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華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比較緩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資增長率降低了。保持適度的投資增速是必要的,問題是誰來投,投向哪?資金無非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社會,一個是政府。社會投資由投資主體自主抉擇,哪里賺錢他們就投到哪里去。那么政府資金該投向哪兒?從短期來看,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去向可以考慮。
一是紅色資源保護。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年代留下了大量革命舊址,是寶貴的歷史財富,是難以替代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這些紅色資源具有不可復制性,一旦消失永遠難以復制。目前,部分革命遺址得以很好地保護,但是還有不少革命舊址年久失修,有的已經接近于消失。投資于這些紅色資源,不僅可以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愛黨熱情,還可以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農田水利建設。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少是基本國情之一。農產品供給始終是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大事。農產品的生產離不開土地,離不開水利設施。然而目前相當多農產品依然是靠天吃飯,不少地區一旦遇到洪旱災害,就導致莊稼減產甚至顆粒無收。雖然每年都下發大量資金,抗旱抗澇救災,但收效甚微。莊稼喝水不吃錢,簡單地用錢抗旱救災顯然不是最佳選擇。表面看是洪旱災害,實質反映了我們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有不少灌溉工程還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留下來的,年久失修,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益。還有些地區地塊面積過小,一頂草帽下面蓋著一塊地的現象不是少數。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田水利建設欠賬太多。要確保中國的農產品供給,既需要繼續釋放制度紅利,也需要通過加大投資力度,建設更多的旱澇保收田。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3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1195.6萬公頃,合16.7934億畝,糧食總產量為12038.8億斤,畝產只有716.8斤。當年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為4.7億畝,如果我國的農田水利設施完善,每畝受災面積多收200斤糧食是輕松的事,全國就可以多增加940億斤糧食。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田水利建設,徹底改變農產品靠天吃飯的局面。投資農田水利建設,既可以確保中國農產品供給,也可以增加農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民消費,一舉多得。
三是農村危房。目前我國仍然有一部分貧困農民住在土坯壘成的危房中,他們自己無力解決,需要政府來幫助。城市低收入群體可以有公租房,農村貧困人口也應該享受住房補貼。其實,解決農民危房比較容易,因為農民有屬于自己的宅基地,雖然所有權是集體的,但使用權是自己的,因此土地是零成本。建房只需要人工成本和建筑材料費。雖然各地的成本不一致,東部地區高,西部地區低,但全國平均農村地區每平方米大約600元就可以建筑磚混結構的房子,如果一家一戶按照政府補貼60平方米的標準,也就是3.6萬元。全國按照8000萬貧困家庭,是2000萬戶,每戶3.6萬元,全國加起來是7200億元,如果用3年解決每年也就只需要出2400億元,只是財政收入的一個零頭,但是卻可以解決問題并起到巨大社會效果。此舉不僅有政治效益,增強黨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還有社會效益,這就是減少了社會矛盾;更有經濟效益,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擴大農民消費。
t; "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