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蒙


2014年9月12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刊播了一篇有關埃博拉病毒基因組測序的論文,引人關注。這篇論文不僅因其科研價值而備受矚目,更因為這篇論文58位作者的署名。他們中的許多人是在疫區一線工作的醫務人員,其中有6人因為感染埃博拉病毒而去世。據《福布斯》雜志網站10月15日報道,在這輪埃博拉疫情中,全球共有400名醫護工作者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超過230名已經被奪去生命。在人類與死神的拔河賽當中,醫護工作者是冒著最大風險的一群人。
基于對生命的信仰
就在這一輪的埃博拉病毒暴發之初,有一批醫護工作者便抵達西非前線。這些人并不是由某一個國家政府所派遣,他們也沒有高額的津貼,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自愿加入了一個非政府組織:無國界醫生。今年埃博拉病毒暴發以來,無國界醫生已經派出700多人協助西非國家抗擊疫情。而截止到今年10月30日,他們中有23個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其中13位已離開人世。事實上,這些年來,無論在戰區、災區還是疫區,只要有災難發生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存在。
40歲出頭的鄒緯9月剛從塞拉利昂疫區回來,不過她并非中國派往西非醫療隊的成員,而是國際人道醫療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的成員,她也是該組織中唯一一位有抗擊埃博拉經驗的中國籍醫生。鄒緯曾在廣州軍區總醫院工作18年。2004年,部隊派醫療隊赴贊比亞,在那里她對無國界醫生有了最直觀的認識。轉業后,2012年,她申請成為無國界醫生的一名救援人員。
要成為無國界醫生組織的救援人員其實并不容易,選拔通過率僅為20%。為了保證前線救援效果,該組織要求申請者必須有至少兩年的工作經驗,職業專長包括醫生、護士、后勤和水利工程師等。但除外科救援任務期較短外,其他救援任務期為至少一年。在救援任務面前,無國界醫生和申請人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系,無國界醫生可以拒絕申請人的申請,而申請人也可以拒絕一些救援任務。作為非政府公益組織,無國界醫生給救援人員提供的待遇只包括合約期內的住宿、交通費、每月900歐元(約合7000元人民幣)的補助以及根據當地生活標準發放的津貼。用鄒緯的話來說,這些錢只夠在當地買肥皂,工作累了出去吃頓飯。
埃里克·皮茨,原本是美國加州的一名建筑師。今年7月,他飛赴利比里亞,成為無國界醫生的一名后勤人員,負責埃博拉防控小組的物資、安保、運輸等工作。曾經有段時間皮茨的工作壓力非常之大,他曾經問過自己:“這么危險,待遇又這么差,工作強度這么大,自己究竟是為了什么?”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康復的少年從隔離區走出來時,他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了。
在這個紛爭不斷的星球,無國界醫生的誕生與存在,的確充滿神奇感。40年前,一群醫生創建了緊急救援組織,為天災人禍、疾病戰爭中的受害者提供醫療幫助。這個組織不受種族、信仰、意識形態所左右,僅僅基于受害者的需求。
生命與愛無國界
1967年,尼日利亞爆發內戰,次年法國紅十字會派出50名醫生,前往尼日利亞,參與人道救援行動。1970年內戰結束,三年的內戰奪走了50萬~100萬尼日利亞人的性命。但法國紅十字會卻要求救援人員對此保持沉默,并讓他們接受主權原則,如果沒有取得國家同意,便無權進入該國工作。然而,幾名有著理想主義情懷的年輕醫生認為,受害者享有醫療救助的權利高于主權。于是他們決定成立一個非政府組織,獨立于政治和信仰之外,為受害者提供直接的醫療援助。1971年,“無國界醫生”在巴黎成立。
該組織在世界許多國家共有幾千名志愿人員,他們由醫生、護士、麻醉師、實驗室技術人員、后勤人員、助產士、行政人員組成。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協助那些受戰火及自然災害蹂躪的災民脫離困境。所有的志愿工作者都遵從“無國界醫生組織”憲章。他們貢獻出自己的專業知識,平等地對待不同種族及宗教背景的人士。1999年10月15日,該組織因“一直堅持使災難受害者享有獲得迅速而有效的專業援助的權利”而獲得當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今天,無國界醫生組織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突發事件國家和地區派駐設備齊全的醫療團隊。目前無國界醫生總部設在日內瓦,在全球擁有24個協會,與位于巴黎、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巴塞羅那和日內瓦的五個行動中心聯動,負責管理無國界醫生的人道救援項目。為了保證組織運作上的獨立,無國界醫生超過四分之三的經費來自社會大眾的捐款。其中82%的捐款被用于醫療救助,12%的捐款用于籌款,6%的捐款用作行政經費。1999年10月15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后,無國界醫生開始受到世人的注目,捐款者已累積到330萬人次。
每天有超過3萬名無國界醫生的救助人員為全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援助。然而,身處險境,救援人員自己的安全都難以得到保障。2004年,無國界醫生的5名員工在阿富汗慘遭殺害;2009年,4名無國界醫生的員工在達爾富爾被綁架,數日后獲釋;2013年7月,4名無國界醫生員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被綁架。2013年,無國界醫生組織在近70個國家為900萬患者提供了醫療援助,其中包括像囚犯、無證移民、性工作者、流浪漢和吸毒者這樣一些社會邊緣人群。在中國,無國界醫生的救援行動始于1988年,曾為汶川地震、非典疫情、艾滋病防治等提供醫療援助。
在無國界醫生的幫助下,不少埃博拉患者得到康復。離開的時候,他們在白板上留下手印,表達對無國界醫生組織的感謝之情。而那些自愿加入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志愿者,為那些在戰亂、疾病當中掙扎的人帶去希望,他們的所作所為真正地體現了“愛無國界”這四個字。無國界醫生在帶給他人希望的同時,也讓自己變得與眾不同。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說:“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堅定的人能夠改變世界,事實上,世界只能被這些人改變。”
無國界醫生申請條件
經驗
擁有兩年或以上的專業工作經驗。
參與救援任務的時間
一般醫生參與救援任務的時間為至少六個月(外科手術醫生及麻醉師除外,他們有可能被派往參與一些時間較短的救援工作)。其他專業人員的參與時間最少為六至十二個月,可以工作九至十二個月的申請人將獲優先考慮。若申請人能付出較長的時間參與救援工作,甚至把參與無國界醫生的工作視為終生職業,會獲優先考慮。
良好的團隊精神
無國界醫生的志愿人員會一同工作及生活。由于工作時間長,居住環境落后,私人空間較少,故志愿人員需要相當包容,適應能力強,并要愿意與來自不同國籍和文化的人交流。
在發展中國家的生活/工作經驗
無國界醫生絕大部分的救援項目都在發展中國家,擁有在這些國家工作的經驗為佳。
應付壓力的能力
志愿人員必須能應付困難及難以預計的情況,如適應當地文化及生活環境,遵從安全守則及隊伍的動向等。
適應能力
救援工作的情況隨時轉變。在任務期間,工作范疇、啟程日期、隊員組合及工作環境可能隨時變更,彈性應變對能否成功完成救援工作非常重要。
語言能力
必須操流利英語或法語,能操葡語、西班牙語、俄語或阿拉伯語者將有更多機會獲分派工作。申請人如能操英法雙語會被優先考慮。
修讀熱帶病學課程
醫療專業的志愿人員如沒有接受熱帶病學訓練,或缺乏有關的工作經驗,需于出發前修讀熱帶病學課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