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在每屆珠海航展上,主辦方都會發布一個參展飛機名單,而在此之外,每次都有不少未曾預告的訪客給航展添彩。而在本屆航展上,除了早已列入名單的蘇-35戰斗機,還有一架沒有列入名單的國產戰機也讓眾人聚焦,它就是被稱作“鶻鷹”的殲-31隱身戰斗機。
其實“鶻鷹”的真正名稱一直沒有公開說法:它因為31001的編號獲得了殲-31的非正式代號,在以往展示中卻被稱為“先進概念戰斗機”,不過由于二者有著細微的不同,中航工業并不承認二者的聯系……作為一款現身時間稍晚于殲-20的五代戰斗機,當殲-20已經有了至少4架原型機參與試飛之際,殲-31依舊是形影孤單。這種不詳的暗示使得國內外媒體對殲-31的身世更加感興趣,從單純技術驗證機到與殲-20高低搭配再到海軍下一代艦載機甚至專門外貿出口戰斗機……幾乎將一種戰機可能的命運猜了個遍。
由于有了殲-20這個中國當代航空科學頂尖水平的代表,外界對殲-31戰機的性能倒沒有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待。該機在外形設計上采用了隱形設計,基本隱身水平能夠接近F-22A,達到甚至超過F-35系列,電子設備上與美國的一流水平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上強調空戰,飛機整體比較苗條。但殲-31目前與米格-29系列戰斗機相同的兩具RD-33渦扇發動機注定了該機的飛行性能難以樂觀。雖然米格-29的機動性在第四代戰斗機中也算出色,殲-31也能通過先進的機體結構和更好的材料減輕一些重量,但為了隱身而設計的彈倉使得戰機整體變得更大更重,能保障一定的機動性已經不易,超音速巡航自然暫時只能是夢想。
中國已經引進仿制了RD-33的改進型號R-93,命名為渦扇-13,同時還在此基礎上研制新一代渦扇發動機,功率比前者大約15%,達到9500公斤。一旦后者研制成功,該機的總推力將超過F-35上單臺引擎的推力,雖然在推重比上依然遜色,但憑借較大的推力,該機應該能實現比F-35更好的飛行性能。
這樣一個空戰性能優于F-35,只可能稍遜色于F-22戰機本可算作優秀,但在更為先進的殲-20光芒下卻失去了其作為國產空軍戰斗機存在的價值。殲-31作為非正式代號存在和它在航展上的亮相,就說明了該機進入空軍序列的渺茫。
至于殲-31參加航展,作為外貿飛機出口的設想,如果能成真,無疑是中國航空工業對外貿易的一個重大的里程碑。但作為政治因素大于經濟因素更大于技術因素的戰機軍售,是否有合適對口的買家才是更加重要的。殲-31很先進也很昂貴,恰恰是這份先進讓它在中國的傳統軍售對象里找不到合適的客戶。中國過往的戰機購買國,多是一些經費緊張,追求物美價廉,對戰機性能要求不高的第三世界國家。對于他們來說,購買和F-35抗衡的戰斗機既不現實也不必要。而那些買得起殲-31的國家又大多數是美國的盟國,政治上的親疏決定了他們的最后選擇。由此看來,殲-31的外銷前景并不是那么樂觀。
剩下最后的一條出路就是成為艦載機了,盡管目前的殲-31完全沒有一點為上艦做準備的跡象,可是在筆者看來,這是殲-31最有希望的出路了。目前,中國海軍正在全力量產殲-15戰機以配齊第一個航母艦載機兵團,同時加緊訓練以盡快生成“遼寧”艦的戰斗力。殲-15的性能應該能在各國F-35服役前保持優勢地位,但在2020年前后F-35在各國海軍服役后,中國空軍也將需要一種第五代艦載機保持航空母艦的戰斗力。盡管殲-20更為先進,但鑒于屆時空軍也將大量采購殲-20,在產能有限的情況下,海軍也許很難迅速得到足夠的艦載機,而殲-31則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類似的問題,中國海軍直到空軍裝備殲-10和殲-11多年后才得到了為自己生產的同型戰機)。
由于殲-31的研制單位主導了殲-15戰機的研制,相對豐富的經驗無疑將使它在研制艦載型殲-31的過程中更加順利。加上換裝時間至少還需要5年甚至更久,殲-31現在遇到的進度緩慢等問題也不是無法克服。有海軍人士證實,中國海軍已經明確對殲-31戰機表達了相當興趣。
無論“鶻鷹”最終是作為“海鷹”翱翔在大海之上,還是保衛陌生國家領空,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的里程碑產品,我們都希望它能有個充滿希望的未來。(作者系《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