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式”治理不是規(guī)范的學理概念,更不是嚴謹?shù)姆筛拍睿菍σ环N公共治理方式的形象比喻,其特點是作為治理主體的公權力機關和公權力行使者,運用自由裁量權,集中時間和資源,造勢做某事或者解決某個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郎佩娟指出,由于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和管理的局限性,“救火式”治理有時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無此便不能果斷、高效解決問題,還可能造成某種社會問題的蔓延和社會矛盾的激化。但是,“救火式”治理不能成為治理主體的習慣和動輒使用的工具,更不能成為信仰。
原因在于“救火式”治理便捷、高效的背后,潛藏著種種治理危機。在某種程度上,它意味著政府對社會新問題、新危機、新風險的缺乏預見性,在處理相關問題上的不夠徹底,以及公共管理體系的不夠完善等。而上述種種則導致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和不必要的公共利益損失。正如美國經(jīng)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指出的,“問題發(fā)生之前,是‘政府最小化’狀態(tài),政府對市場上發(fā)生的破壞游戲規(guī)則行為聽之任之,無所作為;問題發(fā)生后,是‘政府最大化’狀態(tài),政府幾乎耗費所有的資源去應對某一問題,整個市場則為之停擺,政府與市場都付出了太多的代價”。
當前,中國國家治理的歷史場景發(fā)生了整體性改變,要保障社會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滿足公眾對政府不斷抬高的期望,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思維和國家的治理體系,乃至干部管理體系都必須進行現(xiàn)代化的轉型。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我們顯然不能用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救火式”辦法來解決。
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的轉型,所保羅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從宏觀層面來看,有價值取向、防治文化、能力建設、配套制度等方面的考量;從制度設計上來看,則要考慮治理主體、治理依據(jù)、治理方式、治理過程、治理形態(tài)等的均衡選擇。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都通過在治理中導入風險管理來完善自身的治理體系,全面提升政府風險管理制度設計應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選擇。
對“救火式”治理的批評早就存在。但時至今日,為什么這種治理方式仍有市場,甚至在一些地方還能大行其道呢?這預示著我國治理體系存在哪些主要癥結?治理轉型的出路在哪?本期策劃我們邀請相關專家就這些問題作出探討,深入總結“救火式治理”的缺陷及其影響,從風險防范、政府考核等視角分析“救火式”治理現(xiàn)象存在的癥結及制度出路,為從“救火式”治理向“均衡式”治理轉型出謀劃策,以期為推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啟迪思路、有所助益。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
如何改革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是擺在各級治理主體和全體公民面前的共同任務。完成這一任務,不能靠疾風暴雨式的運動,而是要靠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靠鍥而不舍的改革、轉型。相對于“救火式”治理,均衡式治理類似“彈鋼琴”,追求的是各治理要素之間的和諧勻稱,而不是畸輕畸重,顧此失彼。其基本要求是:治理主體的均衡,治理依據(jù)的均衡,治理方式的均衡,治理過程的均衡,治理形態(tài)的均衡。
—郎佩娟
推進全面風險管理制度是完善治理體系的國際趨勢,應以全面推進政府風險管理作為重要切入點。重構風險防范視角下的治理制度,應重視治理制度的整體性、預防性和邏輯性設計、“制度設計人”的風險管理能力培養(yǎng)以及相關配套性制度的結構性改革。
—游志斌
對突發(fā)性事件的預見能力是減少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fā)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的前提。“只治不防”的傳統(tǒng)治理思維,是導致事態(tài)驟然加劇而相關部門只能倉促應對、疲于應付的根源。對社會問題的預見能力應當與防控體系的建設結合起來,如果兩者是脫節(jié)的,有關部門也不可能對社會問題作出及時、有效的判斷。
—袁峰
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考核容易造成以下的一些不良后果:一是投機取巧,做表面文章;二是領導干部存在僥幸心理;三是助長了領導干部弄虛作假的不正之風。此外,有時還會因專業(yè)知識的局限而使上下級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信息不對稱性,這就為下級做假帳和“摻假”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最終的結果是,由于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危機始終無法消除,各種事故頻繁出現(xiàn),管理者和領導者陷于“救火”之中而忙得不可開交。
—陳天祥
日本建立公共危機治理模式始于南海地震,初步形成于伊勢臺風災害,阪神大地震是日本危機應對機制的重要里程碑,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全面考驗其危機應對機制。重大災害成為災害危機應對機制逐步完善的節(jié)點,并創(chuàng)設內(nèi)閣府以提升危機應對效率。其內(nèi)容包括:制度化建設、程序化建設與信息化建設。
—張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