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曉平(中油吉林油田公司 吉林 松原 138000)
扶余油田類稠油區塊開發資源儲量2479.82×104t,面積23.12km2,注水開發主要特點是:投產初期產量較高,但由于油層單一,原油粘度相對較高,屬類稠油區塊(50℃粘度80 Mpa.s以上),注水后,油井見效差,一但見效,很快水淹。部分區塊位于村屯附近,熱采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層間調整余地小,遞減大。因此如何提高類稠油區塊注水開發效果,已成為當前乃至以后扶余油田穩產百萬噸首要解決的問題。
該項目在充分研究降粘劑降粘機理的基礎上,優選實驗區塊開展降粘實驗。結合試驗區動態反應采取調剖與降粘劑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改善油層的非均質和地下油品的流動性,提高宏觀波及系數和微觀驅油效率,增加可采儲量。采取注水間在線調剖后降粘的注入工藝流程技術實現了施工降粘區塊的規?;?/p>
1.實驗區塊的優選
借鑒遼河油田海1塊、海31塊普通稠油采用稠油降粘方法開采的成功經驗,認為扶余稠油屬于普通稠油(原油粘度50-200 Mpa.s),扶余稠油采用化學降粘驅油條件適合,采用降粘驅油方式開采能夠取得較好的開采效果。所選區塊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扶余油田普通稠油區注水開發中所暴露的問題,所選區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實驗區存在的主要矛盾符合普通稠油注水開發特點;注采井網完善,水井井況較好;注水狀況好。經過認真分析選擇東九隊東17站擴邊區7個井組作為稠油降粘研究的試驗區。
2.類稠油調剖降粘的機理
(1)采取調剖與降粘劑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改變油層的非均質和地下油品的流動性。
通過前面分析普通稠油注水效果差原因分析可以看出,通過改善微觀及宏觀影響效果的因素,普通稠油區開發效果將得到有效的提高。采取調剖與降粘劑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改變油層的非均質和地下油品的流動性。
技術思路:提高宏觀波及系數和微觀驅油效率,增加可采儲量。

式中:NP為可采儲量;EV為波及系數;ED為驅油效率;S o i為初始原油飽和度;VP為孔隙體積;BO為地層體積系數。
(2)前期調剖,調剖后水驅液流方向改變,利于降粘驅油劑驅替剩余油。
(3)降粘劑降低界面張力,改善地下流體油水流度比。
1.降粘方案設計總體思路
依據稠油降粘的技術思路,在注采對應關系明確區域或單元井組,井組存在平面矛盾,有水竄跡象,井組有高產液井,并且油井含水高(90%以上)。
①先進行干擾性輔助調剖,再注入降粘驅油劑,減少降粘劑沿大孔道竄流的可能性,減少降粘驅油劑無效浪費。
隨后報道組來到種植戶姬勝利的枸杞基地。2015年開始,姬勝利和妻子種了15畝枸杞,共4500棵,枸杞苗第二年開始掛果。每年3月開春開始剪枝,大概需要10天。每年施兩次肥,5月初施有機肥和復合肥作為底肥,7月再施一次復合肥。由于當地少雨,一年需澆水7-8次,可以采摘3次,除了采摘需要雇人工,修剪、施肥、澆水都是他們夫妻自己做。姬勝利說,雖然辛苦一些,但是收入還比較可觀,每畝產量超千斤,大概四斤可以曬一斤干果,按干果30元/斤計算,年毛收入可達10多萬元。
②先降粘驅油,剝離分散水驅通道中的剩余油,根據井組動態,在適時進行調剖后再降粘,循環實施。
③在注采對應關系剛剛建立,井組內油井產液量低的井組直接降粘,根據動態變化確定后續施工方案,如果出現水竄跡象,再調剖與降粘循環施工。
2.單井調剖方案的設計
①調剖劑選擇:根據2006年-2008年在扶余采油廠調剖的實際經驗選擇膨脹凝膠為前期調剖的藥劑。
②調剖劑強度的確定:邊部稠油區塊,原油粘度相對較高,因此設計調剖強度為強凝膠為主,對于水竄通道起到強封堵的作用。調剖強度設計為:5000-8000 Mpa.s。
③調剖劑量的確定:依據各單井累計注入量,采用橢球體積公式近似計算出調剖用量及處理半徑(只供參考)。堵劑用量V=(2 π a b H)/3·φ·β。單層200-400方,單井500-1000方。
通過調剖降粘方案現場實施得出以下認識:
(1)井組存在層間平面的井組采用調剖+降粘的施工設計思路適合。
(2)調剖選用強度較大的膨脹凝膠調剖適合稠油降粘區塊。
(4)降粘驅油劑濃度使用與實驗室結論相符,0.33%使用濃度能夠保證降粘驅油的效果。
(5)降粘驅油時段3個月以內合適,時間長效果差。對應關系較差的井組可以增加驅油時段。
1.注入降粘劑后,采出油品發生較大變化
直接驅油的井組產出原油粘度增加,表明現已形成的水驅通道仍有大量剩余油,降粘驅油劑只在現有水驅通道中驅油,洗下的原油重質成份較多。
2.注水井注入壓力指標評價
設計降粘主要動用仍為水驅主力油層,調剖和降粘劑壓力變化不大,調剖過程中壓力增幅0.3-1.0 Mpa。
3.開發效果得到明顯改善
(1)增油量明顯
2009年實施的7口井一線13口油井累增油2995噸,平均每個井組增油427噸,平均油井單井增油230噸。
(2)兩個遞減大幅下降
東17站外擴區調剖降粘后,遞減大幅下降,自然遞減由調剖降粘前的24%下降至-1.8%,自然不遞減;綜合遞減由調降粘前的22%,下降至-3%,綜合不遞減。
通過在東區17區塊的試驗,通過見效特點及規律得出以下結論:
1.降粘與調剖相結合,能有效的提高類稠油區塊的開發效果。
2.根據動態反應,及時進行注水方案的調整、補調、降粘,能有效的延長措施有效期。
3.流動性弱凝膠、G X—Ⅱ高效原油降粘驅油劑配方體系適合于扶余油田類稠油注水開發區塊。
4.剩余油分布及注采關系是決定效果好壞的主控因素。
5.為提高區塊驅油效率,可先降粘,使優勢通道中的高粘度油驅替出后實施調剖,再降粘的思路,可進一步提高驅油效率。
[1]吳偉,華樹常,高海龍等.扶余油田二次開發探索與實踐[J].特種油氣藏,2009,16(5):67-70.
[2]秦積舜,李愛芬.油層物理學[M].山東:石油大學出版社,2001.
[3]谷武,董曉玲,姜雪松,等.扶余油田東區水驅轉注蒸汽開發可行性研究及礦場實踐[J].特種油氣藏,2010,17(1):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