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英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基礎部 黑龍江牡丹江 157041
高職院校中文化基礎教育缺失的原因探討
于文英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基礎部 黑龍江牡丹江 157041
近年來,我國針對高職教育的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許多專業人士和權威人士都把目光集中在改革高職院校中的文化基礎課上,有人認為文化基礎課可有可無。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有些國內高職院校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文化基礎課的課程設置、內容和教學方法。比如:減少文化基礎課程的門數,少開甚至不開某些文化基礎課;內容更加精煉,夠用為度;方法更加靈活。本人認為,這種做法需三思而后行。分析我國高等教育中文化基礎課分布的現狀不難看出,文化基礎課的改革其實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從總體上來看,我國高職院校文化基礎課的教學整體上處于一種弱勢狀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片面追求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更有高等院校存在的重專業技術輕基礎理論的教育取向、文化基礎課自身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的缺乏、學生接受文化基礎課的主動性欠缺等很多現實原因。
高職院校文化基礎教育價值取向
人類文明進步史表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文化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文化基礎教育在傳播豐富的文化知識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職教育發展面臨著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即文化基礎課教學的邊緣化。當然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文化基礎課教學的因素不是單一的,既有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更有高校存在的重專業技術輕基礎理論的教育取向、文化基礎課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的缺乏等現實原因。這就需要我們樹立全面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最終推動高職院校文化基礎課教學的復興和繁榮發展。
一直以來,人們將專業技能教育當做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大力發展科學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從而使文化基礎課教學的地位日益微弱,一定程度上出現邊緣化的趨勢,成了專業教育的或有或無的陪襯。專業對口的實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成為高職院校重要的辦學理念乃至于首要的關注點。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中,文化基礎教育被認為是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由于受到這種思維方式極大的限制,文化基礎課教學在高職階段事實上只淪為點綴。總之,以專業技能的培養和教育為主的思維方式束縛著高職院校文化基礎課的課程設置和發展。
一方面,市場經濟能促進生產力的更大發展。這也給大學的發展注入了資金上的活力,高等院校也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不可否認的是和社會實際相聯系的日益緊密,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大學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經濟的物質導向功能的影響。一些大學把教育片面經濟化、產業化。這樣一些和經濟效益關聯性很少的人文專業得不到認可而被拋棄,紛紛開設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實用專業,現在,高職院校大都壓縮基礎性課程,像數學、語文、外語、哲學等。
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是:由于高等院校近年來的快速膨脹的發展,資金經費上的短缺成了共性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學校通過和市場接軌搞創收。從此,象牙塔內的商業氣氛日益濃厚,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大學內蘊含的人文基礎課的價值幾乎蕩然無存。
我們需要能力與品德協同發展的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為社會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作為高職院校在進行技能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狠抓學生的素質養成教育,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我們要將我國優秀的文化和傳統在學生的內心世界植根發芽,讓學生能夠成為技能過硬品德高尚的時代新人。
高職院校文化基礎課教學除了受上述觀念的消極影響外,還有其自身的內在障礙,在教學方法、教育內容上均存在問題,導致了文化基礎課實效性的缺乏。
在教學內容上,高職院校的文化基礎課教學和基礎教育階段重復現象嚴重,和社會實際結合的不緊密,使大學生對文化基礎課有種虛無的感覺。高職院校開設的文化基礎課程,例如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其也是文化基礎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到現在,政治理論課程還存在一些階級性較強的觀點,脫離現在的社會實際,學生對這樣意識形態化的內容不感興趣,更不用說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其在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還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再如語文教學,文言文和古詩詞等還作為大學語文教學的一個方面,內容呆板,方法傳統,很難對那些希望在大學階段能學習到實用的先進的科學知識的大學生產生吸引力。本人倒認為多開設些文秘、應用寫作、名作賞析、演講與口才、公關禮儀等與大學語文相關的文化基礎課程,或許能滿足學生將來就業的需要。
在教學方法上,各個高校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傳統的課堂講授,這種教法有其優點,在理論的學習上效果不錯。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點,學生在這種場景下是被動的,參與性不強,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特別是文化基礎課教學需要有一個內化的過程,更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人文意蘊的體悟。所以,在文化基礎課教學時,教育手段方法不能太單一,在課堂傳授的同時,通過各種途徑,設置各種場景讓學生在活動中自悟,這遠比枯燥單調的課堂教學效果要好的多。
價值取向是每個青年成長,職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讓青年在社會大發展的環境中為自己正確的定位,為國家社會多做貢獻,也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獲得社會的認可,物質的獎勵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價值取向的樹立離不開文化基礎教育,因而在高職院校進行文化基礎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只有通過文化教學來增強學生的文學修養,來增強自身對人文方面的思考和認識,讓學生能夠獲取社會中的正能力,加強愛國情懷,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的素質提高提供了助力。功利性、投機取巧、貪污腐敗等這些社會負能量就會被學生所抵制,學生能夠清醒的認識這些社會的隱含面,在工作中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價值觀。
既然高職院校中對文化基礎課缺失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妨試想下,如果在文化基礎課完全缺失的情況下進行大學教育,是否就符合高等院校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首先,大學階段的文化基礎教育在內容上應該更寬廣深入,在方式上應該更靈活多樣,在教育對象上與基礎教育階段也有著重大區別,兩者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平起平坐;其次,設想下一個沒有深厚扎實的人文素質和道德修養的人,做任何工作恐怕都會困難重重,更不用提光明前途和長遠發展了。所以,文化基礎教育在人才教育的任何階段不僅是不可缺少的,在某方面還是應該得到加強的,而且文化基礎教育當中蘊含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保證,應該得到進一步的精煉和提升。
[1] http://www.studa.net/gaodeng/120525/11174574.htm1
[2]朱克憶,張柏森,職業教育課程特點研究[J].成人教育,2006,04,231.
[3]蔣慶斌,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0(11),22.
[4]程宜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新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5]周亞,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課程設計(課件).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6]何明友,人才培養方案的系統設計與實施(課件).寧波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