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向平
中國亟需建立公共信仰
文/李向平
近年來,我經常讀到這樣的文字:當代中國問題如山如海,主要原因是在于中國人缺乏信仰,或者是有了信仰而無法積極地認同,所以,有了信仰等同于無用。至于某某宗教信仰體系似為文明最高境界,也針對這些林林總總的社會問題,總是以為一旦整個社會有了其信仰之后,這些所有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種從宗教信仰面對整個社會的道德、誠信問題,其思維邏輯與建構方式,實際上是以一個宗教信仰的特殊性來面對整個社會問題的普遍性,實在是具有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偏向。這種期待與建構,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其他價值體系或信仰方式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近日,《人民日報》則發表了評論員文章《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把信仰與國家、人民、力量等重要概念相提并論,實際上即是把人民的信仰視為核心價值觀得以實踐的主要方式與根本基礎,特別是立足于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大層面的價值觀的積極培育與努力踐行,作為當代中國信仰復興與建設的根本路徑。
《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以“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為題,明確指出了“人生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共識引領,發展需要價值導航”,這就在改革開放以來,非常明確、相當重要地,把個人的人生信仰與整個國家、社會的價值觀緊密結合在一起了,把個人的信仰置于從社會到國家的價值觀體系之中,而且被深度賦予了從中華文明傳統到世界文明價值的普遍內涵。換言之,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正是因為具有了從國家到社會、從社會到個人的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個人的信仰及其關懷,方才具有了一個切實的認同方式。
為此,當代中國信仰的復興及其重建的問題,實際上即是與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建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樣才不會使個人的信仰落空,才會使各種宗教信仰結構緊緊圍繞著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真正踐行、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目標,緊緊圍繞“三個倡導”這一基本內容,主動而深入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證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在宗教信仰與文化建設層面的實踐與落實。
一般而言,中國信仰傳統的基本特征是,以私人化的天人關系、神人關系為基礎,感通天地,外接人間。其外合于國家,則國家信仰;與權力結合,即權力信仰;走向社會,就是社會信仰;與文化融通,就是文化信仰。私人化的信仰關系及其與各種社會、利益、權力關系的交往與整合,常常決定了信仰的方式與功能。
雖然有一個天地君親師的信仰結構,在倫理、宗教、權力等層面把國家與個人予以高度整合,但其落腳點卻是一個有德行的圣人。所以,中國信仰結構之中,有圣人,有個人。在大多數情況下,圣人做不成了,干脆就做私了的個人道德。于是乎,中國人的個體信仰往往是對圣人信仰的一個補充,或者是一種反抗。至于圣人信仰與私人信仰之間的此消彼長、沖突或整合的過程,就構成了中國信仰的變遷歷史與信仰習慣。
在得天下、先得人心的王權統治或臣民時代,人心幾乎等同于信仰,私人信仰不可能;國民時代,民族國家近似于世俗之神,私人信仰同樣難構成。20世紀以來,宗教被道德、美育、科學、哲學、甚至理想主義所替代,私人信仰依舊麻煩。而真正的私人信仰,只有在1980年代后的改革開放中,才得以漸漸呈現。
相對于個人崇拜、中國人處于被信仰的權力共同體而言,私人信仰的形成,實屬社會進步、國家開放的結果。它與1980年代以來個人主體性確立與自我的發現相互配合,具有人心解放、權力解構的一定作用。它拆解了中國人長期以來處于被信仰狀態的那種一元、單極、帶有整體主義特征的信仰結構。人們不再服從一個更高的權力存在,僅僅信奉自己。為此,私人的個體信仰可說是開啟了一個個體主義新時代,一種更為私人化、情感化、更民間化的信仰方式。
然而,問題也出在這里。僅僅是私人或私人的信仰,或許會導致信仰本身所包含的公共性喪失,而信仰之公共性所賴以依托的社群或共同體缺失,會使一個社會信仰的公共性始終無法建構。在公私領域尚且無法界定的時代,私人信仰也無法再度提升為圣人信仰的前提下,私人信仰有可能演變出一套私人主義的意義模式。他們不期待自己的身份改變,甚至不期于與他人交往、互動,而是漸漸地把他們的私人信仰構成一種亞社會、亞文化生活方式,變異為一種僅僅關心自己利益、自我滿足的精神關懷。所以,在公共性缺失的信仰模式之中,不同信仰之間的和諧是比較困難的。
誠然,信仰是個人的事情,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的共同要求。特別是同一種信仰的實踐、信仰群體的社會實踐,以及信仰對于一個社會的影響,肯定就是公共的事情、甚至是一個國家、整個社會的事情。所以,關鍵的問題是,私人的、個人的信仰,如何能夠成為公共的社會信仰,如何構成社會的公共認同,尤其是在不同的信仰之間能夠建構為公共的、共同的價值共識。一般而言,信仰是人與人之間的理想關系,從這種關系中產生出使共同體結合起來的紐帶。擁有信仰意味著奠基于共同體之上,這種共同體支撐著人格并且是精神稟賦的源泉。信仰是一種人格性的和共同體的關系。
從私人信仰到公共信仰之間,有一道難以邁過的“公共之坎”。所以,國人應當明白,任何一種合乎理性的宗教學說、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都很難直接得到全體社會民眾的同時認可,所以,在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里得到公民認可的正義觀念,必須是一種限于“政治領域”及其價值內部的觀念。由此形成的問題就是“民主社會的政治文化總是具有諸宗教學說、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相互對峙而又無法調和的多樣性特征……自由而平等的公民——他們因各種合乎理性的宗教學說、哲學學說和道德學說而產生深刻分化——所組成的公正而穩定的社會如何能夠長治久安?” 對此,政治哲學提出的解決辦法是:信仰、宗教、哲學、道德等完備性學說應該讓位于公共生活與公共理性,而這些重疊共識與公共理性無疑是能夠得到全體公民認可的。
從此來看,公共輿論平常所強調的某些道理,比如一個強大的國家不僅僅需要發達的經濟,同時也需要有信仰的公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給信仰、道德、文化留一個足夠生長的空間。這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等等,由此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
可以說,信仰、宗教信仰或文化信仰能夠直接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社會建設的“軟實力”之一,正好與中國社會更深一步的改革開放問題緊密聯系。它們正在前所未有地影響到當今中國家庭倫理、民族精神、社團意識、企業文化、社會誠信的重新建構,最后會形成了對以往信仰與宗教信仰認同所具有的“超越”或者補充。
論點
一個信仰如果不能夠得到社會的民主的、平等的、普遍的認同,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就難以實行完善的建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乃至一個人,有信仰似乎不是很困難,困難的是那種能夠彼此交往、相互認同、擁有核心價值觀的公共信仰;一個國家要成為一個大國容易,而要建構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信仰更難。
它們也許能夠在“國家”的領域中獲得解決,或許能夠在“社會”的領域內得以表達,或者是“個人”言行的道德標準。但是,“國家”的主導功能或“社會”的認同關系,無一不是要在中國當代社會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過程之中,在黨的十八大有關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之中,才能得以最好的呈現與實踐。如此,信仰才會構成正能量,核心價值觀才會具有神圣的基礎。
唯有在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信仰、宗教信仰才有可能成為整個社會階層、全體中國人的公共事情。信仰、宗教信仰就是所有人民及其價值共同體的事情,但一個人的信仰如何與另外一個人的信仰取得良性的互動交往,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能夠和諧、科學地加以處理,這才會成為一種公共的、社會認同的公共信仰。唯有處理好此類事項,一個社會普遍認同的信仰及其價值規范才會成立。這就是說,一個信仰如果不能夠得到社會的民主的、平等的、普遍的認同,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就難以實行完善的建構。
依此,當代中國信仰的公共建構,其實就是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社會及其個人層面的不同踐行與公共認同?;蛘哒f,缺乏了核心價值觀在三大層面的共同踐行,即便是個人的信仰也會蹈空凌虛而已。就此而言,現代國家與公民信仰是相輔相成的。一種國家形態,必然會有一種信仰形態相與配合;一個平等的社會,也同時將有一種信仰方式為其基礎;而一個愛國、誠信的公民,當然不可缺乏了那真實踐行的價值觀及其信仰方式。
因此,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乃至一個人,有信仰似乎不是很困難,困難的是那種能夠彼此交往、相互認同、擁有核心價值觀的公共信仰;一個國家要成為一個大國容易,而要建構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信仰更難。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