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蘭
石家莊經濟學院
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張建蘭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已形成了偉大的精神成果。因此抓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質,使之與當代中國相適應,保持其民族性并體現其時代性和創新性,對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繁衍生息中形成的影響整個社會的、具有穩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已經融入了中國人民的血脈中,其對于維系民族團結、培養民族精神以及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瀕聚了民族精神的精華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對提高當代青年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善道德修養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等具有潛移默化、不可替代的功能。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幾千年來沉淀的精華即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成教材。
1、愛國主義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家、社會、家庭、自我息息相關,融為一體段有國家、社會、便沒有家庭和自我。在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面前應以“舍生取義”為原則。愛國主義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基本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還是一種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價值信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我們每一代人同心協力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天人合一”的和諧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境界是以追求真、善、美相統一為目標的倡導以“和合”為準則的統一發展觀,即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發展。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能夠塑造學生的人文關懷。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非常注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力量,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先賢們看來,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應該是相應的。“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董仲舒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種寬容仁愛、真誠和諧的思想能夠引導學生熱愛自然和社會并能將自身和諧地融入自然和社會焙養一種寬容和諧的人際關系,更加自然更加順利地融入將來的社會生活。
3、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文主義精神
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不僅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池意味著必將實現人的現代化。我們需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焙養人文精神戶國傳統文化的人生理想著眼于理想人格的形成。這是中國儒教、道教和佛學一致追求的目標。對善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使中國人重氣節、講情操的品德特別突出在目前物欲橫流的中國社會中多宣傳些“德”的精神、“義”的道理和情操與氣節問題,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4、自強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體運行永無已時放稱為“健”君子應效法天的意志品格,自強不息努力向上。荀子也認為人必須自強不息,強調“學不可以已”往重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態度。儒家學說倡導積極進取和謙虛謹慎的實用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思想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歷史的過程成為我們的中華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對我們不斷發學術探討發揮主觀能動性,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要敢于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壓力,有不怕吃苦和頑強拼搏的精神積極進取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
1.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認識不足
高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教育不夠重視,重“術”輕“道”現象嚴重,學生過分強調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從而忽視了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
2.學生對傳統美德觀念比較淡薄
目前高校中確實存在諸如極端個人主義的盛行,奉獻精神減弱、失信現象等違背了傳統的道德規范的現象。另外西方文化的滲透和沖擊也是造成學生對傳統美德觀念比較淡薄的主要原因,導致學生盲目認同和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從而懷疑甚至否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3.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認識不足
當代整個社會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都不夠重視,造成了在高校發展過程中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
1.在歷史教育中培育民族精神
中國文化,表現在中國已往全部歷史過程中,除卻歷史,無從談文化。國學大師錢穆曾說:“若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了無所知,此必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有奮斗而犧牲小論文,此民族終將無爭存于世之力量。”歷史教育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石,是培育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落腳點。傳統歷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只有采取科學的、進步的歷史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現階段,我們必須從拓寬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育中入手,致力于提高青年大學生的歷史知識和文化素養。
2.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有利于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的傳授和教育,這是對大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速的手段。目前,各高校僅是開設了一些公共選修課,部分學校甚至未設置相關課程。這不利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普及,導致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的貧乏。所以各高校有必要開設專門的必修課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專門安排講授傳統文化的內容。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形勢與政策教育中加入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用傳統文化教育學生。
3.在校園文化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目前,受網絡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的沖擊,校園文化業出現了一些異化現象,如導致校園內盲目崇拜流行文化,詆毀傳統民族文化現象,并缺少道德理性、審美價值和思想深度;部分學生內心矛盾加劇、思想混亂、無所適從,思想和道德水準有所下降。所以,通過傳統文化熏陶,提升校園文化的品味與深度顯得尤為重要。如可以通過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充實文化標志、名人畫像、名人警句、藝術作品、地方文化特色等,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4.通過社會實踐感受優秀傳統文化
社會實踐活動具有事實疏導、自我教育、自覺服務等德育功能,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充分重視社會實踐的作用,如組織大學生參觀、考察一些重要的傳統文化景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此過程中,讓大學生自覺地感受和體驗其中的人格精神、愛國主義情懷,使這種人格精神對其產生潛在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