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濤
2014年9月5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回顧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和發展的歷程,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指明了正確方向。講話堅持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方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思想性、戰略性和指導性,是指導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文獻。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一些片面觀點,專門闡述了關于政治制度、如何評判政治制度的中國主張,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也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重大論述,值得理論界關注和學習,這對于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一、政治制度不可能千篇一律
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西方發達國家率先進行了轉型,并且建立了現代的民主政治制度。由此,支撐西方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論也進一步得到完善,并且向全世界傳播,在世界民主浪潮當中處于主導地位。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同時也開創了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社會主義民主發展道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民主沒有考慮到人類文明成果的共性和繼承性,把社會主義民主同人類政治文明割裂開來,加之受長期以來的封建專制主義影響,蘇聯在民主政治建設上出現重大失誤,有過深刻教訓,并給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帶來嚴重后果。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得社會主義民主實踐遭受重大挫折。西方的民主人士以此宣告“歷史的終結”,宣告社會主義民主的徹底失敗,并再次向全世界推銷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這一世界民主歷程,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大背景。在世界民主浪潮中,中國關于民主政治建設沒有話語權,一直處于弱勢、防御的地位。受此影響,國內不少人士質疑中國的政治制度,主張照搬西方政治制度。
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適用于一切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可能千篇一律、歸于一尊”“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他強調,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必須注重“三個統一”,即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統一。這就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又要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形成的政治原則,還要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不能割斷歷史。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可以吸收和借鑒,但必須立足中國的實踐,在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和概括,而不能閉門造車、脫離實際。政治制度的具體形式,要與其內容相對應,而不能“兩張皮”,互不相干。習近平總書記還批評了兩種簡單化的片面觀點,即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中國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中國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都是沒有自信和西方中心主義的表現。
政治制度不可能千篇一律、定于一尊,對中國也是如此。但是,這一認識的形成并不容易。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人士,就曾經向西方學習。這種學習,最開始是盲目的,只是照搬照抄,還不懂得消化、吸收、再創新。辛亥革命后,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都沒能成功。歷史證明,“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在經歷政治生活的慘痛教訓后,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人民才真正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同時虛心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消化吸收西方先進成果,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根植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又吸收借鑒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是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的制度。
二、具體地評價政治制度
由于民主政治的話語權被西方主導,國外人士以及國內不少人,在評判政治制度時,自覺不自覺地使用西方的標準。如果按照西方目前流行的民主理論,即把民主等同于競爭性選舉民主,那么中國的政治制度則是不民主的。眾所周知,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一個深遠的影響就是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從此以后,專制制度、專制政權不再具有合法性,也不會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按照西方的價值標準,又如何解釋中國共產黨執政并領導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解釋65年來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顯然,西方的價值判斷是站不住腳的,是片面的。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即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就是要堅持具體地、歷史地、現實地、全面地去評價事物,而不是抽象地、靜止地、孤立地、片面地去評價。對于政治制度的評價,也是如此。針對當前國內外對政治制度評價的片面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可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來抽象評判”“主要看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 這“八個能否”,是對各種簡單化和片面化觀點的主動回應,亮出了如何評價政治制度的中國態度。
“八個能否”的評價標準,堅持了實踐原則,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照這“八個能否”,可以發現,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解決這些重點問題上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一是廢除了實際上存在的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建立干部退休制度,普遍實行領導干部任期制度,實現了國家機關和領導層的有序更替。受蘇聯模式影響,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在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存在。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以高超的政治智慧,通過設立黨的顧問委員會作為過渡,逐步建立起干部退休制度,成功廢除了終身制,妥善解決了事關黨和國家領導人權力交接的重大問題,為實現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是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人民實現了內容廣泛、層次豐富的當家作主。在堅持不搞運動的原則下,通過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建立基層民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加強人大立法、監督職能,人民政治參與不斷擴大。三是堅持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有效凝聚了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在擴大選舉民主的同時,不斷發展協商民主,推進協商民主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四是建設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保證了決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五是發展廣納群賢、充滿活力的選人用人機制,廣泛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中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進,人才選拔機制不斷健全,一批德賢兼備的人才凝聚到黨和國家事業
中來。六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社會法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法治化水平大大提高。七是建立健全多層次監督體系,完善各類公開辦事制度,保證黨和國家領導機關和人員按照法定權限與程序行使權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能夠有效保證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權利和自由,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相比過去,在保證政治和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人民享受了充實的政治權利和自由,能夠廣泛參與到公共事務的管理中。二是能夠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系,發展充滿活力的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相比一些國家和地區,我國各方面政治關系都得到了比較好地處理,各方面群體都能夠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三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促進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面對重大活動、重大項目、重大自然災害和社會突發事件,執政黨和政府能夠迅速調集各方面力量,整合社會資源,解決各種急事、難事,這與西方國家的低效率形成了鮮明對比。四是能夠有效維護國家獨立自主,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正是有這樣的優勢,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跨上新臺階,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艱難險阻,中國各民族長期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中國社會長期保持和諧穩定。事實充分證明,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強大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有效、管用、充滿活力的好制度。
三、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科學評判中國政治制度,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并不等于說,中國政治制度已經完美無缺,不需要完善和發展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視清高、自我滿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要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因此,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尚未定型成熟,還存在著不足和缺陷。比如,民主法治建設同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體制、機制、程序、規范以及具體運行上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發揮人民創造精神方面也還存在一些不足,政府職能尚未完全轉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還有待規范等。對此,必須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更加完善,這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證國家政治生活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對此,具體要從四個方面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一是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支持和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二是必須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擴大人民民主,國家各項工作都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三是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必須堅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斷把法治中國建設推向前進。四是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國家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的基本原則。必須堅持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國家機關實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協調;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國家統一高效組織推進各項事業。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關鍵是要擴大優勢,減少不足。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六個堅持,六個防止”。一是要堅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切實防止出現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現象。二是要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既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也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切實防止出現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后無人過問的現象。三是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社會各種力量的合作協調,切實防止出現黨爭紛沓、相互傾軋的現象。四是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切實防止出現民族隔閡、民族沖突的現象。五是要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六是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則,促使各類國家機關提高能力和效率、增進協調和配合,形成治國理政的強大合力,切實防止出現相互掣肘、內耗嚴重的現象。這“六個堅持,六個防止”,既明確了必須堅持的優勢,同時又提出了要切實防止出現的不足,為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指導。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以什么樣的思路來謀劃和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堅持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更是關系根本、關系全局的重大問題。對于如何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向黨內外、國內外提出了中國主張,亮出了中國態度,有針對性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問題。在前進道路上,固然需要虛心學習借鑒,吸收一切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抄照搬,必須增強政治定力,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