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陽
摘 要:吉林省的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已歷時多年,在發展中雖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因此,從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構建一套科學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成效進行客觀評價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體系
一、評價指標的選取
根據農業循環經濟“3R”原則以及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目標。本文通過對農業生產活動過程即物質投入-利用-產出-外部效應等方面的眾多因素進行篩選,確定了4類15個指標,以構建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分類見表)。
表 農業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二、評價方法的確定
從國內研究現狀來看,關于發展效益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超效率DEA、能值評價法以及熵值法等。其中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主要是根據主觀信息來對評價指標進行賦值,主觀隨意性較大。而超效率DEA和能值評價方法雖都具備客觀賦值的依據,但卻不能對客觀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選擇熵值系數法作為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的評價方法,該方法綜合了其他評價方法的優點,既能以客觀信息作為依據對評價指標賦值,又能對評價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解析,是發展效益評價中重要的評價方法之一。
三、評價結果分析
1.綜合效益評價
按照以上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對2000年-2011年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進行了評價,從評價結果來看,2000年以來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綜合效益呈較為明顯的上升態勢,綜合評價指數從2000年-2011年增長了169.37%。這期間良好的發展態勢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方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日益受到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重視;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政策和資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導,調動了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極大地推動了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但從評價也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發展態勢呈現明顯的三階段特點,即:2000年-2004年為緩慢發展階段,這主要是因為,在此期間農業循環經濟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思想認識不足,農業循環經濟的推進比較困難。2004年-2009年為震蕩上升階段,在此時期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先是有了顯著的提升,隨后在2006和2007兩年又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這主要是受嚴重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業循環經濟綜合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2009年-2011年為快速發展階段,農業循環經濟綜合效益在這三年以年均10%的增速快速發展,這一時期國家通過健全法規標準,完善的政策機制,強化技術支撐,極大的促進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經濟的快速發展。
2.分類指標評價
從分類指標的情況來看,評價期內經濟效益指標一直呈快速增長之勢,這主要是得益于政府在農業循環經濟推廣過程中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惠農政策的有效實施,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水平。而從資源減量化和資源循環再利用指標的評價結果來看,并不理想。其中資源減量化指標在評價期內呈下降趨勢,這表明吉林省在農業資源減量投入方面控制不夠理想。而資源循環再利用指標雖未呈下降態勢,但增長也非常的緩慢,這主要是因為吉林省在主要的農業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上效率仍然較低,進而影響了資源循環再利用指標的評價值。與經濟效益評價值呈快速提升相反,生態效益指標的評價結果也不理想,這也為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針對以上實證分析結果,要想進一步推進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應當進一步提高農業循環經濟專業化、規模化水平,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農業資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應注重加快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構建農業技術支撐體系。例如增加生物農藥、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以及有機肥料的使用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數等等。
參考文獻:
[1]姜法竹,楊純波,胡翠霞.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07,(9).
[2]孫艷霜,樸曙光.農業循環經濟:糧食主產區的理性選擇——以吉林省為例.長白學刊,2007,(5).endprint
摘 要:吉林省的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已歷時多年,在發展中雖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因此,從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構建一套科學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成效進行客觀評價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體系
一、評價指標的選取
根據農業循環經濟“3R”原則以及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目標。本文通過對農業生產活動過程即物質投入-利用-產出-外部效應等方面的眾多因素進行篩選,確定了4類15個指標,以構建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分類見表)。
表 農業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二、評價方法的確定
從國內研究現狀來看,關于發展效益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超效率DEA、能值評價法以及熵值法等。其中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主要是根據主觀信息來對評價指標進行賦值,主觀隨意性較大。而超效率DEA和能值評價方法雖都具備客觀賦值的依據,但卻不能對客觀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選擇熵值系數法作為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的評價方法,該方法綜合了其他評價方法的優點,既能以客觀信息作為依據對評價指標賦值,又能對評價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解析,是發展效益評價中重要的評價方法之一。
三、評價結果分析
1.綜合效益評價
按照以上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對2000年-2011年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進行了評價,從評價結果來看,2000年以來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綜合效益呈較為明顯的上升態勢,綜合評價指數從2000年-2011年增長了169.37%。這期間良好的發展態勢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方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日益受到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重視;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政策和資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導,調動了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極大地推動了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但從評價也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發展態勢呈現明顯的三階段特點,即:2000年-2004年為緩慢發展階段,這主要是因為,在此期間農業循環經濟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思想認識不足,農業循環經濟的推進比較困難。2004年-2009年為震蕩上升階段,在此時期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先是有了顯著的提升,隨后在2006和2007兩年又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這主要是受嚴重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業循環經濟綜合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2009年-2011年為快速發展階段,農業循環經濟綜合效益在這三年以年均10%的增速快速發展,這一時期國家通過健全法規標準,完善的政策機制,強化技術支撐,極大的促進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經濟的快速發展。
2.分類指標評價
從分類指標的情況來看,評價期內經濟效益指標一直呈快速增長之勢,這主要是得益于政府在農業循環經濟推廣過程中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惠農政策的有效實施,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水平。而從資源減量化和資源循環再利用指標的評價結果來看,并不理想。其中資源減量化指標在評價期內呈下降趨勢,這表明吉林省在農業資源減量投入方面控制不夠理想。而資源循環再利用指標雖未呈下降態勢,但增長也非常的緩慢,這主要是因為吉林省在主要的農業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上效率仍然較低,進而影響了資源循環再利用指標的評價值。與經濟效益評價值呈快速提升相反,生態效益指標的評價結果也不理想,這也為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針對以上實證分析結果,要想進一步推進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應當進一步提高農業循環經濟專業化、規模化水平,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農業資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應注重加快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構建農業技術支撐體系。例如增加生物農藥、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以及有機肥料的使用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數等等。
參考文獻:
[1]姜法竹,楊純波,胡翠霞.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07,(9).
[2]孫艷霜,樸曙光.農業循環經濟:糧食主產區的理性選擇——以吉林省為例.長白學刊,2007,(5).endprint
摘 要:吉林省的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已歷時多年,在發展中雖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還面臨著諸多問題。因此,從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構建一套科學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是對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成效進行客觀評價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體系
一、評價指標的選取
根據農業循環經濟“3R”原則以及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目標。本文通過對農業生產活動過程即物質投入-利用-產出-外部效應等方面的眾多因素進行篩選,確定了4類15個指標,以構建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分類見表)。
表 農業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二、評價方法的確定
從國內研究現狀來看,關于發展效益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超效率DEA、能值評價法以及熵值法等。其中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主要是根據主觀信息來對評價指標進行賦值,主觀隨意性較大。而超效率DEA和能值評價方法雖都具備客觀賦值的依據,但卻不能對客觀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選擇熵值系數法作為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的評價方法,該方法綜合了其他評價方法的優點,既能以客觀信息作為依據對評價指標賦值,又能對評價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的解析,是發展效益評價中重要的評價方法之一。
三、評價結果分析
1.綜合效益評價
按照以上評價指標體系,我們對2000年-2011年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進行了評價,從評價結果來看,2000年以來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綜合效益呈較為明顯的上升態勢,綜合評價指數從2000年-2011年增長了169.37%。這期間良好的發展態勢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方面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日益受到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重視;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政策和資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導,調動了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極大地推動了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但從評價也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發展態勢呈現明顯的三階段特點,即:2000年-2004年為緩慢發展階段,這主要是因為,在此期間農業循環經濟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思想認識不足,農業循環經濟的推進比較困難。2004年-2009年為震蕩上升階段,在此時期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效益先是有了顯著的提升,隨后在2006和2007兩年又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這主要是受嚴重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農業循環經濟綜合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2009年-2011年為快速發展階段,農業循環經濟綜合效益在這三年以年均10%的增速快速發展,這一時期國家通過健全法規標準,完善的政策機制,強化技術支撐,極大的促進了農業循環經濟的經濟的快速發展。
2.分類指標評價
從分類指標的情況來看,評價期內經濟效益指標一直呈快速增長之勢,這主要是得益于政府在農業循環經濟推廣過程中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惠農政策的有效實施,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水平。而從資源減量化和資源循環再利用指標的評價結果來看,并不理想。其中資源減量化指標在評價期內呈下降趨勢,這表明吉林省在農業資源減量投入方面控制不夠理想。而資源循環再利用指標雖未呈下降態勢,但增長也非常的緩慢,這主要是因為吉林省在主要的農業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上效率仍然較低,進而影響了資源循環再利用指標的評價值。與經濟效益評價值呈快速提升相反,生態效益指標的評價結果也不理想,這也為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針對以上實證分析結果,要想進一步推進吉林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應當進一步提高農業循環經濟專業化、規模化水平,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農業資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應注重加快新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構建農業技術支撐體系。例如增加生物農藥、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以及有機肥料的使用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數等等。
參考文獻:
[1]姜法竹,楊純波,胡翠霞.黑龍江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07,(9).
[2]孫艷霜,樸曙光.農業循環經濟:糧食主產區的理性選擇——以吉林省為例.長白學刊,20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