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祝權
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輸出信息并及時反饋信息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課堂提問可以使教學活動從形式延伸至思維,可以使學生煥散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課堂提問是教師運用教學藝術、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能力、發展智力的基本控制手段。它適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各種教學方法。數學學科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數學課堂教學獨有的特色,貫穿于數學始終的課堂提問,在數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鋪墊性提問
這是常用的一種提問方法,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教師提問課本所聯系到的舊知識,為新知識的傳授鋪平了道路,以達到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為學生積極思維創造條件,同時又能降低思維的難度。例如,在講梯形中位線定理時,我首先提問學生:“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是什么?”當提出梯形中位線定理之后,繼續問:“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來證明該定理?”這樣提問,就為梯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奠定了理論基礎,使學生緊緊圍繞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積極思考,探索本定理的證明思路,于是證明的主要難點——添加輔助線很容易被突破。
二、啟發式提問
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不過三言兩語,便能引起滿堂活躍,簡便而有效,啟發式提問十分講究提問的藝術。提問啟發,把握時機最重要。非到學生“憤”、“悱”之時,不可輕易提問。因此要求教師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準確把握教學難點,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洞察學生心理,善于捕捉時機。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要注意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循循善誘,方能鼓起學生的信心,通過分層啟發,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問難度大都巧設在學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層次上,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維引入最佳狀態。
例如,我在《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教學中,用分割的思想啟發學生獲得n邊形的內角和公式180°(n-2)的教學片斷:
[師]:(用從一個頂點出發的對角線分割了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及n邊形得出公式后)“大家還能再用分割的方法,得到這個公式嗎?”
[生1]:在多邊形內任取一點,由這點向各頂點連線,有幾條邊就能分成幾個三角形,這些三角形所有內角和為180°。由于以點p為頂點的周角不屬于多邊形的內角,應從中減去,從而得出n邊形的內角和是180°(n-2)。(欣賞的眼神)
[生2]:“老師,我們有第三種方法”,并走到黑板前畫圖講解,只見她在黑板上畫了圖,又在其中一邊上取一點p,然后向各頂點連線,也得到了多個三角形,分割成的三角形的個數比邊數少1,所以這些三角形所有的內角和為180°(n-1),由于所有三角形的其中一個頂點都在點p上,組成一個平角,不屬于多邊形的內角,應減去,因此,多邊形的內角和為180°(n-1)-180°,即為180°(n-2)。
可見,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其知識內化。如果“一語道破天機”,定會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思維能力培養更無從談起。
三、注重層次性
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要求教師在籌劃課堂提問時必須抓住教材的整體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使提出的問題按知識點的難易級差遞升,體現一定的層次性和有序性。例如對如下問題:提問“一元二次函數的圖象性質有什么特點?如何根據這些特點求最大值,最小值?”這樣的問題可以從直觀例子入手,分層次問。如何先問“如何快速作出函數y=2x2,y=2(x-1)2及y=2(x-1)2-1的圖象?”再問:“這些函數的最小值分別是多少?”及“若各小題中二次項系數分別是-2時,結果又如何呢?”等。這樣的提問,學生思維指向層層推進,就便于問題的解決。在把一個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各小問題的層次,要讓學生感受到這樣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個階段的解決策略串聯起來而得到原問題的解決,否則就是教師把知識“嚼碎”,“喂”給學生,對提高學生的認知是沒有幫助的。
四、留空反饋,延遲判斷
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從問題提出到點名讓學生回答應有一個適當的停頓,至于停頓時間的長短,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反應情況而定。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有時應作出及時、明確的反應,使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時還應留些許時間讓學生對其回答深入思考,讓學生自已糾正錯誤思路。
在教學《實數》時,學習無理數概念之后,設計問題:下列各數中是無理數的是( ?)
A B C2π D
當學生選擇選項B時,不要讓其他學生來幫助糾正,這會讓這位學生失去糾正自己錯誤的機會。引導學生處理不正確答案可用兩種策略:一是由答案到問題的提問,二是由問題到答案的提問。當學生選擇選項C時,可以問:“為什么選擇選項C?”學生可能會答:“因為選項C是無限不循環小數。”可再追問:“選項A、B、D都不是無限不循環小數嗎?”這時學生會一個一個去辨別。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進行思考,自己能找到正確答案,并且對無理數概念加深了理解。如果教師過早地公布“標準答案”或作出評價,則可能抹煞學生自我糾錯的機會,扼殺學生的思維動力。
總之,與其說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不如說它是一門教學藝術,需要教師從方方面面去注意、去把握。想要做好一節數學課提問環節的設計工作,不但要注重問題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更要把握好提問的過程、角度、方法以及表達方式。而這一切都需要廣大的數學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改進,最終才能完善課堂提問這門教學藝術,更好地服務于教學要求,更好地提升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東溝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