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萬蓮
高院七大平臺全面深化司法公開
文/孫萬蓮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為深化司法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日前,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上海法院將著力打造以“天平工程”建設為基本載體,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引領,集審判流程公開平臺、裁判文書公開平臺、執行信息公開平臺、12368訴訟服務平臺、知識產權保護平臺、新聞發布平臺、監督聯絡信息平臺等七大平臺為一體,法院與公眾互動交流的司法公開平臺體系。
據介紹,近年來,上海法院高度重視司法公開建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逐步實現了庭審同步錄音錄像全程化、庭審網絡直播常態化、生效裁判文書上網常規化、公眾查閱訴訟檔案網絡化、審判白皮書發布系列化和新聞發布的經常化,并在今年年初開通了12368訴訟服務平臺。
在庭審網絡直播方面,自2008年至今,全市共對2329件案件進行了庭審網絡直播,網上點擊率達10187萬余人次。其中,2013年對674件案件進行庭審網絡直播,同比增長25%;網上點擊率達2756萬余人次,同比增長28%。
在公眾查閱訴訟檔案方面,已累計接待社會公眾查閱電子訴訟檔案8萬余件次。
在裁判文書上網方面,有64萬余篇裁判文書上互聯網公開,2013年生效裁判文書上網12.29萬篇。在上海,任何一位市民都可以通過案件信息平臺查詢上海三級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完善的檢索系統,讓市民可以通過標題關鍵詞,結案日期,案件類別,裁判法院等項目查詢自己需要了解的裁判文書。
在執行信息公開方面,2013年共將2.7萬余條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被執行人信息通過上海法院門戶網站公布,將1049名被執行人信息納入最高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庫,讓“老賴”無處可躲,起到較好的執行威懾作用。
在12368訴訟服務平臺方面,自2014年1月2日正式開通后10個工作日內(截至1月15日),已接聽電話2945次,日均近300次,贏得了社會各界好評。在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司法透明度報告(2012)》中,上海高院名列首位。2013年10月上海高院被最高法院確定為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試點法院。
公平正義是法律的靈魂。英國思想家培根說:“一次不公正的審判比數次犯罪造成的危害更烈,后者只不過弄臟了水流,前者則是污染了水源。”鄒碧華在發布會上強調,上海法院將結合自身實際,圍繞建設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工作目標,著力實現司法公開的“五個轉變”。
一是實現由被動公開向主動公開轉變。不斷健全網站、微博、微信、廣播、視頻等公開方式,為主動公開司法信息提供載體,讓司法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二是實現由選擇性公開向全面公開轉變。目前,法院的司法公開還不夠全面。今年,上海法院將努力使司法公開橫向覆蓋刑事、民事、行政、政務各領域,縱向貫穿立案、審判、執行、信訪各環節,涵蓋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確保向社會公開一切依法應當公開、可以公開、能夠公開的內容。例如,依法能夠公開的裁判文書將實現100%公開。
三是實現由集中公開向即時公開轉變。確保自2014年1月1日起,全市法院依法能夠公開的裁判文書在生效后七日內全部上傳至中國裁判文書網和上海法院互聯網上公開,完善裁判文書檢索查閱系統,保障當事人和公眾按照關鍵詞等內容實現對裁判文書的有效獲取。審判過程中的許多信息,也將隨著審判活動的推進而持續公開。
四是實現由單向公開向雙向互動轉變。司法公開平臺不僅是簡單的信息公開平臺,也將是互動的信息反饋平臺。當事人、社會公眾可以通過司法公開平臺向法官、法院反饋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建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特邀監督員、特邀咨詢員以及人民陪審員等也可以通過司法公開平臺監督法院工作,幫助法院加強管理,改進自身工作。
五是實現由單純公開向服務群眾轉變。改變以往以法院為中心推進司法公開的思路,將公開的重心轉移到服務群眾、保障公眾參與上來,及時回應當事人和公眾的司法需求,不斷提升司法服務的層級與水平。通過司法公開平臺,當事人及律師將可以實現網上立案、遠程閱卷。法院將通過互聯網、微信、微博等方式向當事人主動推送訴訟信息、相關案例以及法律知識。
其中可公開裁判文書100%上網備受關注。深圳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黃亞英認為:“裁判文書上網的好處多多。首先,裁判文書上網是司法公開、審判公開最廣泛、最有效的方式。第二,裁判文書的審判權屬于公權力,裁判文書相當于權力運行的產品,你的工作質量怎么樣?把產品拿出來給大家檢驗一下,讓行家、當事人、社會公眾,甚至讓外國的專家在網上看一看你這個案子判得怎么樣,公開有利于檢驗最終環節、最終工序,這是很重要的。第三,某種意義上它對防止司法的專斷和司法腐敗也是很重要的手段。第四,對法官的業務素質能力是一個極大的促進。”不過,在肯定裁判文書上網正面效應的同時,也應充分預估文書上網的風險與隱憂,從而提早規避。北京大學傅郁林教授就認為,首先要警惕裁判文書形式化與簡便化趨勢,因為“寫得越少,質疑和漏洞就越少”。另外,如何把握裁判文書“全部上網”的度、如何解決“公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的沖突、如何轉化裁判文書上網給法官帶來的“壓力”為“動力”等都是亟需攻克的難題。
2013年11月,最高法院提出要加快推進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三大平臺建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強調,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規范三大平臺運行機制,要切實把握好“四個關系”。這四個關系也是上海在全方位打造七大司法公開平臺中必須把握好的關系。
首先,在實施進度上,把握好整體規劃與分步推進的關系。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以“天平工程”建設為基本載體,有計劃、分批次推進。其次,在范圍尺度上,把握好推進司法公開與遵循司法規律的關系。要根據審判、執行工作的特點,科學界定公開與不公開、依職權公開與依申請公開、對公眾公開和對當事人公開的信息范圍。執行信息公開的時機和節點,應當與審判流程公開有所區別,避免影響執行效果。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務微博在第一時間發布資訊、破除謠言、溝通民意的作用。第三,在價值取向上,把握好推進司法公開與加強權利保護的關系。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時,應當注重維護公民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對當事人的身份證號碼、個人住址、銀行賬號等信息應當進行技術處理,防止被不當利用。對未成年人的信息更應當嚴格保密。在決定裁判文書是否應當上網、對當事人是否應當做隱名處理時,要把是否有利于實現公平正義作為最終的把握標準。四是在方式方法上,把握好利用先進技術與更新思想觀念、提高司法能力的關系。各級法院既要順應互聯網技術變革的大趨勢,在利用最新科技、打造信息平臺上動腦筋、下功夫,又要提高廣大法官對深化司法公開的認識,增強其自覺性和責任感,提高司法公開的能力和水平。唯有如此,才能推進司法實質性公開,保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