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強調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依法治國,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其路徑應該是頂層設計與基層推進的有機結合。這是因為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文化發展差距較大,注重頂層設計有利于法治國家的整體建設,而強化基層推進則有助于整體設計和各項基本制度的全面貫徹落實。充分調動和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無疑會使法治中國建設得以全面提速,各項改革措施逐步到位。
依法治國基層是基礎。基層法治建設在全面建設法治國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法治國家建設的基礎,又是法治國家建設整體推進的動力源泉和基礎性環節。法治是現實生活的鮮活表現。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基層是各類社會問題發生的主要場域,且量大面廣,直接面對廣大群眾。我國現有1735個縣、48000多個鄉(鎮),強化基層法治建設至關重要,國家法律貫徹執行的如何,民主法制建設的進程如何,基層是“晴雨表”。因此,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基層法治建設是基礎性工程。
同時,基層推進也是走出目前基層法治建設困境的必然選擇。基層法治建設包括了法治理念、規章制度、操作運行等諸多環節,這些環節的發展與完善,亟待頂層設計與基層推進的緊密結合,更需要各項法律制度的落實、問題和矛盾的化解、法治理念的堅持、群眾法治信仰的培育等多個方面的協同。所以,基層推進既具有法律制度貫徹執行和落實的特征,又具有實踐探索、經驗總結、提升和推動的特點。強化基層推進不僅能著力解決目前基層社會生活中尚存在的規則和制度不能有效運轉,以及普法走過場、執法有彈性、司法看對象和執法、司法公信力差等問題,而且對于全面提高國家機構在基層的履職能力,提高基層群眾依法管理基層社會事務、經濟文化事務和自身事務都會產生積極的實踐效應。
國家法治建設與實踐對接也是法律發揮作用的內在要求。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執行。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類社會矛盾疊加,社會環境急劇變化,而某些法律制度又尚不完善,法律的權威還未真正形成。在此背景下,強化基層推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會加強法律的執行力,而且會促推地方法治的積極創新和發展。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的確定和實施,地方法治現象也逐漸顯現,如“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等地方法治現象逐漸涌現,區域法治建設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各地法治建設的實踐探索為法治中國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起到了探索、豐富和具體實現的作用,同時也為基層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地方或區域法治建設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有力體現,所以在新形勢下,因勢利導,加大基層推進,必將對我國法治建設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法治需要精細化,精細化的制度構建是基層法治實現的重要保證和基本條件。基層推進的動力機制是基層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綜合因素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一種問題特性,更是一種發展潛力,需要充分地挖掘、動員和拓展。因此,強化基層推進,首先要積極鼓勵地方或基層勇于探索創新、講法治、動真格,注重制度設計規范的具體化和程序化,從制度層面和技術層面的結合加以細化、深化,并自下而上循序漸進,從細節著眼、個案入手,才能有效提升執法公信力和社會大眾對法律的敬畏和信仰。其次,要充分發揮基層法治實踐探索產生的正面社會效果,對實踐探索中的有益創新和做法要及時總結推廣。基層推進要凸顯執法為民、堅守法治、秉公執法、公開公正,重在規范和完善執法、司法機制和提高隊伍素質。第三,法治要彰顯活力,關鍵在于把法治做實。習近平同志2014年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在貫徹落實上,要防止徒陳空文、等待觀望、急功近利,必須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和夙夜在公的責任意識抓實、再抓實。做實法治,各級領導干部必須要強化法治思維,增強基層推進意識,堅持群眾路線和實踐的觀點,注意提升依法辦事能力,注重地方法治環境的營造。要以法律的有效執行和群眾法律訴求的有效解決為基準,不斷提高社會大眾對法律的認可和遵從意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發法治的活力和生機,加快整個國家法治建設的進程,為偉大“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扎實有力的法治保障。
(作者單位:甘肅省社科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