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浙江省省長 李 強
堅守法治精神 建設法治政府
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浙江省省長 李 強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基本建成法治政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把“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擺到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古人云,“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法治政府建設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核心部分,相對于立法機構、審判機構、檢察機構來說,政府更多、更廣、更深地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國家治理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什么是法治政府?我的理解,有五個基本要求:行政機構依法設立、行政權力依法取得、行政程序依法確定、行政行為依法作出、行政責任依法承擔。建設法治政府的目的就在于,讓一切行政權力在法律的規范和制約下運行,保證行政權力的運用符合法治精神,防止行政權力的盲目擴張和濫用,依法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建設法治中國的核心價值,就在于以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來保障和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治國理政方略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治理體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求治理者具備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治理國家的能力。對于各級政府來說,法治政府是現代政府治理體系的基石,只有自覺遵照法治精神,遵循法治原則,運用法治方式,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各項權力,以法律的公信力來保障政府的公信力,以法律的執行力來提升政府的執行力和治理能力,加快構建以法治為基礎的現代政府治理體系,才能成功地打造有限、有為、有效的現代政府,從而進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各項事業的科學發展。
當前,中國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改革正步入深水區。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關鍵是要管好并用好政府這只“有形之手”,進而放活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完善社會這只“自治之手”。有人可能會認為,推進法治建設、嚴格依法行政可能會拖改革后腿,影響發展效率。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因為法治環境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甚至一個縣市最重要的軟環境。按照法律規則和程序辦事,盡管有時看似慢一些,但有利于形成共識,避免失誤,減少矛盾糾紛和不穩定隱患,為改革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為創業創新營造公平公正的環境。實踐證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推進政府改革轉型,無論是限權、放權,還是用權、制權,其公信力和執行力才能夠得到保證,也容易被各方利益主體所認同和接受,真正讓老百姓創業創新更加自由、更加安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職權法定原則是法治政府的最基本特征,貫穿于依法行政進程的始終。簡單說來就是“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之外無職權”。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夠到位,“重微觀、輕宏觀”、“重審批、輕監管”、“重管理、輕服務”的問題還未真正解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還沒完全理順,“越位”、“錯位”、“缺位”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這需要下更大決心、花更大力氣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并以此為前提和基礎,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富效率、更加協調、更為規范的行政體制環境。
轉變政府職能是當前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其基本方向是,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轉變。要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權責一致的思路和原則,進一步理清政府職能范圍,優化設置組織機構,合理劃分部門職責,理順政府與部門以及各部門之間的職能關系。在制度和體制層面處理好“放”和“收”的關系,既要堅決把不該管的事交出去,能交給市場的要市場化,能交給社會的要社會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組織自治作用,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又要切實把該管的事切實管住、管好,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2014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原則上予以取消,再一次顯示了國務院推動政府自身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決心。2013年初,浙江率先啟動了新一輪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年內省級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了59%,并以此為突破口,縱向撬動政府自身改革,進一步轉變職能,橫向撬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改革,進一步激發民間與市場活力。在富陽市開展縣級權力清單制度試點的基礎上,2013年底,浙江加快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用1個月時間,理清了省級政府部門超過1萬項的行政權力,目前正在全面清權、確權、制權,并向全社會公布,真正把行政權力納入法治化軌道。在此過程中,需要論證每一項行政權力的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對于法無據的行政權力,要堅決砍掉;對確需保留的,要完善運行規則,全面公開,接受監督;對雖有依據,但不符合改革精神和發展要求的,要積極推動法律調整。
與此同時,要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這項工作絕不是簡單地減少了多少審批事項,關鍵是要真正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該放的放、該減的減、該管的管好,真正做到依法審批、依法行政。要注重改革的有序性,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政府職能轉變涉及面廣,關系復雜,系統性強,不能為“轉”而“轉”,也不能隨意突破法律底線,確保準確、有序、協調地推進改革。
制度是管長遠和根本的。要通過地方立法、建章立制,為改革發展指引方向,促進改革紅利的釋放,為經濟轉型升級、百姓創業創新、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支撐和保障。
要突出制度建設這一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是制度建設的重點內容。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堅持“立”、“改”、“廢”并重,不僅要立新法,填補制度空白、制度盲點,還要及時修訂或廢止那些不合時宜、影響改革、有損公正的制度。要確保制度建設的質量,所立的制度要符合發展規律、反映人民意愿、適應實際需要,解決實際問題,可用、管用、好用。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立法工作規律,所立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規范性文件等,既要立足當前,還要符合長遠,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尤其不能為今后的改革設置新的障礙和阻力。
要充分了解群眾的實際需求,把準群眾的利益所在,使所立的制度較好地體現群眾的真實意愿,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要規范行政權力,創新政府治理,尤其要避免和克服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的不良傾向。要拓展公眾參與的渠道,通過基層和群眾的首創來破解難題,為面上制度建設提供經驗。加強調查研究,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廣開言路,集思廣益,通過聽證會、座談會、懇談會以及網絡征求意見等多種形式,充分聽取廣泛的意見和建議,更好體現群眾意愿和訴求。2013年10月,浙江省出臺了《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標準》,以職權法定、程序正當、誠實守信、權責一致為原則制訂了“實施標準”,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實效性。同時,“實施標準”明確評價法治政府建設成效,不再由政府內部評價說了算,而是專業機構評估和社會滿意度測評占了評價分數的一半權重。
政府的一切權力來自于法律授權。任何人辦任何事,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沒有超越法律法規的特權。作為行政機關,必須遵法守法、依法行權。
堅持科學民主決策。治理始于決策,一旦決策違法、決策失誤,“拍腦袋決策”,容易對經濟社會和廣大群眾利益造成危害,有的決策失誤甚至無法彌補。要按照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決策程序,防止任意決策、違法決策,確保決策科學合理、合法有效。進一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執法資源,相對集中執法權,減少執法層級,特別是要夯實基層綜合執法,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進一步規范執法裁量權,完善執法程序,改進執法方式,通過行政程序公開公正,促進執法結果公開公正。進一步加強政府合同管理。認真執行行政機關合同管理規定,加強源頭管理,按照“誰簽訂、誰負責”的原則,落實合法性審查機制,確保合同內容公平公正、合法有效,凡是需要變更合同內容的,要按照規定程序辦理,確保合同履行到位,發生糾紛的要依法妥善處理。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進一步依法公開政府信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有利于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里。推進政府信息公開,讓群眾了解政府工作,讓群眾有序參與政府管理,讓群眾監督政府行為,有利于增進政府與人民群眾的互信、互動,更好服務人民群眾。凡是群眾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只要不屬于涉密的,都應及時、準確、全面地予以公開相關信息。浙江省政府正在全面升級完善省級網上政務平臺,加強省市縣三級政府和各個部門信息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開放為民,改變地方、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現象,讓群眾方便辦事、方便監督。
法治政府必然是責任政府,用權要受監督、違法要受追責。要進一步筑牢“監督網”,拉緊“責任線”,依法行使職權、履行職責。要自覺地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司法監督,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加強政府層級監督,加強監察、審計、財政等專項監督,加強對行政管理、行政效能、廉政建設的全方位監督,確保依法行政。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是各級政府的基礎性和全局性工作,具有長期性、系統性和艱巨性,必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對法治建設最有評價權的是廣大群眾,群眾感受得到的才是真正的成效。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轉型不斷加速,利益格局、利益關系持續變化調整,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社會矛盾糾紛日益增多,這都需要政府依法化解社會矛盾,筑牢社會平安這條底線,努力為老百姓創造平安、富足、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鞍傩赵鍪?、生態良好、社會平安”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守的三條底線,社會平安是底線中的底線,生態保護與百姓增收同樣需要法治保障。
要落實基層責任,狠抓源頭預防。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重點在基層,難點在基層,希望也在基層?;鶎诱幵诘谝痪€,直接面向廣大群眾,大量矛盾糾紛發生在基層,基層政府看得見、摸得著、管得到。要堅持預防、化解兩手抓,努力避免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化解在最低層級、化解在最初階段。要抓源頭預防,定政策、作決策、上項目、抓工作,要始終站在群眾立場上考慮問題,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系。要暢通化解渠道,力促案結事了。行政復議、行政調解是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重要渠道。要全面貫徹行政復議法的規定,積極探索行政復議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行政復議規范化建設。引導人民群眾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調解渠道來解決糾紛、維護權益,提高行政復議、行政調解的質量和效率,依法、依理、依情做好群眾工作。
法治政府建設,也是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各級政府必須要以勇于擔當的精神,自覺有為,積極推進,并帶動社會各界共同投身法治社會的建設,努力建設一個更加文明、更加繁榮、更加富強的法治中國。
責編/張瀟爽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