
4-46 地方媒體記者的角色定位與倫理反思 王榮科
4-47 “上乘的宣傳”初探——一位地方新聞宣傳管理干部新形勢下的新認識 張元城
4-50 地市黨報內容突圍的四條路徑 張志敏
4-51 勇于面對,變被動為主動——《東方生活報》對一篇失實報道處理的啟示 張長虎
5-87 地市黨報創新群眾辦報模式的實踐探索 金昌龍 楊正毛
5-88 媒體聯動扶貧救弱 提升影響力美譽度 羅凱戈 何萬明
5-90 文化報道如何“以文化人” 潘 虹
5-91 活用“三貼近” 辦特色對農節目 張宇強
5-93 《南陽日報》:塑造四個品牌,提升競爭力 馮興閣
5-94 以“特色”求“深入”:地方媒體“走轉改”長效化的思考 張瑞寧
6-52 《金華晚報》:地方報紙重新奪回用戶的嘗試 童 飚 范貞洪
6-54 媒體改進文風存在問題與努力方向 李 佳
6-55 專業報重點選題策劃如何打造特色 左瑋娜
6-81 《焦作日報》:以新聞評論服務中心工作,凝聚正能量 史文生
6-83 地市黨報運用新媒體提升引導力的思考與實踐 羅春烺 阮仲謀
6-85 小心愿匯聚大愛心——從《湖州晚報》“一周一心愿”專欄看媒體社會責任 吳建勛
6-87 公益廣告故事化 版面語言立體化 石 瓊
6-88 從《麗水日報》、麗水網實踐看地方媒體網絡問政著力點 邢長勇
7-88 廈門日報社構建新聞工作社會監督體系的探索 王 彪 李莉琴
7-90 踐行群眾路線 提升黨報品位 吳前俊
7-91 “評論人走基層”的實踐與思考 王衛明 駱 輝
7-94 《河池日報》:“報網融合”讓輿論監督帶來正效應 田 敏
7-95 當前城市臺電視直播的困惑與思考 黃益嬌
8-92 項目制在重大主題報道中的運用 顧華達
8-93 精心策劃,讓三夏報道出新出彩 方化祎
8-95 地市黨報時政新聞打假七招 李杰斌
8-96 行業報何以融入新媒體轉型發展之路 施 華
8-99 《湖州晚報》:在熱點引導中把握輿論導向 朱樂云
8-100 放棄網絡摘編 專注原創 陶昌武
8-101 《閩西日報》:發揮紙媒優勢 推進融合發展 范啟麟
8-104 《京江晚報》:踐行群眾路線,增強報紙黏性 張翀煜
8-105 甘當“苦記者”,地方記者也能寫出好新聞 李玉成 柳靜霓
9-96 非震區媒體報道如何獨具感染力 王建兵
9-98 把握“時度效” 提升黨報引導力 向 煒
9-99 縣市報本土評論題材的深度開發 張 全
10-90 膽氣、創新、抱團:民族報業突破、發展的著眼點 劉世樹
10-92 “天山信義老兵”:一位民族地區典型人物追蹤記 蔡立鵬
10-94 著力“公共外交”,以企業傳播塑造國家形象——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傳播策略 米金升 田 恬
10-96 “三獨戰略”:與本土文化同行 蔣連根
10-98 從“聽風者”到“建筑師”:傳統媒體財經信息采集嬗變 費楊生
10-100 《江門日報》:借助新媒體實現營銷變革 林柏峰 李華珍
10-101 深度推進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桂運東
11-96 注重“頂層設計” 力促深度融合的蕭山實踐 王柏華 陳 蓉
11-99 《伊犁晚報》:防范虛假新聞如何定制度、有重點、求實效張宇峰
11-101 黨委政府與地方媒體:如何在互動中實現“三善” 崔 璀 丁子洋
11-103 傳播公益正能量 讓地方黨報與城市“在一起” 尚新民
11-105 晚報專副刊:抬頭看路,做新聞的“援手” 張翀煜
11-107 接地氣、貼民心、有互動的“價值觀”傳播 彭耕耘
12-88 變化的是傳播方式,不變的是職業操守 王永奇 寇國瑩
12-90 《舟山晚報》:拓展新媒體背后的報道空間 楊 敏 袁 甲
12-92 從“蹲點日記”看地方黨報如何更好接地氣聚人氣 何智勇
12-93 《安康日報》:打造立體化多聲部評論集群 朱衛東
12-95 全媒體語境下地市報副刊的定位與突圍 陸 輝
12-97 《渭南日報》:做好五方面工作,謀求發展新動力 陳永久
12-99 消費型社會旅游報道的三個著力點 丁光明
12-118 地市報如何順勢而為走出困局 楊為春
視 覺
1-114 如何刻畫圖片故事中的人物性格 朱熙勇
1-116 草根攝影師怎樣才能獲大獎?——由“錢報網·好攝之友”的成長引發的思考 汪起騰
2-122 漢斯·吉達和他拍攝的曼德拉肖像——兼評海外報刊曼德拉去世報道的圖片使用 郭建良
2-124 星期天見報的圖片版如何抓住讀者? 崔中波 李麗芳——《燕趙都市報》“鏡像”圖版策劃編輯思路解析
3-124 清秀化、扁平化、圖表新聞化——紙媒視覺化變革初探 田 鳳
3-126 用鏡頭講述草根民生 周賢輝 涂 珂—— 《新華日報》“影像”專版的特色探索與思考
4-124 快速捕捉、研究外媒版面新趨向的能力是如何“煉”成的 郭建良
4-126 影畫:新聞攝影再創作的創新點——“影畫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獲獎前后及思考 范 列
5-122 面對全民攝影,如何消除攝影記者的職業焦慮?——嘉報集團視覺總監眼中的新聞攝影隊伍培育策略 楊曉東
5-124 依托本地攝影資源做強地市報視覺傳播——《處州晚報》盤活攝影資源操作思路 莊育平
6-124 探索軍事新聞攝影的“個性”表現 唐旭東
6-126 減版,視覺理念如何順應閱讀變革?——《東莞時報》3·26改版視覺思路探討 杜耀華
7-124 “貼身”打造創意型攝影活動——《杭州日報》大型攝影創意主題活動操作思路 金順根
7-126 何種機制能激活攝影記者潛力?——浙報集團圖片運作機制探討 錢永安
8-122 遙控+高速:捕獲世界杯熱點瞬間 郭建良 朱瑞蓮
8-124 《安徽日報》:聚焦百姓生活,把握黨報圖片新聞創新良機吳永紅 徐國康
9-124 馬航報道中,《紐約時報》《時代》有關圖片為何引發爭議?——突發事件中受眾的讀圖心理及偏好 郭建良
9-126 全息影像造就“立體新聞”——全息影像技術在傳媒領域中的應用 王躍嶺
10-124 如何打造影響主流輿論的圖片專欄——《安徽日報》改版后圖片欄目操作思考 陳 明
10-126 互聯網是否會搶走報紙的圖片專題優勢?——一名專注專題攝影老記者的困惑與思考 朱熙勇
11-132 報紙圖片編輯如何巧“剪裁” 陳 飛
11-134 我的青奧之旅:如何表現“無牌英雄”的奧運故事? 歐東衢
12-125 嬉笑怒罵中,以新聞漫畫做強輿論監督 張遂旺 閻 亮
12-127 今天,如何當好一名地方黨報美術編輯? 裴 權
新媒體
1-100 從“中國鄉村之聲”系列節目看對農廣播有效性 卜晨光
1-102 2013中國電視節目觀察 冷 凇 闞迺慶
1-104 城市臺廣電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三個層面 苑志強 商業南
2-107 “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的興起及趨勢 張梓軒 王 海 徐 丹
2-109 2014互聯網發展前瞻 王丹娜 劉鵬飛
2-111 電視問政:問出政府職能新變化——武漢臺電視問政的理念與實踐 胡桂林
2-113 地方媒體網站如何全媒體布局 于 莉
2-116 網絡數據新聞的現狀與發展對策——以網易、新浪和搜狐數據新聞為例 張 超 吳芳菲
3-97 從“自媒體”到“群媒體”——“山寨發布會”對于傳統媒體轉型的借鑒價值 劉 瀅
3-99 大數據“ABC” 陶 丹
3-100 “羅輯思維”的運行邏輯和想象空間 李 成
3-103 廣播新媒體傳播與營銷策略 胡 濱
3-104 微信公眾號“溫包”給傳統媒體轉型帶來的啟示 劉 星
4-106 “劉博士調查室”:新創深度欄目如何出新 鄔晶晶
4-108 大數據下手機報的內容運營策略 肖 飛
4-110 黃金周微博辦報走出報網融合新模式——《重慶商報》的實踐與思考 廖 磊
4-112 受眾時代電視節目編排策略 李果夫 李美楠
5-106 4G時代電視創新的思考 許 寧
5-110 微評論,如何以小搏大? 王 健
5-112 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資訊類APP突圍 李 軒
6-98 電視問政:建設性監督的特點與趨向 龔 奇
6-99 滕州電視臺“電視問政” 搭建踐行群眾路線的媒體平臺 韓順韜
6-101 “內容為王”不等于“新聞為王”——媒體網站多元多維的內容轉向策略 易博文
6-103 電視新聞評論發聲三策 馬小林
6-104 央視“說吧”系列報道實操分析 謝子猛 鄢 蔓 陳 琛
7-98 美國紀錄片國際傳播運營策略分析 劉新傳
7-100 網絡評論如何更快、更高、更強 林 濤
7-101 “霧都夜話”:講述百姓生活故事 王 睿 王茜濡
7-104 新媒體環境下國際傳播特點分析 李 丹 郭 書
106 4G時代:視頻傳播的挑戰與通訊社電視業務創新 趙 鵬 陳 怡
8-108 電視綜藝節目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張貞貞
8-110 從十大獲獎欄目看廣播如何傳播主流價值觀 牛 文
8-112 杭州市媒體融合發展的困惑與對策 翁曉華 孫小平
8-114 電視新聞“原生態”:傳播方式的創新嘗試 仇春波
8-115 黨報法人微博在主流輿論格局中的角色與作用——以@人民日報、@南方日報、@佛山日報為例胡 鍵 張 迪 楊 續
9-112 中國紀錄片衍生產品市場的開發與經營 張紅軍
9-114 自媒體傳播與社會心態調適的現狀與對策——來自杭州的調查和實踐 俞春江
10-113 新媒體時代新聞客戶端的融合創新——以新華社“我在現場”為例 鐘慧麗
10-114 北京電視臺“非事件類”直播的實踐與思考 梁雪松
11-110 新版人民日報客戶端的觀察與思考 鄭青華
11-111 從參考消息客戶端看紙媒客戶端的發展路徑 郭毅菲 陳 弋
11-113 媒體微博報道業務性失實的成因與糾正 李杰瓊
11-115 芒果TV如何從電視臺基因中突變成長——快樂陽光的媒體融合路徑研究 羅 赟
12-106 黨報集團新聞App如何打破同質化? 逯海濤
12-108 網絡新聞發言人:組織結構設立與專業化發展 劉繼紅 杜小麗
12-110 電視問政類節目的采編技巧與實踐——以麗水廣播電視臺“電視問政”節目為例 葉兆燮 吳峰平
12-112 《瑞安日報》的版面融合路徑與思路 顧國慶 陳增童
12-114 “自媒體”的理念與實踐再思考 萬小廣
人與新聞
1-46 “老新華”吳永恒的拉美情緣和精彩謝幕 馬建國
1-49 走不出的遺憾和傷痛——幾位同事寫在北京電視臺原臺長王曉東辭世一個月之際
1-52 一篇典型人物獲獎作品的背后探尋——《網絡質疑后的真相求證》采寫過程解析 徐 杰
1-54 一位老記者的文與人——《人生如歌——孟西安報告文學特寫集》評介 景俊海
2-58 好節目背后的“笨”辦法——《膠囊里的秘密》創作體會 肖 博
2-60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李彥龍
2-62 《三峽日報》設青年新聞獎的做法與思考 呂道寧 揭興偉
2-63 一位“農民”部主任——記《溫州日報》城鄉新聞部主任陸建余 章 會
3-57 從幾起案例看記者如何避免新聞糾紛 余小偉
3-58 優質管理和服務助力國內記者站成長 劉 鑫 陳 琛
4-63 親歷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全媒體報道 劉曉溪
4-65 史詩般的改革故事 李肇星——《我們這30年——一個記者眼里的中國改革開放》序言
4-68 都市“另類情感”的采編對策 梁俊明
4-70 從中國新聞獎評選看“三農”好新聞選題 陳輝映
4-74 忘卻自我 抓住感動——2014年新春走軍營手記 吳 敏
5-52 做有趣有料的“正”史敘事——對話BTV“檔案”欄目創始人、制片人呂軍 本刊記者 李 成
5-54 BTV“檔案”那些事兒——制作團隊漫談“檔案” 李 成
5-56 駐地記者:為新聞矯正及時發聲——一則網絡批評報道出現之后 任國戰
5-58 應對突發事件黨報如何權威發聲 林 培——一家地方金融機構被傳倒閉引發擠兌報道采寫前后及思考
5-79 手機直播“綁匪襲擊現場”——《華西都市報》記者偶遇突發事件采訪記 李瀟雪
6-74 向新聞名作學習說“理” 劉飛鋒
6-76 從一則離奇社會新聞看“孤證”慎用 趙雙遠
6-77 感悟生命——采寫幾位優秀執法者帶來的人生體驗 龍平川
6-79 情感專欄采寫六訣 褚亞玲
7-78 今天,我們如何堅守深度報道? 本刊記者 張 壘——來自第五屆全國深度報道研討會的觀點與方法
7-81 感悟做好基層報媒記者 范 軍
7-83 財經記者如何更專業?——《21世紀經濟報道》資深記者的觀察體會 文 靜
7-85 基層在哪里,有多遠?——也談“走轉改”與清新文風 莊柯烜
7-86 從幾次采編經歷看如何守好真實這扇“門” 江漢超
8-70 《溫州日報》世界杯特刊“逐球巴西”實操回味 章 會
8-72 新形勢下傳媒人才培養模式轉型思路 葉鐵橋 唐惠潤 張 宇
8-74 給讀者陪伴感——《都市快報》氣象新聞的演變 徐 芳
8-77 典型報道重在可信可學——從張忠泉報道看典型報道的人文關懷 孫鳳志
9-58 感受“跨”和“全”的本科新聞教育 楊婷婷——從人大新聞學院看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教育改革
9-60 “五位一體”探索全媒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郝紅霞
9-62 以畢業論文教學改革,探索新聞人才培養新途徑 朱 方 侯 健
10-103 走轉改:從“實、深、真”上下功夫——遼寧廣電新聞中心記者走基層改文風的探索實踐 孔祥玉
10-104 雙掛職:職業生命的“充電站”——掛職《江西日報》的收獲與建議 王衛明
10-106 媒體外交中的“記者傳播”策略——以廣西電視臺東盟傳播實踐為例 萬 憶 龐 通 張亮華
11-68 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簡介
11-70 水下攝影:一份很酷的工作——對話新華社女攝影記者丁旭 馬志紅
11-72 一位記者的八年助推“申遺”路 周能兵
11-75 轉型期青年采編人員培養的模式創新——以溫州日報報業集團實踐為例 賈潔梅
11-77 新形勢下編輯角色的三個轉換 劉方婷
12-29 對話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獲獎者劉思揚:從轉型到變革 新聞探索永不停 劉國錚
12-32 成為范長江式記者需要什么特質 本刊記者 梁益暢——《中國記者》專訪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獲獎者向澤映
12-55 新聞化散文采寫12年 姜 新
12-57 把握報道題材“時效性”——“海水稻”報道是怎樣煉成的? 張永幸
12-59 一場馬拉松式報道:專訪金庸親屬11年 蔣連根
12-60 靠什么跟蹤報道“黨義”精神24年 孫濱利
傳媒運作
1-106 分眾搶占市場空白 服務社區黏住讀者 張 羽——《樂清日報》融入社區、服務讀者的探索
1-108 廣電報轉企改制后的定位與生存之道 張 麗 李 明
2-102 傳統媒體的“大數據”變革路徑 高憲春 解 葳
2-104 省級衛視季播下一個競爭點 周 敏
2-105 城市臺轉型中的“鉆井”之道 孫小平
3-108 也談網絡視頻沖擊下的有線競爭策略 王海燕
3-110 建設都市報子微博平臺 形成新媒體合力 庹繼光
3-112 通過大型活動提升廣播節目影響力 史 紅
3-113 電視媒體跨平臺傳播的三種模式 李 鯉
4-113 數字傳播下平面媒體的公益路徑——以《東南商報》為例 陳仲僑 毛雷君
4-115 文化營銷:紙媒廣告經營模式轉型初探 潘偉勝
4-117 《大連晚報》:以活動提升紙媒投放價值 林 芝
5-96 “小記者”資源可持續開發的媒體實踐及問題、對策 鄭祖欣
5-98 中國社區報十年:回顧、反思與展望 孟書強
5-100 從“溫愛佛山”系列活動看地方媒體的公益慈善實踐沈 煜 馮 璐
5-102 報業全媒體采編績效考核四大趨勢 林 穎
5-104 《廊坊日報》:如何在京津大報中突圍、發展 張寶富
5-107 拉薩老城區保護工程中的輿論引導策略 劉新利 楊正林
6-111 小眾雜志的營銷之路及蛻變與提升 吳 軍
6-112 從“雪崩”到“戰友”:紙媒破局創新的判斷分析 唐 錚
7-114 新媒體環境下產經報影響力重構 呂 兵
7-116 模式涅槃:重新認識都市報經營轉型策略 華 睿
7-118 挖掘“碎片時間” 提供“私人訂制”——新形勢下地鐵報發展的一個新思路 李 冀
7-120 互聯網思維:中國社區報轉型的關鍵 夏 凌 孟書強
7-122 新形勢下都市報的全面營銷戰略 陳定亮
9-102 《蕭山日報》:多元發展助推報業轉型 陳 蓉
9-105 《甘肅經濟日報》:在活動策劃中實現雙贏 張 鶴
9-106 公共危機事件的行業媒體報道策略 王永軍
9-108 《中國教育報》:打造紙媒升級版、生長版的轉型之路 翟 博
10-108 廣告頹勢下的地市報經營突圍路徑 盧小標
10-109 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峰會”價值解讀 姚麗靜
10-111 焦作廣播電視臺:以活動整合資源、經營媒體 王榮科
11-117 從《大河報》實踐看如何尋找報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丁艷敏
11-118 新形勢下,特刊如何贏得兩個效益? 丁浩宇
11-120 《鹽城晚報》:微博直播“大熊貓來訪”的實踐與啟示 陸榮春
11-121 廣播轉型:創造新的內容消費模式 王春美
11-123 電視欄目轉型電商平臺的探索——以深圳衛視“一鍵啟動”為例 陳大鵬
國際視野
1-118 盤點“小而美”的新聞初創企業 萬小廣
1-121 轉型中的德國媒體印象 鄧的榮
1-123 歐盟視聽新媒體的內容規制 張文鋒
1-126 痛并快樂著:英國報業轉型一瞥 馬漢清
2-117 韓國傳統媒體的處境與突圍——隨新華社訪問團赴韓考察感悟 王海鷹
2-118 澳媒高管談“對華報道”和“中國形象” 李秀芳
2-120 BBC、VOA對非廣播節目設置與傳播策略 龍小農 趙婧姝
3-115 報業數字化及媒體使命——中日學人、報人關于報業未來的思考與對話 崔保國
3-117 眾籌新聞:社會化網絡時代調查報道的新探索 文衛華 李 冰
3-119 美國如何防范假新聞 喬 木
3-121 海外華文媒體在“大外宣”中的作用 蘇勁松
3-122 BBC旗艦頻道80年不衰的秘密 傅 瓊
4-118 全媒體時代《華盛頓郵報》的國會新聞報道技巧 江 鴻
4-120 《紐約時報》有關“本土恐怖分子”報道分析 萬 婧
4-122 國外環境新聞記者的生存之痛 郭 舒 王積龍
5-118 尋找中國電視新聞頻道“走出去”的突破口——以CNC為例 陳 怡
5-120 國外媒體的新能源報道策略 楊健翔
6-116 《紐約時報》數字化困境與轉型規劃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6-118 被收購后《華盛頓郵報》的生存之道 李自英
6-120 Twitter廣告經營策略及啟示 黃 可
6-122 美國視頻網站Hulu的盈利模式及借鑒意義 張 為
7-108 國外庭審電視直播案例解析——以BBC“刀鋒戰士”案直播為例 李 駿 李光宗
7-110 “參與式新聞”的理念與中外實踐——以CNN iReport和新華社“我報道”為例 常 江
7-112 美國數字化媒體發展態勢探析 徐 揚 趙鴻燕
8-119 美日新媒體最新動態及啟示 裴 麗 王小鵬
8-120 英國互聯網視頻服務的規制改革 黃 金 戴曉玲
9-117 美聯社網站的經營策略 楊健翔
9-119 美國非營利新聞模式的探索與創新 陳 映
9-122 非洲廣播電視數字化現狀及中國機遇 龍小農 張 蕾
10-117 社交化新聞聚合網站的未來發展趨勢——以美國BuzzFeed新聞網站的新變化為例 李嘉卓
10-119 《芝加哥論壇報》的數字化轉型與融合實踐 任 琦
11-125 境外輿論主體網絡傳播的策略和啟示 何慧媛
11-127 如何在對外傳播中巧妙表達中國特色詞匯——《紐約時報》對中國文化特色詞匯表達的分析與啟示 王敏霞
11-129 是“人”的新聞,還是“數據”的新聞? 苗偉山 許有泉——對話全美新聞俱樂部與新聞研究院原主席Rick Dunham
12-120 今天《華爾街日報》如何做好服務性報道 江 鴻
12-122 網絡原創: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新特點 李 冰 文衛華
來稿擷英
1-109 地市電視臺改進會議報道的步驟與方法 楊建武
1-110 網絡編輯如何辨別“找上門”的新聞 謝金華
1-111 加強動態管理 拓展市級電臺發展空間 王銘心
2-51 評論是一種人生態度 米博華——從徐兆榮著《實用新聞評論寫作教程》談評論工作體會
2-65 溯源與創新:傳統節日專題報道解析 梁俊明
2-86 創新自選動作 突破地方兩會報道“模式”——《金昌日報》兩會報道的探索與實踐 甘春香
2-87 《武陵都市報》:媒體助學難在堅持 朱紅橙
3-93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個核心元素在網絡新聞傳播中的應用 王泱泱
3-94 地方報社科技新聞親民三招 李艷秋
3-95 整合節目與資源:地市電視臺的突破之道 張玉杰
3-96 版面、欄目、策劃:地市報提升競爭力三個著力點 魏春梅
4-28 “說”新聞:存在問題及主持人必備的五個能力 趙麗娜
4-29 《燕趙都市報》:融合內容與新媒體渠道張劭瑜 曹 穎 趙海江
4-73 以“昨夜今晨”新聞打造晚報核心競爭力——以《金華晚報》“昨夜今晨”專欄為例 胡靈敏
5-43 青年在微電影中的社會責任擔當 朱吉龍
5-109 準確做好特定涉臺報道的三個關鍵 吳志潤
5-114 城市自然災害報道中的媒體整合 蔡立榮
5-115 《大連日報》主題策劃“走過四季”踐行“走轉改”的探索 姜學魁
5-116 多舉措解決少數民族文字報“最后一公里”問題 曾崇明
5-117 利用微傳播深化消防宣傳的若干思考 張世海
6-97 《阜新日報》:地方報紙如何科學定位、擦亮品牌 劉文菊
6-106 給河北衛視“文化雜貨鋪”把把脈 王凱山
6-107 全媒體時代提高電視人媒介素養的途徑 郭德剛 劉何雁
6-108 廣播新聞:重大主題如何用好個體視角 谷石巍
6-109 市場需要怎樣的紙媒產品? 夏 凌
6-110 從“馬芹嬗變”看節會新聞策劃 孫京信
7-25 以《參考消息·北京參考》為例談周刊如何提升影響力 韓 毅
7-55 以“大民生”報道提升電視民生新聞引導力 羅 靖
7-93 在采訪中豐富閱歷 從貼近上實現價值 吳智勇
7-97 通過不同類型報道發掘傳播正能量 李 嘉 袁雪梅
7-103 編輯:如何練就過硬的排“雷”功底 閻 亮
8-47 新形勢下央企宣傳的著力點——中石油創新新聞宣傳的實踐與思考 李占彬
8-59 記者型主持人采訪報道的四個轉變 韓 博
8-117 突破常規會議報道的技巧 李小明
8-118 大數據時代:媒體新任務和媒體人的新角色 張坤陽 徐鐵英
9-57 抓問題 善發現 巧結合—— 新華社反奢靡浪費系列報道的啟示 王曉順
9-91 通過監督報道服務中心工作——以《義烏商報》“丑陋的義烏”系列監督報道為例 金 燁
10-43 用描寫手法書寫新時代的筑路工人 王立武
10-53 用公益活動“吸”住優質讀者——以《千山晚報》相關活動為例 鄭 杰
10-89 把身邊的榜樣寫出精氣神——以《焦作日報》典型人物報道為例 史文生
11-48 一名黨報記者“地方精神”宣傳報道的感受與實踐 余 紅
11-65 說百姓的話,說透徹的話——以《科技日報》“打破砂鍋”欄目為例 蔣秀娟
11-109 全媒體時代體育報紙轉型新動向 蔣義排 王艷秀
11-131 強化電視主題報道新聞表達的“五條要領” 周 進
12-35 老年報:加大參與,讓讀者成為報紙一員 趙 穎
12-116 廣電新聞短評:如何借助新媒體創新? 楊大勇
12-117 地市報副刊如何培養作者隊伍 柳忠實
一得錄
1-55 一得錄 豈能用木匠的斧子“砍”新聞 張遂旺
1-125 一得錄 “人肉搜索”質疑 鐘 文
8-46 一得錄 底層體驗與邊緣關注 栗建昌 劉福榮
9-33 一得錄 媒體在熱點事件中應有定見 邱源子
9-116 一得錄 媒體報道個體苦難有錯嗎? 李 成
11-78 一得錄 一名“老新聞”的心里話 茅震宇
信 息
1-20 本刊新聘特邀顧問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周躍敏同志簡介
1-32,2-67 《中國記者》與《南京晨報》合辦“焦點”欄目啟事
1-35 本刊新聘特邀顧問陜西日報社社長鐘順虎同志簡介
1-39 2013四季度新聞傳播類書籍排行榜
2-26 本刊新聘特邀顧問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管洪同志簡介
4-53 2014一季度新聞傳播類書籍排行榜
5-13 本刊新聘特邀顧問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安徽日報社社長、黨委書記徐東平簡介
7-63 2014二季度新聞傳播類書籍排行榜
8-58 深圳僑報招聘啟事
9-24,10-20 《中國記者》與深圳報業集團合辦“走好融合發展之路新聞論文征文”啟事
10-93,11-80 《中國記者》與中國報業協會少數民族地區報業分會合辦“民族報業改革與創新新聞論文征文”啟事
10-116 2014三季度新聞傳播類書籍排行榜
11-45 本刊新聘特邀顧問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四川日報社總編輯陳嵐同志簡介
11-42 《中國記者》與《南方都市報》合辦“傳統媒體轉型的實踐與思考新聞論文征文”啟事
12-40 本刊新聘特邀顧問貴州日報社(集團)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宮喜祥同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