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亮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法律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3-MYB-059)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特殊社會實踐活動,在我國有著“生命線”的地位,發揮著“靈魂”的作用。然而,由于受種種外在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因素的影響,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還存在著一些誤區。這些誤區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價值及其根本目標的實現。對這些誤區進行深入探析,把握其產生的深層原因并有效應對之,無疑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誤區是“由于某種原因而形成的不正確認識和做法”①。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特殊的認識實踐活動,是一個介于“實然”與“應然”、“自在”與“自為”之間的充滿矛盾的復雜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受傳統的、現實的種種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難免會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和做法,即產生所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誤區”。思想政治教育在“摸著石頭過河”中探尋著自己的發展規律以及現世的存在意義。一定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認識實踐活動中存在的一些誤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表現,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存在這些誤區并不代表要完全否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還需要進一步廓清、全面化、合理化、科學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真理與謬誤相對而生,并無絕對之分,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為我們走出思想政治教育誤區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誤區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于施加”。由于受過去階級斗爭的思想影響,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將思想政治教育視為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著和教材中,大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或旨在培養階級和階級社會需要的人才,或在于教育引導人們形成階級、社會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這兩種說法只是文字表述與側重點上的不同,實質意思一樣,都在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對階級或階級社會需要的滿足。”②在這種認識中,教育者是主體,發揮著主導作用,受教育者是客體,盡管有主觀能動性,也只是在教育者影響的范圍內和方向上發揮作用。這種認識對維護階級統治、社會穩定以及實現個體社會化曾發揮了重大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它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人、促進人以及建構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性,從而出現“人的空場”,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判。
誤區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于迎合”。由于受“顧客是上帝”的市場經濟法則影響,以及當代教育對“以受教育者為中心”的強調,再加上學校“學”評“教”機制的壓力,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出現了一味迎合受教育者的趨勢。一定意義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迎合受教者的心理期待,重視受教育者的接受問題,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受教育者本位”理念的體現,具有積極意義。然而,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對以上影響和壓力則選擇了不作為,一味迎合受教育者的現實需要。于是課堂成了表演場,一些職業規劃、心理輔導、就業指導等被運用上課堂,一些八卦娛樂新聞、英雄偉人的軼事趣聞開始在課堂上傳播,雖然達到了吸引學生眼球,增加學生抬頭率的目的,營造了強大的“人氣場”,然而,這種新式“填鴨法”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喪失了應有的政治性和思想、道德、精神的建構本性和原則,而萎縮成教育者應對考核、謀生以及增加人氣的工具。
誤區三:“思想政治教育是‘鋼尺’與‘皮尺’”。在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目中,思想政治教育被形象地視為“鋼尺”和“皮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他們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地位和“靈魂”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視為一把“鋼尺”;二是由于受“思想政治教育要為經濟建設服務”、“功利主義”等思想影響,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易量化等特點,他們又把思想政治教育視為一把“皮尺”。于是,在這兩種思想認識的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鋼尺”與“皮尺”、強化與軟化之間搖擺不定。具體到工作實踐中表現為: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被教育者賦予極高地位,被列為頭等大事來抓,甚至把各項工作的成績都歸功為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則是思想政治教育被置于經濟工作、業務工作之后,被其他相關工作所取代,嚴重縮水,從而陷入“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困境。這種形式主義的誤區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地位及實效,使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兩張皮”、“假大空”的批判。
誤區四:“教育者權威”。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認為自己作為黨和政府政策的宣講者、科學理論知識的傳授者以及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具有權威性,受教育者會信服,甚至言聽計從。其實并不盡然。在當代社會,教育者的權威地位不斷受到挑戰。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隨著環境的開放、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廣大受教育者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教育者的信息壟斷被打破,知識權威受到挑戰,甚至出現了教育者被反哺的現象。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受教育者的個性、民主意識以及批判精神得到增強,傳統居高臨下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批判。與傳統的由職務、資歷等建立的權威不同,在當代社會,教育者的權威則主要取決于專業知識、個人能力以及人格魅力。“‘權威效應’是存在的,但師長并不必然都是權威,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權威效應,師長們就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內行,并做到:一是傳播真理、講真話,二是以身作則。這樣教育才會有效。”③
誤區五:“授”即所“受”。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授”即所“受”,即凡是教育者傳授的,都是受教育者應該接受的。潛意識中,他們將受教育者視為空的容器或抽象的“理性存在”,認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是真理,受教育者就會樂于接受”,于是課前他們認真備課,課上盡可能多地向學生傳授一些概念、原理和知識體系,然而,事與愿違授課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對此他們常常感到疑惑不解或情緒失落。出現以上“授”非所“受”的結果,除了語言在傳達過程中的局限性、教育內容的抽象性以及教育者基于“前理解”的傳導變形等外,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教育者將思想政治教育僅看作理論知識的單向灌輸,而缺乏對受教育者生存境遇的實踐智慧啟迪以及精神世界的建構;二是受教育者的接受并非被動的、機械的全盤吸收,而是基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前理解”表現出強烈的主動性、選擇性、批判性、功利性等特點。
誤區六:“受教育者知行脫節導致教育效果低下”。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對話”思想影響,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容易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為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的單向灌輸過程,從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發展人的實踐智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不利于受教育者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教育傳統影響下,受教育者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視為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應對考試取得學分的工具,最終必然會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脫節現象嚴重,教育效果低下。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環境、教育媒介等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便是受教育者的接受也是受教育者內在的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所以把教育效果低下的原因僅僅歸結為受教育者的知行脫節,有失片面。
誤區七:“竭力消除受教育者的先入之見”。基于知識論的認識視角,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認為受教育者的先入之見是消極的,它會影響或阻礙受教育者對思想文化信息的理性認知,并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在于消除或克服這種先入之見,使人們對社會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形成合理正確的認知,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統一。于是教育者在實踐中總是試圖消除和改變受教育者的先入之見,而不是首先尊重和承認受教育者先入之見的合法性,最終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控制和改造的關系。然而,哲學解釋學從本體論的語境出發,認為消除先入之見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因為先入之見是理解的前提條件,是人們理解活動的動力而不是阻力,具有積極的意義。因為先入之見不僅導致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同理解結果,而且有利于克服理解中的教條主義。
誤區八:“將灌輸理論等同于灌輸方法”。以列寧的灌輸理論為依據,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簡單地把灌輸理論等同于灌輸方法,他們認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文化素養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世界觀、政治覺悟等方面存在著不足,需要教育者自上而下或自外向內地將先進的思想道德觀念、政治觀點以及社會發展理論灌輸給受教育者。于是就形成了教育者以教學內容為中心自上而下向受教育者單向灌輸真理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由于重理論說教、輕實踐體悟,重單向灌輸、輕雙向對話以及漠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等原因,而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受到越來越多的批判。然而,灌輸“并不是強制性的、‘填鴨式’的硬灌,而是提供合適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采用多種方式啟發人們群眾的政治覺悟”④。當前,灌輸理論或原理在我國強化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等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但是,我們不能把灌輸理論混淆為具體的灌輸方法。
誤區九:“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等于馬克思主義化大眾”。受精英主義思維影響,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由少數理論精英或領導干部對大眾進行自上而下理論灌輸的活動。如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轉變為通俗易懂并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掌握的過程。”⑤然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體,任何科學的理論都來源于大眾的實踐,受到大眾實踐的檢驗,并隨著大眾實踐的需要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的雙向建構過程,一方面大眾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裝和指導下,促進了社會現實的合理變革;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通過大眾豐富的實踐經驗,保持了持久的生機和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應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彰顯目的本性。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受時代本身的階級斗爭影響以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學的認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本性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一度成為實現和維護階級統治的“代名詞”,出現了“人的缺失”。隨著時代的發展,關注人本身以及人類未來的發展命運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共同話題。思想政治教育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既要堅持維護階級統治和社會穩定的工具本性,突出階級性和政治性,更要在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彰顯其引導人、促進人以及建構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本性,從而實現“人的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本性與目的本性相互依存,工具本性是目的本性的前提,對目的本性起著保障作用,目的本性是工具本性的歸宿,對工具本性具有制約和支配作用。“相較而言,工具性是較低層次的屬性,目的性是其終極屬性。而以人為本、建設人自身的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之使然,是其教育職能的深層應用,這不僅沒有違背工具的效能,相反卻使思想政治教育為階級、為社會服務的職能放置于更堅實的基礎之上。”⑥
教育者要提高認識,加強學習,走群眾路線,使自己成為受教育者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認識,明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樹立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進取心,立足自己的本職崗位踏踏實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強學習,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學基本原理與方法等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此外,還要學習國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法規以及本單位、本部門的科技、生產等業務知識,做到既懂知識,又懂業務。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堅持以人為本,走群眾路線,深入受教育者的生產生活實際,把理論與實踐,服務與教育,灌輸與對話,言教與身教,滿足需求與提高素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尊重、關心、理解受教育者。
相關部門應通過嚴格選拔,注重培養,加強管理等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工作水平。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切實提高隊伍成員的工作水平。一是嚴把入口關,把那些信念堅定、業務精湛、知識廣博、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選拔到隊伍中來,是隊伍建設的關鍵。二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者進行系統的培養培訓,是隊伍建設的根本。如制定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知識、心理、能力等素質的培養培訓計劃,通過脫產學習、在職進修、掛職鍛煉、社會考察等途徑,切實提高他們的理論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三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管理,是隊伍建設的保障。如通過職業化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樹立立足本職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職業理想;通過政策化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安心、放心、舒心地工作等。
綜上所述,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還存在著一些誤區。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提高認識,努力走出這些誤區,從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健康開展,增強實效性。
【注釋】
①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應用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339頁。
②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關于其起源和本質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5頁。
③韓向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幾個誤區”,《教育評論》,1989年第4期,第23頁。
④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0頁。
⑤陸仁權,楊寶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三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6期,第7頁。
⑥李合亮:《解析與建構: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反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