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梅
河北省霸州市康仙莊鄉第三小學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設疑教學
王玉梅
河北省霸州市康仙莊鄉第三小學
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設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英語教學;設疑法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訓練,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文中的設疑,就是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手段之一。設疑教學法的本質是通過設疑的方法,引導學生的注意力,以提高教學效率。本文通過對不同課堂文章和不同應用場合下,分析和探討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設疑,以達到啟發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教師作為一節課的總導演,若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巧用“設疑法”,那么,整節課的教學就像一塊磁石,將學生牢牢地吸引到課堂的學習中去。
“學貴有疑”,疑是積極思維和探索問題的動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非常重視導入新課的藝術性,他們往往用設問的方法,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誤奧秘的強烈愿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教師針對性的提問,學生就會依據問題順藤摸瓜,隨著教師的引導順利地向下一步過渡。整節課的語言點和語法教學,通過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生硬的語法變得通俗易懂,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
有研究認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我們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想象力的因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思維拓展在閱讀理解類課文的教學時,我們若能根據題材的特點,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開動腦筋,踴躍發言,積極參與,各抒已見。如在JEFC Book 2A中的Lesson 38,本文的題目是"Yesterday in concert"教師可利用課前預習的這兩個問題,"How do you like music?""Is there a band you like very much?"讓學生自由發言,讓他們說出自己心中所喜愛的樂隊。這時,學生肯定會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休。氣氛肯定會相當活躍,這樣的教學,既于打破"讓學生閱讀后再回答問題"的死板的教學模式,又可緊緊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閱讀課的興趣,達到《大綱》中所要求的"從閱讀中獲得樂趣"的目的,使學生努力開拓想象的空間,從而開發他們的思維廣度和深度。
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合作互動的方法,讓學生在合作中動手和動腦,合作表演,從而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啟發、點撥,從而形成立體交互的思維網絡。而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方法。另外,學生在合作中最易出現一問多解的精彩局面,而一問多解又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新意識的主要途徑。在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Book 2A Lesson 26"Why doesn’t Paul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課文中沒有提及直接的原因,教師可讓學生設想一下可能存在的原因,讓學生踴躍回答,于是經過一番討論后,學生們會這樣積極回答:1."He is too short to press the button."2."He wants to take enough exercise and keep healthier because he is too fat." 3."He has to look after his parents who Lives on the fifteenth floor."…這時,老師可延緩評論,讓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
可見,在合作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學習,思維由集中而發散,又由發散而集中,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從而使相應的創新意識得到了拓寬。
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爭論、辨論,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教師在組織一節習題、試題的評講課中,遇到關鍵的,學生極易出差錯的重點題目時,不妨故意設置一個錯誤的答案,將學生引導進一個“誤區”,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這要比教師直截了當地講解問題,其效果要好得多。這種逆向性的教學,改變了以往“喂養式教學”的格局,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個性,提高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我們教師應牢記“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課堂教學宗旨,從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問題,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