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
(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南京210014;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南京211172)
技術預見的本質
——基于科學發展觀的認識
范麗
(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南京210014;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南京211172)
技術預見在當今世界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它不僅是把握技術發展趨勢的可靠方法和管理技術風險的有力手段,還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途徑,是科學發展觀的另一種話語形式,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
技術預見;本質;科學發展觀;人本取向
1.發展的困境與反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前,占據世界主導地位的發展觀是以經濟增長速度界定發展的單向度發展觀。這種發展觀把經濟增長作為目的,把人變成實現經濟增長的手段。就在世界各國費盡心機發展之后,發覺各種各樣的“反發展”或“發展異化”問題接踵而至:生態失衡、資源浪費、分配不公、環境污染等種種現象層出不窮且日趨嚴重,特別是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更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威脅。“世界范圍的生態危機一天比一天惡化,自然資源越來越稀缺,中毒事件接連不斷,動物種類不斷滅絕,植物種類不斷絕跡,河川海洋變成了臟水溝。在后工業和消費社會里,人類瀕臨精神和理智崩潰的邊緣。”[1]
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學術界從生態學、社會學、經濟學和科學技術等幾個方面對經濟中心論的發展觀進行了反思。羅馬俱樂部未來學派提出“增長極限論”,批判經濟中心論,認為發展經濟不能無視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全球均衡狀態”的發展構想。到了80年代,“可持續發展”觀念被正式提出,概括起來,可持續發展觀以生態平衡、自然保護、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等為基本內容,試圖把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合理平衡”作為重要指標和根本原則。在充分認識到生物圈和技術圈的相互依存性的基礎上,確立一個具有集體責任感的全球戰略是保護人類未來的最低要求。[2]
2003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這里,我們看到發展被賦予了嶄新的時代內涵,它體現的是一種整體全面的、系統綜合的、多維度協調的、長遠可持續的發展,發展的立足點和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生存與自由全面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對那種“見物不見人”的單向度發展觀的堅決反對,是對那種經濟社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片面畸形發展觀和涸澤而漁的短視發展觀的嚴正拒絕。
2.技術發展的風險與選擇。一般情況下,影響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長、技術的變化和消費三個方面。科學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技術作為科學理論的實際運用,越來越把人類與自然界切切實實聯系在一起,自從人類從動物界脫胎以來,還沒有其他任何一種力量能做到這一點。然而,這種聯系所激起的強光照出的卻是一條前途未卜的道路。原因在于技術的雙重性。技術是把“雙刃劍”,它不僅給我們帶來福澤,同時也帶來了災難,它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負效應,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危機、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發展難題。關于技術的雙重性,馬克思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新發現的財富的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卑劣行為的奴隸。”[3]法國著名技術哲學哲學家埃呂爾指出:“技術的完美和人的發展之間存在著根本的矛盾。”所謂技術進步包含四個方面含義:一切技術進步都是有其代價的;技術提出的問題要比它解決的問題更多;技術的不良后果與有益影響是不可分離的;每項技術都隱含著無法預料的后果。鑒于此,對待技術正確的態度是不拒絕回避,也不過分崇拜依賴。[4]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技術發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經濟效益的增長,技術的人文本質和人文目的被技術的飛速發展所遮蔽和遺忘。技術由手段變成了目的,人反而成了實現技術目的的工具。特別是現代技術系統的復雜性加劇了技術的自主性和不確定性,使風險性成了技術的本質屬性之一。所以,如何規避技術的這種負效應,防范、管理和控制技術風險,促使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協調發展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對于科學技術怎樣發展、發展什么,需要人類社會對其作出前瞻性的識別和判斷。技術預見是能夠提供系統、規范的操作方法來幫助人們進行識別和判斷的可靠途徑之一。英國斯普魯研究所的B·馬丁(B.Martin)認為:“技術預見就是對未來較長時期的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有步驟的探索過程,其目的是選定可能產生最大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戰略研究領域和通用新技術。”[5]35技術預見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選擇有可能產生最大經濟效益的研究領域和技術;二是關注技術的社會效益,重視對技術的負面效應的預見和控制。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技術預見已經成為一股世界潮流,越來越受到決策者們的高度重視,世界各國紛紛開展了技術預見活動。技術預見是科學發展觀的另一種話語形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預見強調發展的主動性。社會歷史的發展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技術預見是在人們掌握現實客觀事物規律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推理和想象力去創造性地描述事物未來發展前景的一種活動。[6]14任何預見都是植根于現實的土壤的,是在系統把握現實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后的結果,具有前瞻性、創造性。這種前瞻性和創造性體現了技術預見的主動性。
技術預見特別強調人在科技發展中的主動性。它主張從技術的創新設計源頭開始,通過對新技術預期利益和危害的全面權衡,來管理和防范技術實施的風險。所以,技術預見是參與其中的人們主動選擇的過程和結果,它負荷著科學界、經濟界、技術界、社會等諸方面的期望,滲透著人們按照自己所期望的和滿意的方式去發展,[5]39它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它強調發展的人本取向,發展的目的是人的需要和愿望的滿足、價值的實現以及人類自身的全面發展。在當下尤其體現在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不斷改善的種種期望。
技術預見同時提供了一種應對未來挑戰的新的認識方法,創造了促進未來發展的新機制。正如美國著名全球問題專家拉茲洛所說:“我們今天的決定,尤其是我們認知挑戰的方式,以及為因應挑戰所發展出來的見解,可以塑造明天的面貌。”另外,拉茲洛在他的《巨變》一書中列入了專門一節——“中國:醞釀中的社會生態危機”。[7]他用了許多事實和數據說明中國的環境惡化在加劇,認為如果不轉變發展的思維方式,產生的沖擊也許會危及全球。這個觀點確實值得人們冷靜深思。
2.技術預見關注發展的長期性。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對性和局限性,所反映的只是無限復雜、豐富多彩的世界的某一方面。科學技術知識所反映事物的真理性內容無論從廣度上還是從深度上講都是有局限的,終極真理是不存在的,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是沒有止境的。辯證法還告訴我們,人類的認識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是有限和無限的辨證統一。但對于某個個人乃至某個特定時代的人們來說,其認識卻是有限的。
技術的最大特點在于提供了達到某個目的的手段,至于目的本身,技術則沒有能力對它進行實質性的判斷與選擇。特別是現代社會,工具理性越來越成為社會生活主導成分,人們往往根據自我利益取向行事,只重視眼前的和現實的利益,忽略了對人類長遠利益的追求。“只有當某些害處已經被覺察的時候才開始控制,以此為基礎的任何控制系統很可能在問題改善之前,會變得更糟。這類系統很難控制,因為這類系統需要把現在的行動建立在對遙遠未來的預期結果上。”[8]而技術預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把握未來技術發展方向,一般認為合理的時間跨度為15年,有些國家如德國和日本的技術預見時間跨度是30年。因此技術預見關注的發展是較長期或長期的發展,在謀求當前技術發展利益的同時,還著眼于長遠利益,防止為了當代人利益而犧牲子孫后代的利益。同時技術預見還為各相關利益群體之間提供了互相溝通和協調的橋梁。
3.技術預見著眼發展的戰略性。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E·博爾丁的“宇宙飛船經濟學”認為,地球就好像是太空中的一只孤立的宇宙飛船,其自身資源總量是有限的。技術的發展需要必備的資源支撐。當今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是在資源總量既定的前提下謀求發展,因此都面臨如何合理配置資源的問題。怎樣把有限資源使用得更好更合理,避免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就需要進行合理的預見和規劃。正如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所說:今天知識和技能是各種競爭中獲得優勢的唯一勝利源泉,一個國家的技術政策就是它的工業戰略,它決定著這個國家在什么地方進行競爭。
技術預見著眼于戰略性發展,強調集中力量,聚焦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特別是戰略優先領域、關鍵技術和通用技術。技術預見一方面傾向于從科學技術發展的價值尺度來預測和規劃未來的合乎人們預期的發展目標,[5]43另一方面,技術預見還傾向于從外部合法性來規劃科學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發展目標、發展規模,[5]43比如,根據經濟與社會等方面的需要、政治與軍事等方面的要求來規劃哪些領域應該大力發展,哪些方向的發展應該受到控制,等等。
技術預見能為國家制定科技戰略決策方向提供參考,所以要盡可能地考慮到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和影響,征求盡可能多的人的觀點和看法,并客觀全面地綜合分散的觀點和思想。因此參與技術預見不僅需要一定的人員數量,還要充分考慮到人員構成的多樣性、多層次性,最大限度地綜合集結社會各方面、各行業、各階層的專家智慧。
4.技術預見重視發展的系統性。自然界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東西,技術也如此。埃呂爾認為,從工業革命一開始,各種技術就相互連接起來,所有技術都是互相作用的,它們互相滲透,互相吸收,互為條件,技術已經成為系統了。埃呂爾認為技術系統已擴展重疊到所有領域和所有國家。因此他說,對“技術系統這一現象的解釋比馬克思對商品現象的解釋更為重要”。[9]在現代社會中,技術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技術,它不僅僅單指技術本身,而是與科學、社會、經濟、環境緊密結合的具有高度背景化的技術,已經成為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連接和組成的系統。技術的發展從表現為某個具體的器具到技術體系的形成,即技術成為技術系統后,技術已不再僅僅是使用者的體力和腦力的簡單延伸,而是具有了“系統”的特征。
技術預見正是把科學技術放在經濟、社會、自然、生態這個大系統中進行綜合考量,選擇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能夠相互適應的科技、經濟發展戰略。技術預見不是僅僅關注技術本身和技術促進經濟發展的局部思考,它重視的是發展的系統性、全面性,它是協調多參素共同發展的系統思考。
5.技術預見體現的是發展的可持續性。可持續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價值追求,其根本要義在于促進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依賴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可持續發展要求決策者在制定政策時,必須將經濟和生態結合起來考慮,確保經濟增長絕對建立在生態的基礎上,確保這些基礎受到保護。技術預見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選擇未來重要技術的標準之一就是對未來社會的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在許多國家的技術預見的報告中,都把環境列為政府必須創造有利條件進行技術開發的一個領域。如德國的報告中建議政府提供框架條件,制定面向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稀有資源的技術法規;日本的報告中建議政府在環境技術領域采取積極措施解決技術、成本與財力方面的困難;澳大利亞的報告中建議在環境技術領域建立基礎結構和開展戰略研究。[6]22
從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蘭德公司首創的“德爾菲法”在技術預見活動中被普遍采用。它的顯著特征就是采用“問卷調查”形式,為了減低關鍵技術選擇過程中存在的技術風險性,就必須將“德爾菲問卷”發放到諸多領域專家手中,廣泛征求他們的意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德爾菲法”在技術預見過程中更加注重對新技術的負作用加以防范、控制和管理。
羅素曾經說過:“科學提高了人類控制大自然的能力,因此認為可能增加人類的快樂和富足,這種情形只能建立在理性基礎上,但事實上,人類總是被激情和本能所束縛。”的確,大自然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因此,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有必要對人類的激情和非理性進行束縛。目前我國正處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進程中,要達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實現社會和諧的理念,使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向可持續的方向轉變,使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到實處,就要在生態環境的保護、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經濟和科技領域的發展上實現有效的結合。通過廣泛開展技術預見活動,充分考慮技術對社會、環境等的綜合影響,促進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選擇那些對社會的綜合價值最大的技術群,識別和優先支持一批對國家可持續發展具有長期重要影響的戰略技術,從而為應對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提供有力支撐。
[1][美]弗·卡普拉﹒綠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58.
[2]劉會強﹒發展觀的范式變革[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
[4]J﹒Elull﹒The Technological Order[M]// C﹒Mitcham﹒Philos ophy and technology The Free Press,1983.
[5]李健民.全球技術預見大趨勢[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6]技術預測與國家關鍵技術選擇研究組.從預見到選擇[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7][美]拉茲洛.巨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8][美]丹尼斯·米都斯.增長的極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9]狄仁昆,曹觀法.雅克·埃呂爾的技術哲學[J].國外社會科學,2002,(4).
[責任編輯:孫巍]
book=100,ebook=23
G3
A
1002-7408(2014)01-0100-03
范麗(1970-),女,江蘇連云港人,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思政部與基礎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