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麗+寇佳麗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游走于網絡與融資中間,監管缺位,導致資金鏈斷裂、老板跑路的事件頻頻上演。據互聯網金融垂直門戶零壹財經監測,今年10月,共有38家P2P平臺出現問題,超過了去年11月的34家,創下了自P2P平臺在中國出現以來的最高紀錄。其中亦有不少P2P平臺涉及“非法集資”,但因諸多因素,都無法立案。而近日,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深圳市譽東方投資管理公司(以下簡稱東方創投)法定代表人鄧亮和運營總監、線李澤明(曾用名:李澤明)依法做出判決一案,為行業亂象拉響了警鐘。
霧里看花的首個P2P判例
東方創投是在2013年5月注冊成立的一家典型的P2P平臺公司。案發前,沒有投資人知道這個平臺到底如何運作?也沒有人了解自己的投資資金去了哪里?《經濟》記者從該案判決書中了解到,被告人鄧亮、線李澤明于2013年6月19日創建東方創投網絡投資平臺,向社會公眾推廣其P2P信貸投資模式,對外以提供資金中介服務為名,承諾3%-4%月息的高額回報,通過網上平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截至2013年10月31日,該平臺共吸收公眾存款人民幣126736562.39元。
然而,資金的實際用途著實令人咂舌。據鄧亮陳述,收取的投資款一方面為了擴大企業規模,花費600萬元;一方面在2013年初,在布吉街道辦布吉某花園購買了4個街頭鋪面,3800萬元的總款項中有2500萬元來自公司客戶的投資款。爾后,他又用布吉的4個鋪面在擔保公司做抵押貸出3000萬元人民幣,用于支付羅湖區深南路與華富路交匯的“世紀匯”商業寫字樓18層整層的首期款2200萬元,剩余的800萬元才用來日常返還客戶投資提現。
鄧亮曾辯稱,公司前期是有意向將客戶的投資款出借給實際有資金需求的企業,但實際操作后發現壞賬超過6%就轉而投資個人企業。而據其公司財務經理陳某陳述,公司收取的投資款都是客戶打到鄧亮的私人賬號,或者是打到第三方支付平臺后再轉到鄧亮的私人賬戶。公司返還客戶投資款的流程一般都是從公司后臺調出應返還客戶的本息數據,然后財務再匯總報給鄧亮,鄧亮再將所需要的錢打到出納的個人賬號,出納再轉賬給客戶。
這種運作模式無視投資者資金安全,注定風險重重。從判決書中可以看到,東方創投平臺運作到了2013年9月中旬時,平臺資金鏈就出現了問題,提現不及時,承諾的返還款也總是無法到位,最終迫不得已對外宣布停止提現。而被告人鄧亮、線李澤明也先后于2013年11月2日、12月18日投案自首。
P2P背后的法律紅線
法院最終判決鄧亮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三十萬元;判決線李澤明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
對于這一判決結果,北京眾鑫律師事務所執行合伙人、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與法律專家郭勤貴認為處罰得當,“因為它完全滿足了該罪名的構成要件——機構違法性,不特定公眾性,公開性和利誘性。”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要滿足以下4個要件: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向社會公眾即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然而,不少投資人表示東方創投有非法集資的嫌疑,認為法院判決畸輕。對此,盈科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永斌表示,東方創投之所以被判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而不是集資詐騙,是因為鄧亮或者東方創投雖然自融投資,但不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鄧亮等人沒有卷款逃跑或者消失,而且案發后也積極補救。
被媒體冠以“國內P2P第一案”的判例雖然塵埃落定,但其所揭示的P2P行業法律界限卻不容忽視。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愛君認為,真正的P2P平臺體現的是居間法律關系,為出資人和借款人提供簽訂借款合同的機會。東方創投最初并沒有真正需要借款的企業或者個人,而是制造了一個假標吸引投資人,然后投資個人產業。這其實就是自融平臺。李愛君強調:“P2P一定不能自融,不能存在資金池,不能非法集資,不能自提供擔保,這也是自2013年以來業界形成的共識。”
郭勤貴表示,盡管目前缺乏監管規范,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P2P平臺定性為中介機構而不是信用機構。信用機構,比如銀行,有3個特點:吸收資金,放貸,受金融機構監管。因此,本身不具有信用機構特點的P2P平臺,是不能從事銀行業務的,不能貸款給別人,而只是為真正有資金需要的人提供借款信息,就像是“媒婆”的作用。而P2P也是普通公司,需要遵守《公司法》的規定,在法定允許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濟活動。
監管需要對法律的信仰
東方創投案不僅集中體現了P2P平臺的法律風險,也揭示了國內對其監管缺位的現狀。
采訪時,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武長海表示,目前全國P2P平臺已經超過1300多家,并已延伸至五大模式:分別是以拍拍貸為代表的純線上無擔保模式;以宜信為代表的純線下模式;以紅嶺創投為代表的線上有擔保模式;以人人貸為代表的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以人人聚財為代表的擔保機構合作交易模式。然而,繁榮的景象擋不住行業內部的亂象叢生、經營混亂。至于原因,武長海說:“不管是哪種模式,都在選擇一條規避自身經營風險的路徑,這與我國目前相關信用評級制度缺失、民間借貸監管機制缺失有極大的關系。”
武長海進一步分析,監管細則空白、信息不透明、行業自律性差是主要因素。他認為,平臺內部難以實現實名制、投資人無法了解資金的真實動向、平臺收費不合理、風險披露不及時都給投資者的資金帶來極大風險;再加上一直沒有自律性的行業組織,導致P2P進入門檻很低。武長海告訴記者,“信托還有個100萬的準入門檻,P2P卻什么要求都沒有。”對此,盈科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永斌表示贊同,并且進一步給出了資金數額上的建議。劉永斌強調:“盡管《公司法》修改后,設立公司已經沒有注冊資本上的要求,但P2P是一個很特殊的領域,我認為需要2000萬元的入門實繳資本。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有機構對P2P融資平臺做過半年的追蹤調查,發現從最初投資到成功運行,一般規模的P2P平臺需要人民幣3000萬元左右,2000萬元的數目可以從資質上為投資者提供保障。”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在金融行業如何體現呢?郭勤貴認為,法治的本質在金融領域中表現為監管,也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方面,有法是前提,郭勤貴認為,加快監管體系的建設,出臺相關法律政策是當務之急。而另一方面,遵守現有的規范更加重要。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是公民普遍具有法律意識,尊法、守法,這才符合國家法治建設的趨勢,“依法治國就是像信仰宗教一樣信仰法律,這是法治的本質,也是做好P2P監管的最高要求。”郭勤貴感慨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