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風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中心 四川成都 610500
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倦怠原因分析
楊春風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中心 四川成都 610500
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倦怠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社會期望、職業要求、編輯自身的工作壓力和職業認知偏差都會引發職業倦怠。通過分析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讓編輯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才能保證工作的正常運轉。
學報編輯;職業倦怠;原因
人在長期從事同一工作時,出現身心疲憊,導致工作能力下降,就是職業倦怠。“職業倦怠”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魯頓伯格(HerbertJ.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他將倦怠定義為在工作環境中由于長期處于緊張的人際關系和情緒壓力下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綜合癥[1]。職業倦怠一般發生在助人的職業,高校學報編輯也是給人做嫁衣的職業,其職業倦怠主要表現為:對工作的熱情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什么事情都懶得去做,遇事能拖就拖,缺乏主動性、創造性。高校學報是教師、學生等科研人員展示教學和科研成果的前沿,編輯的職業倦怠直接到學報質量。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高校學報編輯的職業倦怠。
(一)社會期望造成編輯職業怠倦
高校學報是展示高校學術水平的窗口,發現培養人才的園地,也是塑造學校形象,創建學校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2]。高校學報在傳播先進文化時,承受著較高的社會期望。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急功近利影響了各個行業也波及到高校學報,人情稿、關系稿充斥在來稿中,一些作者認為有錢就能發文章,全然不顧自己文章質量。有的高校學報編輯也會受社會不良思想影響,對選用稿件的質量降低,在對稿件的編輯加工中,允許瑕疵存在,導致整個期刊水平下降。社會對學報質量而期望降低,而這一切歸咎于整個學報編輯隊伍。而那些在工作追求盡善盡美的編輯,就會認為自己的價值得不到社會認可,得不到職業的滿足感。長此以往,社會的高期望與編輯內心渴求難以在短期內實現之間形成矛盾,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二)職業要求引發編輯職業怠倦
首先,高校對學報要求不斷提高,大批具有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加入編輯人才隊伍,當好一名合格的編輯的難度越來越大。隨著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編輯和文字處理軟件的也得到廣泛應用,編輯在審稿、組稿、校對的工作中辦公化自動化程度日益提高,這就要求編輯能適應學報日新月異的發展,除了要掌握絕佳的編輯技巧外,還要學會各種辦公軟件。這些都會對編輯人的綜合素質提出嚴峻的挑戰。
其次,學報歸屬于高校,現在高校已經形成了,以博士、碩士研究生為主的編輯人才隊伍。但是學報編輯部是教輔單位,與同單位的其他老師比,編輯在行政晉升、職稱評定、經濟收入等方面都往往落后于同學歷的同學,但學校對編輯的要求還相對較高,除了需要通過全國的出版資格考試,還要滿足高校內部的要求。然而,高標準、高強度的編輯工作的經濟報酬相對較低。這些無疑會對編輯的成就感、價值感產生消極的影響。
(三)工作壓力導致編輯職業怠倦
首先,學報的出版發行具有周期性,每期要按時出版,學報編輯都要參與其中的組稿、審稿,并對文稿進行“一教”、“二教”、“三教”后的修改,還要負責整個期刊的通教。這樣的工作期期如此,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編輯經常會感覺到,前面的一期還沒有處理完,又要為后一期做準備。特別遇到寒、暑假,學校的有關部門的工作停止,但學報的出刊還要正常進行,讓編輯產生焦慮,擔心后續的工作沒法開展。
其次,學報不同于大眾科普期刊,具有嚴謹性。學報編輯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對最新的科研成果有所了解,能做到在編輯過程中,對作者的研究觀念進行把關,在與作者的反復溝通中,修正文稿錯誤,確保文章質量。國家針對書刊編輯出臺了一整套的規范標準。如中國標準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其中除《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外,就分數字、文字、量和單位,圖書、期刊、論文的編排格式,辭書編撰語種學科及其他有關代碼,書刊編號及其他6大類62個文件[3]201。所以,編輯在整個出版過程中,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總擔心會出現紕漏,精神高度緊張,時間久了,就會產生怠倦。
(四)職業認知偏差引發的編輯職業怠倦
對于高校學報編輯工作,許多人認為學報編輯是一個既舒服又體面的工作,在編輯出版工作中,既能開闊眼界,又能增長見識,更有甚者,認為學報編輯是“天底下最好的職業”[3]40。其實,學報編輯工作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輕松、愜意。稿件的編輯加工,艱辛自不待言,而且會出現各種風險,特別是政治風險。高校學報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而且還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編輯工作中,如果對涉及到國界的地圖錯誤識別不出,就可能引發外交糾紛;如果隨意刊發關于少數民族信仰、宗教問題,就會引來民族矛盾;如果對政治敏感問題把握不準,就會造成群體事件。這些糾紛、矛盾都會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害。
總之,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編輯自身、學校、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分析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讓編輯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保證工作的正常運轉,高校學報才能真正實現造福于社會和人民。
[1]FreudenbergerHJ.StaffBurnout[J].JournalofScoiallssu es,1974,30(1):159-165.
[2]彭茜珍,佘斯勇.不容忽視高校學報編輯職業倦怠現象[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74-78.
[3]雷群明.編輯修養十日談[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楊春風(1973-),女(漢族),湖北荊門人,編輯,碩士,研究方向:編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