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個傳奇式的罪犯攪動了西方多個國家,他是法國人雅克·梅林。“頭號公敵”“千面大盜”“法國羅賓漢”,都是當時媒體給他的封號。他一生基本在搶劫、勒索和逃亡中度過,毫無顧忌地流竄歐美兩大洲,曾被多個國家的警方通緝,多次被捕入獄,又多次成功越獄。一大批被民眾敵視的銀行、賭場和富豪,都因他的洗劫苦不堪言。法國民眾卻視他為當代的羅賓漢,成為那個年代特立獨行的偶像符號。然而,這樣一個神通廣大俠盜最后卻被亂槍射死在巴黎街頭,他的死讓人大感意外,而且,死因成謎。
2013年5月,曾幫助雅克·梅林推出自傳《死亡本能》的法國律師亨特·凱爾斯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給該書做了新的補充,甚至指出當時的警察局應該作為被告,因為他們所犯的“故意殺人罪”導致了梅林最終的慘死。一時間,這樣的消息轟動世界——
逼出來的劫匪
1936年,梅林出生于巴黎郊區的一個小鎮,母親早逝,父親又娶了個刁鉆的女人。梅林被父親安排在當地最有名望的天主教學校朱利學院讀書,他夢想著能夠在畢業后當一名科學家,可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讓他的理想化為了泡影。上世紀50年代,法國的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爆發了空前的民族獨立戰爭,為了繼續魚肉這塊沃土,法國不斷投入兵力,讓50多萬法國軍人都化為了炮灰,80多億美元打了水漂。1956年,新兵梅林和戰友一起被派往阿爾及利亞。
殘酷的戰場上充斥著死亡的氣息,想活著就要奪取敵人的性命。1959年底,僥幸活下來的梅林和他的戰友們回到法國。當時的法國正經受著戰爭失敗后的經濟大蕭條,這些悲情的軍人退役后想找一份稱心的工作都很難,政府還以各種理由拖延時間,最終梅林和戰友們的心涼了。
因為不能掙錢,苛刻的繼母每天都不給他好臉色。1962年,梅林的妹妹因為失業,同樣遭到了繼母的謾罵和逼迫,這個性格倔強的女孩一氣之下,竟約了同學一起,當上了酒吧里的應召女郎。梅林痛不欲生,卻也沒有能力養活妹妹,冷酷的現實無情地提醒他:沒有錢的人生是難以如意的。
于是,在朋友的引薦下,梅林加入了當地一個有名的黑社會組織,從此成了一名劫匪。當時法國的民眾普遍認為:經濟的不景氣完全因銀行和賭場的貪婪導致,于是,梅林將目標鎖定大大小小的銀行,搶銀行的行為竟令民眾拍手稱快。戰爭中練就的本領在搶劫中為他提供了最佳的展示舞臺,精準的槍法和與警察拼命的勇氣,讓黑幫老板大為贊賞,也贏得了一個叫妮娜的女劫匪的芳心。很快,妮娜便心甘情愿地成了他的情人。
為了除掉梅林,一家賭場雇傭了多名殺手,對梅林和妮娜進行了多次暗殺。僥幸逃脫后,梅林決定離開這個是非之地。1968年,他們一路逃亡到加拿大,這個富庶的國度令他們欣喜不已,在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富翁家中,妮娜當了女傭,梅林當了司機。兩人盡心盡職,希望在此重新過上平淡的生活??墒?,無情的現實再次毀掉了他們想當個好人的夢想。一天外出歸來,梅林看到富翁正企圖強暴妮娜,他非常氣憤,馬上把富翁捆了起來,盤算著如何讓他吃點苦頭。想不到,很快警察便沖了進來,把他們抓進了警察局。原來,富翁已經掙扎著報了警。他們的再三辯解無人肯信,加拿大警方只相信他們是企圖綁架的歹徒。
梅林被判入獄10年,關進了加拿大最陰森的高度設防的亞利桑那州監獄。據說進了這座監獄,就會知道地獄的可怕。
抓不到的千面大盜
梅林很快感受到生不如死,獄警把他當成了最佳的娛樂工具:經常把他打得頭破血流,趁他睡覺時用高壓水槍給他洗冷水澡、放噪音,幾天下來,差點把梅林折騰成一個瘋子。
梅林恨透了這個鬼地方??蔀榱俗杂?,梅林毫不猶豫地開始計劃越獄。監獄里有些犯人也有和梅林類似的遭遇,他們互相同情,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都想幫他一把。1972年,一個車床操作工為他加工了一把鉗子。在一次周末放風時,趁崗亭上的警衛只顧酗酒,梅林鉆進墻邊的草叢,迅速剪開鐵絲網。他的獄友們故意大聲說笑,掩蓋了鐵絲斷開時的聲響。在外面的警衛牽著狗走過來時,獄友故意做出挑釁的動作把狗惹怒,為梅林爭取到了最寬裕的時間。等警衛發現異常時,梅林已經和4個伙伴鉆進了密林。
越獄的當天,梅林和同伴一天之內接連搶了兩家銀行。利用那些錢,他們買了一整卡車的軍火,然后駕車持槍徑直開回監獄,想把幫助過自己的獄友救出來??墒牵巡粩潮?,梅林只好將一口袋鈔票扔進監獄,恨恨地離開了現場。
如果僅僅是搶了幾家銀行,搞了一次極不成功的劫獄,那梅林還不足以從數以萬計的刑事犯中脫穎而出,成為大眾“偶像”。他這次成功地從壁壘森嚴的監獄中逃走,而且為了報答幫助過自己的獄友,居然帶著一車軍火,重新殺回監獄。從這一刻起,雅克·梅林就已經不是簡單的搶劫犯了,他成了頗講義氣的“大俠”,藐視國家暴力機器的武裝分子。他對金錢的掠奪,并不是為了單純的自我享受(雖然他在接受女記者采訪時這么推說辯白),更多的是出于本能在挑戰社會制度,一種“宣戰”。
緊接著,梅林致電獄中的妮娜,讓她配合自己做好越獄的準備??墒?,獄中的摧殘已經讓妮娜變得膽小。在獄警的監督下,她哭著拒絕了梅林的好意,同時也提出了分手。梅林為此受了很大的打擊,自己一心想搭救的情人卻在最后拋棄了自己。不過他的癡情卻讓諸多加拿大女性怦然心動。
1972年底,梅林沮喪地回到法國。梅林曾試圖做一個普通百姓,先后開過餐廳、當過小販,可是嚴重的稅賦和極差的治安環境讓他的生意異常冷清,根本無法糊口。警方對黑惡勢力的容忍引起他強烈的不滿,憤恨之下,他再次干回了搶劫銀行的老行當。
1973年夏日的一天,法國最大的巴黎銀行30秒內遭劫。當天晚上,全城的警力和5000多名國家憲兵冒雨集結,他們對巴黎及周邊地區展開了地毯式搜捕。這次搶劫正是梅林和他的伙伴所為,他們逃進了國家森林。半個月后,搜捕隊伍連劫匪的影都沒找到。
此后,法國官方便將梅林作為“頭號公敵”重點緝捕,可是,他們根本找不到梅林,甚至梅林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他們都沒有認出來。原來,在亞利桑那州監獄的5年間,梅林從獄友身上學到了高超的化妝術,他能將自己化出幾十個不同的面目,媒體稱他為“千面大盜”。
不過總會有小道消息傳出,不是一對貧苦的孤寡老人早晨起來收到了一袋鈔票;就是一個受黑幫洗劫的雜貨鋪老板賬上多了一筆意外資助;某孤兒院又收到了一筆匿名捐助……很快,這些行為都被安在了梅林身上,法國民眾稱他為“法國羅賓漢”。
犯罪的世界里沒有英雄
不過,自從有了“俠盜”的美名,梅林就有了個致命的弱點:太注重自己的名聲,因此,他最不愿意聽別人的批評。搶劫來的鈔票,他大多用來救濟窮苦的民眾,只為了享受那些撲面而來的感激,從中他看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一旦聽到批評和辱罵,他就寢食難安。
1978年初,一批報紙頻頻發出抨擊梅林的報道,在他看來都是不切實際的瞎編,很多細節都讓他無法容忍。一氣之下,他買來打字機,原原本本地寫出了他的犯罪經歷,這便是他的自傳——《死亡本能》。他的律師亨特幫他出版了此書,數次脫銷,法國政府不得不出臺新法規:阻止罪犯通過公開其犯罪行為而獲利。
為了避免在公眾心目中留下壞印象,梅林主動約見了《巴黎人報》的記者,不僅對那些惡意造謠的言論給予了反駁,還主動讓記者拍下了自己持槍的照片。而這次采訪的結果,也徹底暴露了他的行蹤,導致了他第5次入獄。
這次入獄,他的大名已經人人皆知,連獄警都要給他三分面子。雖然受到了如此尊重,可是梅林不愿呆到刑滿釋放。于是收買了律師,利用公文包為他拿來兩支手槍,他和伙伴劫持了值班警衛,扒下他們的制服穿到了自己身上,然后扛著維修的梯子,徑直架到監獄的高墻上,從里面溜了出來。這次越獄,成了法國最有名的刑事丑聞。
當警察們忙著追捕他的時候,梅林卻遇見了真愛,一名叫西路婭的法國女郎,她對梅林一見傾心,得知他的身份后更是義無反顧地愿意追隨。這樣的幸福感覺觸疼了梅林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他決定最后干一筆大買賣,從此收手和西路婭好好過日子。
1979年6月,梅林和同伙綁架了億萬富翁亨利·勒列夫爾,并成功收到600萬法郎贖金。想不到這次行動引來一個名叫雅克·蒂利耶的胡說八道,在他筆下,梅林成了一個濫殺無辜、出賣朋友、毫無道義可言的小人??催^報道后,梅林幾乎被氣炸了肺,幾天后,他通過朋友把蒂利耶約進一個山洞里,然后一槍結果了這個記者的性命。
這次槍殺惹出了一個大麻煩:蒂利耶曾是國土警戒局的警員,也是頗受極端右翼勢力喜愛的記者。為此,法國內務部忍無可忍,強迫警察局聯合力量將梅林捉拿歸案。
事實上,法國警方也已經對梅林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他那些將警察玩弄于股掌的行為,讓警方丟盡了臉面。接受采訪時的狂妄言論,也一再挑戰著國家制度的尊嚴。法國沒有死刑,知道監獄也關不住他,只有死亡,才能讓他永遠閉上嘴。當年的10月份,警方調集了多個部門的精干力量,對梅林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搜捕。他們私下約定:見到梅林可以違反規定當場擊斃。
梅林也深知在犯罪的世界里沒有英雄,警察不會輕易放過自己。也許只有死,才能還清自己犯下的罪惡。1979年11月2日,當警察發現了梅林的住所時,立即分頭躲在暗處,為暗算梅林做準備,他們極度緊張而混亂,唯恐梅林會做激烈的反抗。
當梅林和西路婭走出家時,夕陽把天空染成一片血紅,空氣中凝結著一股悲壯的氛圍。他從容地駕著車駛向巴黎郊區的克利尼揚古爾門車站。在一個紅綠燈路口,4名持槍警察的槍口對準了梅林,接連擊發的19枚子彈直接擊穿擋風玻璃,將梅林打成一個血人。四周的警察迅速圍攏過來,因為對這個頭號公敵已經嚇破了膽,所以打開車門時,又沖他的腦袋補了一槍。當人們聽說是梅林被擊斃了,自發地從四面八方涌向巴黎市中心,他們沒有說話,只是站在四周靜靜地看著這位傳奇人物最后的謝幕……
警方宣布行動勝利,并得到了法國總統的祝賀。但隨后警局卻遭到了內部秘密指控,說梅林當時并未得到警告,警局行為并非正當防衛,以此說明梅林是被警察暗殺的。直至今日,才由梅林當年的律師揭開真相,又再次激起法國民眾對梅林的回憶。梅林之死并沒有中斷人們對這位“頭號公敵”的傳奇人生的興趣,從1984年至今,有關梅林的電影、歌曲和小說依然不斷問世,根據他的故事拍攝的電影《頭號公敵》成為法國版《教父》轟動世界。有媒體評論說:人們之所以對梅林記憶猶新,是因為他曾替一切懷著熱望和冷酷的人們扮演著永不放棄的獨行者。
(摘自《知音·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