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洋 彭旭
摘 要 采用青少年親子溝通量表評定了1254名青少年的家庭親子溝通狀況。結果發現:農村青少年親子溝通總體水平較低;在參與傾向性和理解這兩個因素上,農村青少年的得分顯著高于非農村青少年,而在支配需要這個因素上,農村青少年的得分顯著低于非農村青少年。
關鍵詞 農村 親子溝通 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78文獻標識碼: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Status of
Rural and Non-rural Adolescent
DONG Yang, PENG X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dong 514015)
Abstract The scale of family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of 1254 adolescents with parent 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capacity.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rural adolescent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low; participation in the tendenc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factors, the rural adolesc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 rural youth, while in the control need of this factor, the rural adolesc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rural youth.
Key words rural;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dolescent
1 問題提出
親子溝通是基于親子關系基礎上的親子雙方的互動過程,也是影響親子雙方的內在作用機制之一。研究發現,親子溝通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如Clark&Shields(1997)發現良好的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的學業成就呈正相關;翟靜等人(2003)的研究結果顯示親子關系及家庭內部的溝通狀況是對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起重要作用的相關因素之一;雷靂等(2002)(2004)的研究發現親子溝通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同伴關系、心理健康和學業成績。
青少年處于“斷乳期”,這個時期,既是人生觀開始形成的時期,又是容易發生兩極分化的時期,品德不良、走歧路、違法犯罪行為多發生在這個時期。上述研究表明,親子溝通在青少年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少年的親子溝通狀況有助于了解青少年親子溝通情況并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議,從而預防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產生。通過檢索文獻發現,目前大多數有關親子溝通的研究采用的被試樣本來自城市,但關于農村青少年親子溝通方面的研究卻很少。本研究希望通過農村與非農村青少年親子溝通現狀比較研究,揭示農村青少年的親子溝通的現狀,為農村青少年的成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2 方法
2.1 被試
隨機選取梅州、揭陽及潮州地區的中學進行PACT量表發放,共發放問卷1600份,有效回收問卷1254份。其中農村學生617人,男生298人,女生319人,非農村學生637人,男生309人,女生328人。
2.2 研究工具
采用并修訂了西南師范大學張峰等人編制的“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量表”(PACT問卷),該量表共37題,其中測謊題4題。該量表由八因素構成,包括: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輕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積極傾聽、溝通靈活性和開放的表達,8個cronbacha因素的系數分別在0.650~0.872,該問卷總cronbacha系數為0.932。量表采用五點計分法,即“完全不符合”記1分,“大部分不符合”記2分,“不確定”記3分,“大部分符合”記4分,“完全符合”記5分。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認為自己與父母的溝通越好。
2.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為考察農村、非農村青少年親子溝通下屬各因子得分的情況,對青少年親子溝通下屬各因子得分作統計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1、表2。
據統計,農村青少年親子溝通的每題的平均分只有3.55(滿分5分),說明青少年親子溝通水平不高。
從表 1、表2可以看出:青少年的親子溝通總體水平不高,每題平均得分小于4分,處于“不確定”水平到“大部分符合”水平之間,但農村青少年得分略高于非農村青少年。
具體來講,在參與傾向性、支配需要、理解因素上,農村青少年得分與非農村青少年得分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在參與傾向性和理解因素上,農村青少年得分顯著高于非農村青少年(P<0.05且t>0),且在理解因素上,農村與非農村青少年在得分較其他因素得分有較高的水平(平均每題得分分別為3.99分和3.65分);在支配需要因素上,農村青少年得分顯著低于非農村青少年得分(P<0.01且t<0);在情感需要、輕松感、積極傾聽、溝通靈活性和開放的表達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不論是農村青少年還是非農村青少年,在這5個因素上的水平相近。
4 討論
4.1 農村青少年親子溝通總體水平不高的原因
農村青少年親子溝通總體水平不高,每題平均分只有3.55,處于“不確定”水平與“大部分符合”之間。這主要與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環境有關,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母親,就越有可能主動去獲取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在與子女溝通時,能以較為科學的態度對待子女,經濟收入較高的母親更傾向于情感溫暖養育方式,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與子女更容易溝通。而農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且溝通意識不強,他們較少主動去獲取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從而不能以較為科學的態度對待子女。且因大多數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一些父母為了維持生計而外出打工,使得他們很少有時間與其子女溝通,易造成青少年內心被冷落的情感,孩子想要與父母溝通的愿望得不到滿足,反而被壓抑,造成惡性循環,導致親子溝通水平低下。
4.2 農村青少年與非農村青少年親子溝通下屬因素得分情況的比較與分析
在參與傾向性和理解這兩個因素上,農村青少年與非農村青少年得分均存在顯著差異,農村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非農村青少年,且在理解這個因素上,農村青少年的得分較高,每題均分為3.99分,接近“大部分符合”水平。表明農村青少年比非農村青少年更易理解父母且更具有積極參與親子溝通的心理傾向性。由于艱苦的生活條件,農村青少年自小就更在父母身邊幫著父母打理家務,與父母一起勞動,這使得他們較為早熟和懂事,因而更能理解父母,更愿意積極地與父母溝通。而非農村青少年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且大多是家里的“獨子”或“獨女”,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溺愛,這易使得他們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如“公主病”“少爺病”等,難以做到換位思考。
在支配需要這個因素上,農村青少年與非農村青少年的得分均較低,但兩者的得分存在極顯著差異,且非農村青少年的得分高于農村青少年。表明在與父母溝通中,非農村青少年力圖改變或控制父母思想、行為的動機比農村青少年強烈。相較于非農村父母,農村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并不高,其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升學壓力也比較小,使得農村青少年沒有很大的反抗心理。另外,父母與青少年容易在青少年與異性交往這一問題上發生沖突,而由于社會觀念的不同,農村父母并沒有嚴格限制他們與異性交往。這使得農村青少年在與異性交往這一問題上比非農村青少年更少發生親子沖突,因而沒有像非農村青少年那樣強烈地想要改變父母思想的動機。
在情感需要、輕松感、積極傾聽和開放的表達這四個因素上,農村青少年與非農村青少年的得分都不存在顯著差異,且兩者在這四個因素上的得分都較低。表明青少年在與父母的溝通中易感到壓抑和不安,很少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沒有很強的獲得愛與歸屬感的動機。這可能與親子溝通方式不當有關,很多父母和子女交談時都以家長自居,只顧自己暢所欲言,嘮嘮叨叨地說教,忽略子女的感受;有些父母甚至在與子女交談中表現出的“攀比”心理,常拿子女的短處與其他人的長處對比。這易使子女無法在與父母溝通中獲得愛與歸屬感,甚至感到壓抑和不安,從而不敢在父母面前直截了當表達自己感受,不能專注地與父母溝通。
在溝通靈活性這個因素上,農村與非農村青少年的得分都較高,達到或接近“大部分符合”水平,且兩者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表明農村青少年與非農村青少年有良好的溝通策略。由于通訊技術的發展,青少年已不再像從前那樣只能通過面對面或打電話的方式與人交流,而是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等不同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這大大的增加了青少年與他人溝通交往的機會,無形中訓練了青少年的溝通技能,使得他們能夠靈活與父母進行溝通。
5 結論
農村青少年親子溝通總體水平不高;在參與傾向性和理解這兩個因素上,農村青少年的得分顯著高于非農村青少年,在支配需要這個因素上,農村青少年的得分顯著低于非農村青少年。
課題項目:廣東省創新強校工程項目:地方師范院校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以梅州市為例(314B0116)
參考文獻
[1] 周宗奎.親子關系作用機制的心理學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2):46-50.
[2] 翟靜,李憲偉,劉金同,等.初中生行為問題的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