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東


2010年和2011年的國內藝術品基金熱和藝術品信托熱在2013年有了明顯的降溫,因為國內藝術品基金普遍設計的2.18年的平均發(fā)行周期,在2013年已經到了“清算”的日子了,該來的總會來。
藝術品是一種長線的投資品種,而僅以兩年或者三年作為藝術品基金的運作周期的設計是不合理的。這種投機性的操作所伴隨的必然是投資的高風險,而很多基金發(fā)行時允諾投資者平均10%至15%的年化收益率的承諾,雖然在這些藝術基金發(fā)行時帶來了募集資金上的便利,也吸引了很多投資者拿出真金白銀去購買藝術品基金和藝術品信托產品,但藝術品基金的操作團隊能否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向投資者兌現曾允諾的投資收益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而且自2012年以來,國內藝術品市場進入了一個調整期,這個調整期肯定要持續(xù)一段時間,而2013和2014年恰恰是很多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產品的清算截止年,這樣的市場大環(huán)境非常不利于很多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將購買的藝術品“出貨”,但不出貨,收益就無法兌現,這是系列的連鎖反應。
最近有媒體就報道了深圳杏石基金2011年發(fā)行的一款藝術品私募基金產品今年5月份到期,但投資者普遍只拿回了本金的10%,并且這3年的投資收益全部沒有支付給投資者。購買這款產品的某位投資者在接受采訪時稱,該藝術品基金管理人從未披露過投資管理報告,并且在該基金到期無法兌付時,該基金管理團隊還聲稱要拿藝術品出來抵債,但是最終也未見蹤影。目前,經過協商,由深圳杏石投資及杏石投資徐永斌單方面向投資者出具清退方案,基金將分4次兌付給投資者。深圳杏石藝術品基金的兌付出現問題不只是一個個案,實際上國內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清算危機的風險已經開始顯現。
2013年有29款藝術品信托要到期兌付,涉及資金額達26.42億元。上半年有10款藝術品信托面臨兌付期,涉及資金金額8.8億元人民幣,下半年更是有19款藝術品信托密集到期,涉及資金金額17.62億元人民幣。因此,2013年被稱為“藝術品信托退出之年”,也是藝術品信托兌付的困難之年。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只有4家信托公司新發(fā)行了13款藝術品信托產品。其中僅有7款藝術品信托產品公開了相關發(fā)行信息,這7款產品的合計發(fā)行規(guī)模為6億多元。自2012年起,藝術品信托市場的參與度和整體規(guī)模就開始呈現下降趨勢。2013年藝術品信托市場持續(xù)低迷,參與的信托公司較前一年減少8家,降幅高達66.67%,發(fā)行的產品數量也驟減了21款,降幅為61.76%。藝術品信托在2013年的持續(xù)下滑,不僅與國內藝術品市場的低迷表現有關,也與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以及資本市場投資趨于理性密切相關。2013年,山東信托、國投信托、長安信托和興業(yè)信托這4家信托公司發(fā)行了新產品。其中山東信托共發(fā)售“鼎鑫系藝術品信托”9款。而之前最早發(fā)行藝術品信托的國投信托在2011和2012年仍有藝術信托產品發(fā)行,但是現在登錄他們的網站,需要身份登錄,才能看到他們產品的發(fā)行信息,此前這些信息是無需登錄就可以下載看到的。最早負責該項目的負責人也早已調任到其它崗位。在2011和2012年,每年藝術品信托發(fā)行量接近10億元的中融信托在2012年之后,也基本沒有新的藝術品信托推出,在其官方網上也查不到2012年之前的信息。
國內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產品清算遇到的最為核心的問題,其實來自于操作和運作這些產品的團隊的出發(fā)點,他們是想利用藝術品進行投機,想賺到短平快的錢。前兩年因為海關嚴查進口稅,帶出了將從投資者募集來的資金投入到房地產、股票市場等行業(yè)的問題,而這都是違規(guī)操作的,是在鉆政策和監(jiān)管的空子。因為出發(fā)點就存在偏差,或者說動機不純,再加上操作團隊對藝術品市場、藝術品價值理解的膚淺,不了解市場的整個規(guī)律,操作就談不上專業(yè)。所以,前兩年出現的很多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或銷聲匿跡,或無疾而終,或根本就無法或勉強將允諾給投資者的投資回報或者本金兌付給投資者。
就拿好稱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品基金的英國鐵路養(yǎng)老基金來說,這只基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設立,在2000年前后將購買的藝術品基本出清,最終名義上的投資回報率是11.4%,如果扣除通貨膨脹率,只有4%的純收益。所以,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同時,也要提醒廣大投資者,任何一種投資都存在風險,更何況是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這種創(chuàng)新投資品。想投資,也需要做功課,就拿前述的深圳杏石藝術品基金為例,他們的官網上的評估鑒定一欄,寫的評估鑒定單位是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而文化部其實在2011年8月份就將這個委員會撤銷了。投資者其實只要稍微在網上搜索一下,就能獲知該信息,從而也就能在投資判斷上為自己多一份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