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建平
(徐建平,民革衢州市委會機關干部/責編金綺寅)
1982年,張子云走上工作崗位,在當時衢縣公路段上班,兩年后她考入衢州民革市委會成為一名公務員。又過了14年,她被增補為市政協第三屆委員會委員。也許是第一份工作與 “路”相關,張子云總會時常有意無意的關注衢州交通發展,特別是在成為政協委員后,她深感責任重大,在履職中把為 “衢”問 “路”作為了自己的參政議政之路。
大路即 “衢”,四通八達。衢州位于衢江之畔,是浙贛閩皖四省邊際城市的交通樞紐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 “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優越的區位優勢顯而易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衢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公路、鐵路、民航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衢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水路交通的發展水平與之相比卻存在相當差距。在衢州,水運年貨運量僅4萬多噸,不到全市運輸總量的1%。被稱為衢州 “母親河”的衢江是錢塘江中上游的主要干流,其航運歷史悠久,明清之時曾水運繁盛、商賈云集。隨著社會變遷,曾經的繁榮逐漸衰落,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興建水電樞紐及河道取砂亂挖亂采等原因,沿岸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加劇。富春江水電站大壩的建成,其船閘對航道的阻礙更是成為制約衢江航運的巨大瓶頸,曾經從衢江到蘭江再到富春江最后到錢塘江的一條完美水道就此停航。作為錢塘江源頭的衢江,竟然通不到錢塘江,令人大跌眼鏡;作為守著黃金水道的衢州,竟然不能發揮水運的巨大效益,著實令人惋惜。
衢州水運四通八達,上游可至鄱陽湖,下游可達杭州、寧波,若能復航,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將進一步匯聚于此,有利于衢州山區資源開發,使衢州成為浙江省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不斷提出,水運運量大、價格廉、能耗低、排放少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實現衢江航運復興的機會終于來了。一直關心衢州交通事業發展的張子云,敏銳地關注到新氣象,立即著手開展調查研究。她前往錢塘江中上游衢州段航運開發起點工程紅船豆樞紐及船閘工程建設施工現場實地調研——這是浙江首個航電結合項目,也是錢塘江中上游衢江航運開發建設項目的第一個開建工程——認真聽取工程專家的情況介紹和困難說明,在掌握了整個工程全貌和前期工作開展情況的基礎上,在充分了解了航運復興工程面臨的復雜問題和諸多困難的情況下,撰寫了 《加快衢州航運復興工程,實現衢州 “通江達海”》的調研報告,提交給市政協六屆一次全體會議。
該篇報告被選為大會口頭發言。張子云在市主要領導和全市政協委員面前,深刻闡述了衢江航運復興工程的重大意義和價值,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衢江航運復興工程存在的區域協調和部門協調兩大難的問題。在張子云看來,衢州的交通發展要配得上 “衢州”的城名。水陸空全方位運輸方式的打造能使衢州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 “衢”城,形成對內大循環、對外大開放的運輸格局。在當前形勢下,全力推進衢江水運建設、提高衢江水運發展質量和效益,是構建衢州綜合運輸體系、助力衢州經濟大發展的良好時機,必須牢牢把握住。張子云建議市政府,要進一步明確市級相關部門關系及落實沿線各縣 (區)政府的職責,建立定期會議制度,在航電綜合開發、綜合管理、防洪科學論證及建設、征地報批、移民規劃、項目審查等方面進一步明確部門責任,實行市級部門與省級相關部門對口聯系責任制。同時,各責任單位要按照市政府的統一要求,及時有效地與上級主管部門疏通衢江航運復興工程的相關事宜,及時解決工程建設過程中發生的矛盾、糾紛,營造統一、高效、務實的開發建設環境。針對資金籌措難、綜合開發難等困難,張子云也在報告中提出了中肯而務實的意見和建議。
市領導和政協委員們對這篇 “及時”的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時任市長尚清說:“重提航運復興,意義非常重大,它事關衢州與浙江省海洋經濟建設戰略的緊密對接和融入,事關衢州發展理念的更新。我們可以將之作為物流的黃金走廊、重要的旅游景觀加以建設。”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通航工程各項工作得到了全省相關縣市區的協助支持,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為衢江的通航工作而忙碌。2011年12月,安仁鋪樞紐工程破土動工,錢塘江中上游航運復興工程正式全面啟動。同時,富春江船閘擴建改造工程、蘭江航道整治工程等項目也全面鋪開。可以預見,冷清了幾十年的衢江航線將恢復往日的熱鬧。隨著浙江中西部發展戰略和衢州市“全面確立四省邊際中心城市地位”戰略的實施,衢州經濟和社會發展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速。
2013年1月5日,節氣小寒,天氣雨雪。一大早,張子云到車站等公交車去上班,但那天的公交車并未準時出現,連個影子都沒有。寒風中候車的人越聚越多,但就是不見一輛公交車。怎么回事?!最后從新聞中才得知,衢州的公交車都停運了,當天全市市民的出行都受到了影響。
“肯定有情況!”張子云第一時間趕往市交通局和市公交總公司了解情況:原來是公交駕駛員們因不滿工資待遇及工作環境等原因而提出了增加工資、縮短工時等訴求,但訴求未能得到公司管理層答復,因此集體停運。
停運事件讓張子云將目光聚焦在了衢州市內的公交發展問題上。雖說集體停運發生的直接原因在于駕駛員們的訴求未能得到滿足,但深層原因還在于衢州的公交發展存在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如何進一步完善公交調度方案,如何統籌調配公交車駕駛員資源,如何科學安排公交線路、確保城市公交正常運行,如何暢通訴求渠道、改善駕駛員待遇,保障職工合法權益,這些都是事關衢州公交發展的問題,需要整體部署、系統規劃。之后的幾周時間里,張子云帶著問題,多次深入調研,與運營第一線的駕駛員及公交公司當面交談,與市政府有關部門不斷溝通,充分了解衢州公交發展現況。在摸清情況之后,張子云向衢州民革市委會主委歐陽建華匯報了基本情況,并提出遞交提案解決該問題的建議,領導給予她充分肯定和支持。很快,張子云就完成了一篇題為 《發展公共交通,建設 “最美”之城》的調研報告。報告在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公交運營管理、公交發展規劃、公交發展現狀及能力、公交從業人員的待遇等方面都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在2013年2月召開的市政協六屆三次全體會議上,該報告被選為大會口頭發言。民革衢州市委會的歐陽建華主委親自上臺發言,詳細分析了衢州市公共交通存在的各種嚴重而緊迫的問題,提出了確立“公交優先發展”的理念、做好城市公交發展規劃、增強運營能力、提高服務水平等一系列重要的意見和建議。
市委市政府對建議高度重視。市委書記、市長多次開展解決衢州公交發展問題調研,市政府主要領導專門主持召開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課題研討會,就實施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提出要求。市政府先后開展了衢州市區公交站場、線網布局、公交專用道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并于2013年專門編制了 《衢州市區公共交通發展專項規劃 (2013-2020)》,明確保障措施,確保衢州的公交優先發展落到實處。
在重點提案辦理座談會上,張子云的發言令人印象深刻。她說:“公共交通是民生大事,是為全市老百姓日常出行提供方便快捷服務的重要途徑,要切實為市民切身利益著想,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公交事業優先發展。我們的交通要對得起衢城的百姓!”2013年7月,衢城首條公交專用道建設工程開始實施,10月建成從蝴蝶路口到文昌路口總長度為雙向13公里的公交專用車道,11月市區第一期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投入使用。市政府還在公交運營體制改革及提升運營服務質量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構建國有資本經營城市公交發展的格局,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市公交集團公司建成了職工食堂,為駕乘人員和修理工布置了中午休息用房等,建立起公交員工工資收入正常增長機制,穩定了公交隊伍。
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衢城的公共交通事業邁上了新的臺階,為衢州市打造 “和美富庶的民生幸福城”和 “最美之城”貢獻出更多的力量,而這離不開張子云最初的奔走與建議。
欠發達的衢州如何發展?牽動著全市人民的心,也牽動著張子云的心。張子云思考著、探索著、呼吁著,努力為衢州的發展建言獻策,為衢州的未來問 “路”求道,為腳踏實地地走好衢州發展之路而努力探索。
除了交通發展,旅游規劃、產業轉型、特色文化、環境保護、社會養老、新農村建設等多個領域張子云都在涉及。自擔任政協委員以來,張子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績:她先后撰寫大會發言20余篇,調研報告40余篇,提交個人提案80多件,有6篇大會發言被評為優秀發言,8件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其中,《關于盡快謀劃衢州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對接發展的建議》、《建議設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法院公開審理案件制度》、《關于對西安門大橋延期全封閉施工的建議》等意見建議被采納落實。提案數量多且質量高,讓人仰視,無怪乎被媒體稱贊為衢州的 “提案大王”。2006年張子云被評為民革全國參政議政工作先進個人,2010年又被評為民革全國優秀女黨員,獲得了極高的榮譽。
做好一名政協委員,是張子云多年盡心履職的精神動力。張子云的人生道路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在政協的舞臺上光榮履職,為衢州未來的發展繼續問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