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麥屋
綜合施策治霧霾
文吳麥屋
在經歷了連續不斷的霧霾天、PM2.5屢次爆表、重污染頻頻來襲之后,上海對空氣污染的關注升級。日前,上海市政府發布了《上海市空氣重污染專項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方案》),細化了污染等級,明確列出了建議性與強制性應對措施,規定在出現最嚴重污染時將停駛50%公務車,學校停課。
據悉,《應急預案》共包括總則、組織體系、監測與預警、應急響應、總結評估、應急保障、監督管理等七個章節。與去年初制定的《應急方案》相比,進一步細化深化,重點是細分預警等級、完善啟動條件、強化應急響應措施、注重措施落實效果。
在預警分級上,按照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有關規定,將預警從原來的重度污染、嚴重污染兩級細分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四級,啟動的條件分別是經監測預測,未來一天AQI在201~300之間,啟動藍色預警;未來兩天AQI在201~300之間,啟動黃色預警;未來一天AQI在301~450之間,啟動橙色預警;未來一天AQI大于450,啟動紅色預警。
與四級預警相對應,《應急預案》分別設置了Ⅳ級、Ⅲ級、Ⅱ級、Ⅰ級四級應急響應。在預警啟動的判斷依據上,綜合考慮實時情況和未來趨勢,以濃度實測值和AQI預測值為預警發布和應急啟動的判定依據。四級響應均包括公眾健康防護提示、建議性措施和強制性措施三方面內容。隨預警等級的提升,響應措施的力度和強制性加大,社會影響也相對加大。Ⅳ級(藍色)響應時,以勸導建議和加強管理為主,Ⅲ級(黃色)響應時,增加了對部分工業行業的限制性措施和易產生揚塵施工、運輸作業的禁止性措施。Ⅱ級(橙色)響應時,進一步加大強制力度和范圍。
尤其在Ⅰ級響應(紅色預警)條件下,強制性措施進一步增加三條、強化兩條。增加的三條:一是停駛除執法執勤車外的50%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公務用車;二是停止露天大規模群眾活動;三是根據預警發布時間,中小學和幼托機構采取停課措施。強化的兩條:一是企業停產,進一步擴大明確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較大的工業企業采取階段性停產措施;二是建筑工地停工,擴大到除特殊工藝、應急搶險外的所有室外作業。
為了確保應急響應措施的實施效果,在措施細化和落實方面,本市已明確要求各相關部門、區縣抓緊編制具體實施細則,與《應急預案》配套實施,根據預警發布啟動落實。在措施落實的監督檢查方面,通過條塊結合、自查和督查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措施落到實處。具體是:各部門、各區縣在啟動應急響應措施后,根據職責安排專門力量,加強檢查;市、區環保部門加大面上抽查和巡查力度,督促相關單位按要求落實應對措施,并將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相關部門。
在1月17日上海市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現場咨詢活動上,市政協委員游閩鍵對《應急預案》能否執行到位進行了追問,指出《應急預案》存在對在檢查后又繼續施工的工地暫無處罰、強制性措施缺乏具體執行單位、應急預案得不到大氣污染防治法支撐等諸多問題。他建議細化落實到責任主體,區縣和市里面的分工是怎樣的,責任主體再清晰化,在強制措施上一定要有法則,希望立法能夠加快,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措施真正到位。
監督機制是保證措施真正到位的關鍵一環,記者近日獲悉,2014年,上海環保部門將從行政問責、刑事追責等多方面加強執法力度。在行政問責方面,對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執行不力的部門和單位,嚴格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在環境行政處罰方面,加大處罰力度,建立“按日計罰”制度,對違法排污的企業,按違法的天數計算處罰金額;將對污染排放企業裝上“鷹眼”,利用信息手段,推進污染源在線監控,并將污染源在線監控取得的數據用于執法,讓違法企業無所遁形;對污染環境的單位或者個人,除進行行政處罰外,還要求承擔由其造成的環境修復費用。在刑事追責方面,建立環境違法案件的行刑銜接機制,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刑事打擊力度。
當然,應急工作只能臨時部分緩解空氣重污染,市環保局副局長吳啟洲表示,要根本改變空氣重污染高發的狀況,必須持續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改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上海將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標準、更嚴的措施,加快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推動長三角區域聯合行動、聯防聯控,推動區域環境的共同改善。
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從歐洲到美洲,英國、德國、美國等這些發達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飽受嚴重環境污染的折磨。起初的各國治污效果也像我國一樣并不理想,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如今這些國家的環境污染得到了根治。國家立法、產業轉型、能源調整、區域協作……這些西方國家在治理“霧霾”方面采取的有效應對措施,值得我們借鑒。
針對空氣污染,美國制定了“清潔空氣法案”,并把PM2. 5數據作為其中最重要環境空氣指標之一。1997年7月又率先提出將PM2.5作為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并在2006年對標準進行了完善——實現對全國環境空氣質量24小時監測,并在政府官網上公布當天PM2.5監控結果和次日的預報數據。美國環保署已經針對發電站、汽車等微小顆粒物排放源發布了規范和指導,其中包括對公共汽車和輕型卡車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排放;對柴油發動機執行多層次的廢氣排放標準,要求發動機生產商制造符合先進排放控制標準的產品,從而使廢氣排放減少90%以上。
為治理交通污染,英國則對排污嚴重汽車實施征稅,比如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小汽車征收“擁堵費”。針對可吸入顆粒物,德國一些城市采取了“環保貼”措施,根據汽車的可吸入顆粒物排放情況,為車玻璃貼上不同顏色的“環保貼”。同時把城區分成4個不同區域,每個區域都有標牌標明貼有何種顏色“環保貼”的車輛可以通行,違規者將被罰款40歐元。近日,上海市政協委員胡光建議,企業應繳環境污染責任險。他認為,空氣污染問題常出現“企業排污、百姓受害、卻靠政府買單”的不合理局面。為此,他認為應由企業出資投保,一旦造成污染,一方面能靠理賠款分擔政府支出;同時,責任企業今后就必須支付更高額的保費。
在國內,天津提出了5項霧霾治理措施,分別是:全市所有燃煤鍋爐房、電廠將配備脫硫設施,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控制人口、使用清潔能源,嚴格控制新增燃煤量;關停部分電廠、實施供熱鍋爐并網或熱電聯產工程;限制施工揚塵和道路揚塵;至2015年,淘汰11.3萬輛高污染排放車輛。北京則將治霾行動分解為84項具體任務,每一項任務都落實到各區縣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市屬國有企業的50多位“一把手”頭上,完不成任務將按人頭追責。標準之高,力度之大,充分顯現出政府重典治霾的決心和魄力。
“環保的代價不僅是企業、政府的,更多是每一個人的。我們必須為環境保護付出代價。”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提醒道。的確,面對嚴峻的空氣污染形勢,我們只有充分借鑒國內外經驗,推動自上而下全民治霾,對癥下藥,常抓不懈,才能打贏這場環境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