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丹
即使今天,女畫家還是沒有放下那份扭捏,能以純粹之心追求藝術的不多。一個世紀之前,潘玉良做到了,后來沒有人可以像她一樣。
人們對這個畫家的迷戀更多是她的歌妓出身,她與海關監督潘贊化的婚姻,與晚年伴侶王守義的糾葛。雖然她的際遇獲得了后來人的同情,但是以這個女子的豪邁個性,我想她未必接受這份同情。
她是一個受過大苦得過大恩信守大義的人,報恩于萬一已融入她的生命,她或許看不上一句輕飄飄的同情。
在民國女畫家中,潘玉良、方君璧、關紫蘭、蔡威廉、丘堤與孫多慈這六人中,其他五位不是出身名門的嬌小姐,就是書香之家的個性女子,只有潘玉良出身不好,長得又不好,她的身世真是低到塵埃里了。
然而,她遇到潘贊化,一個愛才的憐香惜玉的官員。潘玉良原名張玉良,江蘇鎮江人,14歲被舅舅賣給妓院當歌妓。潘贊化,早年畢業于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時任蕪湖海關監督。這兩個人的命運此時發生了交集。17歲時,潘贊化將這個女子贖出,改名潘玉良。潘贊化不僅將她贖出,還不顧名譽與她結為夫婦,證婚人是陳獨秀。
潘玉良的命運從此改寫了。潘贊化看出玉良對色彩有極高的天賦,便鼓勵她去學畫。1918年,潘玉良以素描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上海圖畫美術院,也就是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朱屺瞻、王濟遠學畫。當時,這件事引起社會上很大反響,潘玉良不免受到一些人的諷刺冷眼。潘贊化的好友陳獨秀這時候站了出來,他建議潘贊化把她送到法國去學習,并利用自己在教育界的影響為她爭取到公費留學的名額。
潘玉良真是爭氣。1921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后,潘玉良考取了安徽省公費津貼留法的資格,成為里昂中法大學的第一批學生。1923年,她又考取了巴黎國立美術專門學校油畫系,與當時赴法的徐悲鴻成為同學。1925年,她再一次考上意大利羅馬國立美術學院,成為東方人考入意大利羅馬皇家畫院的第一人。
真是華麗的人生三級跳。這個女子仿佛帶著憤怒,一再用才華證明了自己,在異國的土地上散發出奪人的魅力。
然而,出身卻像一個沉重的十字架,不管她具備多高的天賦,祖國親人始終不肯接納她。潘玉良回國后成為上海美專、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再次因為出身問題引起社會的非議。陳獨秀再次站出來為這個有才華的女畫家撐腰。然而,潘玉良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小姑娘了,她已擁有為自己的命運發牌的寶貴機會。在先后擔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南京中央大學的藝術系教授后,她再次選擇了遠渡重洋。
1937年,潘玉良拋下令人羨慕的教授職位,拋下國內安穩的生活,再一次踏上出國求學的道路。如果說第一次出國求學是因為潘贊化,那么在她功能名就之后再次選擇出國,靠的就是她自己對人生的那份自省與對藝術高標的追求了。
再次出國那年,潘玉良已經42歲,她不再年輕也不再美麗,但她是世界的女畫家潘玉良。這一去,異國漂零40年,她再也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異國飄零之際,丈夫潘贊化依然是她心里最柔軟的寄托,但是她到死也沒能再見到他。
晚年的潘玉良十分思念自己的家鄉,尤其到了最后歲月,自知來日不多。女畫家的枕頭下面,總是留有一張字條,下面寫著:“這是我的家信,如果我死了,煩朋友們將這封信寄給小孫潘忠玉留作紀念。中國,安慶市,郭家橋41號。”
1977年7月22日,畫家在病貧之中離開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