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守望者


一名男子,小心抱著一個匣子,匣子中裝的是他心愛的少女。少女只剩胸部以上的部位。他不時地對著她說話,匣中的少女偶爾露出笑容……這是《魍魎之匣》開頭和結尾的一幕,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它長久地盤桓在我的腦海。或許你們會感到詭異、驚悚、哀傷、迷惘,或者羨慕,總之就如書中所說的“余味很糟”。那么小心,或許魍魎已經悄無聲息地鉆進了你心靈的縫隙之中。
《魍魎之匣》是繼《姑獲鳥之夏》之后“百鬼夜行系列”的第二作。這部作品篇幅更長,格局更宏闊,事件更復雜,妖怪更兇猛!雖然在解謎篇中京極堂條分縷析地解釋了加菜子殺害未遂、加菜子綁架未遂、加菜子密室消失、武藏野分尸案以及久保竣公之死5個事件,但還是很難去細數里面究竟發生了多少個事件,因為各個事件既相互獨立,又呈現出千絲萬縷的聯系(看看前三個事件都是以加菜子為中心,然而卻互相獨立,恁誰也想不到啊),這種聯系表面看起來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讓人迷惘。
本作從開頭就出現了“匣子”這個意象,而且以不同的面目散落于書中各個事件當中:比如《匣中的少女》里那個患有空間恐懼癥、不斷以箱子來填充空虛的“我”;那個斂財的欺詐性宗教就叫御筥神教,“筥”就是箱子的意思;警察木場修太郎甘愿化作箱子,來保護自己喜歡的人;一個單身母親認為和女兒有一間房子就能幸福,而不惜出賣自己,房子也因此成為了匣子;而最后美馬坂制造的那個最驚世駭俗的“匣子建筑”,更是一度讓我們的“靈魂”無處安放。書中指出,“匣子”存在的意義只在于保護存放于里面的東西。
放在匣子里的,雖然各有各的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一種叫做“幸福”的東西。里面的眾生,除了京極堂與榎木津之外,都為了守護各自的幸福,而在心中營造起了匣子,將幸福封閉保護起來。然而不幸的是,魍魎同時也產生了,從匣子的縫隙里侵入。他們自以為是幸福的東西,實際上已經被魍魎所蠱惑。他們深陷其中卻渾然不知。那是因為他們也把自己封閉進了匣子,和匣子、魍魎一起渾然一體……
京極堂說,匣中的幸福不過是幻想,是不該被開啟的東西。在他義正詞嚴的震懾下,眾人才得以從魍魎的蠱惑中清醒。用佛教的說法,魍魎就是“我執”,既然世間諸相包括我自己本身,都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那么對世間諸相的追求,不過是虛妄的無意義的行為,而把那個追求幻象的自己認作是真實的“我”,則更是一種迷執。固持“我執”的眾生就是被魍魎附身。
如何驅除魍魎?京極堂認為魍魎是一種在界線上的妖怪,總是誘惑著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跨過界線,從此岸被拉到彼岸的虛幻幸福之中。所以,驅除魍魎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分清界線。我認為,往大處說,比如書中的科學狂人美馬坂試圖運用科學技術手段來達成人類的幸福,可他不明白科學與幸福根本是不同層面的東西,科學是回答不了幸福層面的問題的,更不可能解決。弗蘭肯斯坦式的科學怪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但堅持自己見解的他,成了書中被蠱惑最深的人,也是整個悲劇發生的根源性的人物。往小處看,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為了子女的幸福,但他們只是把子女當做是自己的延伸,而不是看做一個獨立的人,也就是沒有分清自己與子女的界線,所以他們的一些做法并無法給子女帶來真實的幸福,而只是他們自認為的幸福。
京極堂說他本來就不善于應付魍魎。他甚至一度不愿意驅除魍魎。因為既然有些人感到自己是幸福的,那么讓他繼續迷思下去不也很好嗎?只要他不影響到別人,為何要去揭穿,讓他看見血淋淋的真相呢?所以京極堂才認為這一系列事件“余味很糟”,真相被揭開以后,沒有人能夠幸福,但事態終于還是演變到了不得不如此的地步。不過,在京極堂把眾人的魍魎之匣一一砸碎之后,作者卻又為魍魎保留了一席之地,那就是本文開頭所述的那一幕:人偶般的男子……少女的頭顱……小心抱著匣子……少女的笑容……荒涼的大地……一路……另一側的幸福……
“如果你從中見到了惡心的幻影,那是你把自己內在的污穢注入了你所鑄造的匣子中。那是你自己本身的樣子!”(作者將書中原句稍作修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