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琰 黃立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廣州 510420)
廣州科技創新能力評估
孔維琰 黃立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廣州 510420)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區域創新能力逐漸成為了加快各區域經濟發展,以及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戰略選擇。筆者在構建了評價科技創新能力框架的基礎上,及選取7個經濟較發達城市作為研究對象,收集了大量的數據并且運用灰色關聯決策評價模型,對廣州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測度與評價。并得出廣州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具有一定優勢,處于全國較高水平,但各項指標與北京、上海等地區仍然存在著差距的結論。
科技創新 灰色關聯分析 能力評估
科技創新能力是衡量地區經濟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1],了解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和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我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發展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廣州作為珠江三角的龍頭城市,擁有本地區最豐富的創新資源和創新潛力。科學城、大學城、國際生物島、清華創新科技園、南沙資訊園為等陸續建成后,將成為匯聚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這體現了廣州城市功能由傳統單一的商業性城市向多功能綜合性大都市的升級,由“商業之都”向“創新名城”轉變,也體現了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的轉型[2]。
本文擬將廣州與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西安等六大城市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進行比較,之所以選擇這7個城市,一是因為他們的城市地位與經濟實力,在國內都較為相近;二是都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相似的發展模式。進行他們之間的比較,不僅可以了解廣州與各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之間的差距,更能進一步了解到廣州的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的新方向。
本文根據系統性、科學性、可行性、可比性等原則,從微觀層次來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實證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8至2012年度中計算而得。我們選取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南京、武漢、西安7個具有代表性的經濟較發達城市數據。根據上述原則并結合國內關于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3][4],通過構建思路和構建的指標體系的優化,從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創新環境、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4個方面,最后采用4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21個三級指標構成科技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內容如下:(1)科技活動產出分為科技活動專利產出和經濟和城市發展,其中每百萬專利申請數為
(Z1),每百萬專利授權數為(Z2),人均GDP為(Z3),地區GDP增長率為(Z4),萬元GDP綜合能耗為(Z5),居民消費水平為(Z6)。(2)科技活動人才是指人才數量,其中每萬人大專及其以上學歷人數X1,每萬人在校研究生人數X2,每萬人口中科學家、工程師數X3,每萬人科技活動人員數X4。(3)科技活動環境分為基礎環境和市場環境,其中高等學校數量X5,移動電話年末用戶數X6,年度貨運總量X7,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X9,年度城市進出口總額增長率X10。(4)科技活動投入分為資金投入和科技創新機構,其中R&D經費支出占GDP比例X11,政府科技投資水平X12,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X13,大眾型工業企業科研機構數X14,高校科研機構數X15。
表1 關聯度
在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本文采用灰色關聯決策評價模型(以虛擬優勢序列為目標的灰關聯度)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各區域間科技創新能力的強弱。算法設計如下:
Step2:給出原始數據參數列
Step3:對原始數據進行均值法或初值法無量綱化計算;
Step5:分別求兩個層次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經過對原始數據的整理計算,最終可算得灰色關聯度值如表1所示:
根據系統觀點,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南京、武漢、西安等7個城市作為一個系統,將這21個三級指標為系統評價體系,并分別選取上述指標體系指標值在7個城市中最優值為目標值構建一個“虛擬子系統”,采用灰色關聯度模型計算上述7個城市與“虛擬子系統”的關聯度。
結果表明在科技創新能力與理想目標值的灰關聯度(表1),R上海>R南京>R廣州>R北京>R天津>R西安>R武漢,從而得出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從縱向看具有一定優勢,從整體來看廣州比上海、南京落后,比北京、天津、廣州、武漢、西安等區域較強。
[1]楊光明,趙光州,周常春.基于模糊數學的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西華大學學報,2013(32):34-39.
[2]張強.廣州與亞洲大都市創新能力的比較及啟示[J].珠江經濟,2008(Z1):05-13.
[3]范維.陜西省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9.
[4]張金邦.科技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