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龍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的實質是公共權力依法高效行使,并能受到廣泛的監督和制約。當公權逾越法律疆界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糾偏,責任部門和責任人違法能夠得到嚴格懲罰,制度話語和公民話語能夠在法制框架內得到充分保障,實現國家良法和社會善治。
依法治國,關鍵是黨委權力的正確行使問題。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黨委權力是公共權力運行的發動樞紐。依法治國首先要求黨要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完善保證黨確定依法治國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工作機制與程序,加強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協調,完善黨委依法決策機制,從根本上理順黨委決策權、人大立法權和監督權、政府行政權、政協民主協商權和“兩院”司法權,使各自權力都能在法制的軌道上正確運行。
依法治國,要大力發揮人大立法權和監督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完善立法體制,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同時,各級人大要敢于擔當,主動作為,充分利用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的監督權,依法嚴格監督“一府兩院”公權的正確行使,保證公民主人地位得到法律的強大支撐。
依法治國,關鍵是政府權力的運行。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行政權的邊界就是要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社會和公民的關系。就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而言,要重構政府責任,關鍵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要樹立與市場主體平等的法人關系理念,踐行“法不授權不可為”的公權精神,致力于為市場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和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促進市場的良性運轉。就政府與社會的關系而言,要重建政府責任,政府要松綁社會,實現各種社會組織的自我維續和自主發展的良性循環,彌補和均衡政府與市場在提供公共服務上的盲區。就政府與公民的關系而言,要重塑政府責任,讓行政權發揮公民主人地位的價值導向和工具手段的作用,保證公民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治理和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上,真正實現政府與市場、社會和公民的均衡、互強和互動。
依法治國,另一個關鍵就是司法權的有效行使。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公平正義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選擇上的導向。司法具有參與社會管理與矯正違法行為的重要職能,是保障法律公正的最后一道關口,也是保障法律公正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一種手段。司法責任的要義在于通過公平地裁判案件,促使社會秩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走向公平合理的法治軌道,從而實現維護和保持社會穩定的終極目的。
(作者單位:湖北省老河口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