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旭東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北京10009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反映了社會上某個特定階級自身的根本利益,具有為現代政黨提供民眾號召力凝聚力、鞏固政權基礎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功能。我們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現階段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受到挑戰,在群眾中的認同力、號召力有式微趨勢。這樣的情形值得全黨警醒。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建設,不斷鞏固黨的意識形態領導權已成為當務之急。
意識形態是系統地、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它體現特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1]當前,馬克思主義在群眾中的認同力減弱、影響力下降是不爭的事實。為什么在黨成立初期、勢單力薄的情況下,群眾能夠信仰馬克思主義,跟著共產黨鬧革命?而現在,黨掌握政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相當一部分群眾卻不信仰馬克思主義,甚至出現部分黨員領導干部不信馬列信鬼神,篤信“大師”、占卜、風水等現象呢?說到底是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出了問題。
做好意識形態工作首先要厘清兩個不同的概念,即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統治權。意識形態領導權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最先關注的一個現代政治問題。從規范意義上講,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是指以特定的意識形態通過和其他意識形態的自由競爭而得到的地位,強調產生認同力的非強制性,即社會成員自愿認同該意識形態,并在實踐中受此種意識形態的引導、指引。而意識形態的統治權則是指一個政黨或者政治組織在獲得政權之后,自然獲得的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控制權,政權的獲得為其意識形態的推廣、滲透提供了保障和后盾。獲得了意識形態的統治權并不意味著該政黨獲得了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反之,政黨獲得意識形態領導權也可能產生于執掌政權之前。意識形態的統治權意味著政黨獲得政權,可以通過它所掌控的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和經濟的各種力量將意識形態加諸社會各群體。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領導權強調產生認同的自覺性和非強制性,而統治權則包含有強制性。當然,并不是說意識形態的統治權排斥領導權,二者是可以共生的。
意識形態統治權與領導權的權力屬性不同。意識形態統治權與執政黨的執政地位相伴相生,只要政黨處于執政地位,該政黨所推崇的意識形態就能占據統治地位,而意識形態領導權與是否執政沒有必然聯系。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影響因素眾多,如意識形態反映的階級屬性與價值傾向,社會成員選擇偏好及愿景,政黨執政績效等,但歸根結底源于社會成員的自覺認同。社會成員認同某種意識形態,是由于該意識形態能夠反映群眾現實生活,反映群眾的現實利益訴求,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增進群眾的幸福體驗。執政黨的執政績效能夠有效增強意識形態領導權,但是,執政績效并非意識形態領導權的惟一影響因素,政治生態也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促進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意在解決當前政治生態中出現的黨員干部腐敗問題,從政黨執政能力建設入手,提升社會公眾對執政黨的認同。
我們黨已獲得政權60多年,牢牢掌握著意識形態統治權,但正是由于擁有了統治權,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就難免較多地動用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及行政的方式去推動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而較少去考慮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然而,意識形態工作中的問題從來不能靠統治權解決問題,在處理人的思想觀念問題上,若以權力壓制思想表達、處理思想爭端,表面上看似思想認識問題解決了,實則是隱藏了,問題的積聚如果始終無法得到解決,遲早會爆發。反觀五四時期,當時我們黨所極力倡導宣傳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不僅沒有任何政治、經濟、行政的外在力量支持,反而經常被統治階級視為異端,予以禁止。但最終,中國共產黨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馬克思主義在與其他各種意識形態的競爭中也取得領導地位。
既然意識形態統治權并不意味著實際的領導權,那么如何才能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呢?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建構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在科學分析意識形態領導權的運行邏輯基礎上,關鍵要準確把握意識形態領導權建構的基本要求。
從理論特質看,意識形態自身必須具備先進性和正當性,才能真正占據、取得領導權。主流意識形態實現引領其它社會思潮,本身就應具備智識與道德的優勢,不僅要準確地反映當前的社會經濟運行形態,又要正確判斷世界發展的潮流趨勢,還需要將政黨的發展需求與人民的正當利益訴求有效結合起來,能夠代表廣大被領導者的根本利益,占據“道德制高點”,才能真正獲得被領導者的支持和擁護。我們黨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正是由于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才能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領導權。馬克思主義在理論闡釋上不僅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以及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根本對立關系,并且正確地判斷了世界未來發展的趨勢,使其具備了理論的先進性;在政治立場上永遠站在廣大勞動人民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為廣大勞動人民謀利益,使其具備了價值取向上的正當性。[2]誠然,一種意識形態具備了理論的先進性和正當性并不意味著它一定能夠取得統治權,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具備理論的先進性和正當性是一種意識形態取得領導權的根本前提。
從權力獲得看,一種意識形態獲得領導權,必須具備開放性和競爭性,即必須在與其他意識形態的公平競爭中獲得領導權地位。意識形態具備競爭性,首先應該具有開放性。意識形態具有開放性才能在與其他思想流派的比較中發現自身的問題,才能吸收借鑒其他意識形態的優點長處,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社會發展的任何時期,“關起門來搞建設”都行不通,注定要落伍,最終會失去競爭力。其次,一種意識形態必須在與其他意識形態的公平競爭中提升競爭力。誠然,在意識形態建設方面,我們黨現今面臨的局勢與革命戰爭時期、建國初期甚至改革開放之初都有很大不同,在資源配置、調用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些因素并不能保證黨的主導意識形態占據領導地位。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取得歸根結底要看其自身所具備的競爭力、吸引力。因此,在積極推廣、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積極的態度吸收借鑒其他社會思想流派的正確觀點,結合時代特點、群眾訴求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中國化、大眾化,增強其競爭力。
從權力鞏固看,意識形態必須具備創新性和適應性,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吸引力和解釋力,才能在意識形態領域中保持領導權。總體而言,權力的維護主要包括兩種途徑,一是依靠武力威懾、監管、控制等的硬性約束;二是依靠權力主體的內在吸引力、凝聚力和權力客體的自覺認同和服從。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維護主要依靠該思想意識體系的科學性以及傳播的有效性,從而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認同、支持。任何一種意識形態要想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自覺認同、支持,必須要通過不斷創新的方式,增強自身的適應性,即意識形態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根據社會形勢的變化趨勢及時進行調整。只有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不斷修正、不斷創新的意識形態,才能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提出新的理論詮釋,從而增強意識形態的解釋力、說服力。馬克思曾指出,每次社會制度的巨大歷史變革,人們的觀點和觀念也必將發生相應變革。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不是永恒不變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政治境遇的變遷、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無論意識形態的內容還是形式都會改變。從本質上說,意識形態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符號,而是政治統治者為變革、發展社會而做的理想和計劃。[3]只有實現了意識形態持續的自我更新和發展,才能贏得社會各階層的持久認同與支持。
從權力評價看,一種意識形態是否真正獲得領導權,關鍵要看它是否為群眾所認可、所掌握。以什么為標準、用什么來衡量,實質上是一個對誰負責、讓誰滿意的問題。我們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執政黨,一切工作的成敗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眾來檢驗,意識形態工作更應如此。按照理論推演分析,人們在社會實踐生活中通過長期的個體評價活動,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社會成員個體通過社會實踐進行交往,這又使得紛繁各異的個人意見在相互交流、溝通、博弈的過程中逐步轉變成代表一部分社會群體的群體意見。這種群體意見是作為一種“絕對的普遍性、實體性的東西和真實的東西”[4]體現出來的。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個體的主體意識顯著增強和主體利益意識持續凸顯,意識形態工作應深刻把握這一社會心理。意識形態領導權不能直接從社會成員評價活動中自發地形成,但是社會成員評價活動為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基于這個邏輯基礎,沒有民眾評價活動,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意識形態領導權。[5]相反,意識形態統治權不需要社會成員的評價,它只需要統治階級內部的自我評價即可。當前,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黨的主導意識形態必須在大眾化上下功夫、花氣力,真正做到反映群眾的利益訴求、解決群眾的思想困惑、鼓舞群眾的工作干勁、啟發群眾的首創精神。
隨著我國意識形態的不斷創新,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實到黨的意識形態理論建設中,并將其迅速轉化到政策措施層面,如允許民營企業家入黨,保護私有財產入憲,對住房、醫療、教育、“三農”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進行統籌安排,這些政策舉措成為當前意識形態創新的重要方面,黨的主導意識形態的影響力、說服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強。但是,近年來群體性事件的政治因素增強、民族分裂勢力策劃的暴力事件以及各地頻發的群眾越級上訪事件都為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拉響警報。是否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事關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從推進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科學化發展的高度出發,不斷鞏固和加強黨的意識形態領導權已成為意識形態建設的當務之急。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一切工作所要堅持的基本價值原則。作為我國唯一的執政黨,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即在思想意識上正確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實現好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整合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分歧,引領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導向。黨的主導意識形態要想保持領導地位,必須為群眾所接受、認可和自覺遵循。群眾之所以信奉、認可和自覺遵循馬克思主義,是因為只有馬克思主義能夠真正代表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為廣大勞苦大眾描繪了奮斗藍圖,指明了奮斗前景。作為執政黨,黨的主導意識形態要想增強凝聚力、吸引力、領導力,必須緊緊抓住影響群眾利益實現和民生問題的重要根源,在維護群眾利益訴求上立場堅定,在協調群眾利益矛盾上促進公平,在引領群眾利益導向上倡導奉獻。當前,在政策制定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從保證人民群眾體面生活、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利、維護人民群眾發展權益的高度,著力解決黨內腐敗問題,更加注重民生建設,加快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意識形態創新時刻秉承“以人為本”的價值指向并非易事,需要我們下功夫深入分析人民群眾在不同發展時期的利益訴求變動軌跡,從群眾最需要的利益需求入手做出理論闡釋和價值判斷。
第二,遵循“層級設置”的基本規律。意識形態不僅有理論形式與感性形式[6]之分,而且還存在不同的層次類型。從意識形態的信守主體劃分,可以概括為總體意識形態、群體意識形態和個體意識形態三種類型。“總體意識形態”是某個集團或某個階級的具有“整體思維結構”亦即體系化的價值信念,是經過理論思維加工后的系統理論,是具有整體性的世界觀。[7]從發生學視角看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無論是階級的、社會的總體意識形態,還是集體的、組織的群體意識形態,都一定離不開個體思想意識。個體意識形態是群體意識形態和總體意識形態的思想來源。意識形態建設把握層次性,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意識形態工作者必須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人們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把握個體鮮活的意識形態現象,分析意識形態的感性特征,從而抽象凝練成群體理性意識形態。二是要使社會各個利益群體都能在意識形態領域有公平的表達權,創造條件使各個群體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主張,最大限度地保證各個利益群體的訴求表達,從而避免群體間意識形態表達的“馬太效應”。三是要想把黨的主導意識形態灌輸到社會成員中去,就必須實現理論意識形態層次化。層次化就是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理念、原則規范細化為便于社會各層次個體或群體接受、遵循的意識形態形式,要實現意識形態由理論形式向感性形式的再轉化。
第三,重視“政治實踐”的示范效應。政治倫理實踐是意識形態領導權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基礎和前提條件。[8]缺少了符合意識形態宣傳內容的政治實踐,任何意識形態都只是空洞的說辭。政治實踐直接影響著群眾對意識形態的認知、判斷,如果政治實踐與意識形態差距過大,不僅會削弱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凝聚力,甚至可以瓦解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現實生活中,群眾中廣泛流傳的“縣官不如現管”、“市場經濟下雷鋒精神過時了”等思想觀念都是由于政治實踐與意識形態宣傳引導不相符而產生的。黨的主導意識形態要想轉變為由廣大社會成員認可、遵循并踐行的主流意識形態,民眾的相信與否起著關鍵作用。人們不僅要用耳朵聽你是怎樣說的,更重要的是會用眼睛看你是怎樣做的。當“做”的和“說”的越一致、主導意識形態與政治倫理的現實表現越一致,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實現就越有效,反之,則不然。恩格斯曾經說過:“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聲明,而是看他的行為;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實際是怎樣一個人。”[9]因此,增強黨的主導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必須從廣大黨員干部抓起,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應肩負著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宣傳示范的重要使命,對廣大人民群眾起到模范引領作用,對于任何違法違紀的黨員干部要依法依規處置,絕不姑息妥協。只有各級黨員干部的政治實踐與黨的意識形態宣傳相一致、相統一,我們黨的主導意識形態才能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始終占據領導地位,始終保持領導力和競爭力。
[1]戴焰軍,李英田.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意識形態工作[M].黨建讀物出版社,2005:12.
[2]郭燕來.論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特征[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1,(6).
[3]全家悅.淺談構建學習型政黨在黨的意識形態建設中的作用[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1).
[4]陳新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論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0.
[5]郭燕來.論意識形態領導權[J].前沿,2010,(10).
[6]劉少杰.意識形態的理論形式與感性形式[J].江蘇社會科學,2010,(5).
[7]劉少杰.意識形態層次類型的生成及其變遷[J].學術月刊,2011,(2).
[8]程竹汝.實現意識形態領導權須厘清的幾個規律性認識[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1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