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勤華
摩西十戒與希伯來法
文/何勤華
希伯來法,是指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1世紀希伯來奴隸制國家全部法律的總稱。主要淵源為《摩西律法》,其基本原則集中在《摩西十誡》(Ten Commandments)之中。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2100年,中亞游牧部落民族希伯來人(猶太人的祖先)的先祖亞伯拉罕(Abraham)就已經開始了與古巴比倫人的交往活動。公元前11世紀,由部落民眾大會選出的掃羅(Saul)成為希伯來人的第一個國王。公元前1013-973年,猶太部落的首領大衛(David)建立了統一的希伯來國家。大衛的兒子所羅門(Solomon)在位期間(前973-933),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了國家組織。在此過程中,希伯來統治階級不僅需要國家機器,也同樣需要法律規范調整其內部關系,鎮壓敵對階級的反抗,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和統治秩序。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希伯來法與希伯來國家一起產生了。
具體而言,希伯來法約形成于公元前11世紀,終止于公元一世紀。起初,希伯來國家通行的是習慣法。到猶太王約沙法在位期間(前874-849),出現了由祭司編寫的最早的成文法,包括希伯來習慣、宗教戒條和國王的敕令等內容。隨著希伯來國家的發展,這種律法書不斷增多,至公元前6世紀,最終形成《摩西律法》。
公元70年,羅馬軍隊鎮壓了猶太人起義和焚毀耶路撒冷以后,希伯來國家和法律已不復存在,絕大多數希伯來人散居世界各地,少數留下的居民也適用羅馬法,《摩西律法》只作為一種法律文化和宗教規范被保存下來。以后,耶路撒冷等地又先后成為拜占廷(395-638)、阿拉伯(638-1099)、東征十字軍(1099-1250)、回教馬馬祿(1250-1516)和土耳其(1516-1917)等帝國的屬地。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希伯來民族已無獨立的法制可言。
相關鏈接
《摩西律法》和《摩西十誡》
《摩西律法》又稱《摩西五經》,即《圣經》(《新舊約全書》)中的《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五篇經文。《摩西十誡》就是《申命記》中耶和華神對摩西等人的誡命,其內容為:除了我[耶和華神]之外,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你]自己雕刻偶像;不可妄稱耶和華神的名字;當照耶和華神所吩咐的,守安息日(工作六日之后的第七日)為圣日;要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他人的妻子,也不可貪圖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驢,并他一切所有的。
希伯來法的內容,主要有:
1.財產所有權。從《摩西律法》的內容看,當時土地私有的觀念尚不發達,土地名義上都是耶和華神的財產,但已經歸各家族占有和使用。私有財產主要是牛、羊、駱駝、奴婢和衣物等,其次是農產品,如谷物、果品、蔬菜等。牲畜的增殖部分、農產品的收獲部分(一般是10%)應以“獻祭”的方式繳納給“神”這一最高的土地所有者。這被認為是后世“什一稅”的來源。
2.債。在希伯來,債尚不發達。一是由于觀念上反對收取重利,二是商品經濟尚不發達。關于買賣、雇用、租賃、寄托等的規范已經出現,但還處于初級的規模。契約主要為口頭契約,其訂立的形式是指物盟誓。
3.婚姻家庭和繼承法。在希伯來,婚姻以同族聯姻為原則,但直系血親不得通婚。結婚時男方必須支付聘禮,女方必須有妝奩。名義上實行一夫一妻,反對納妾,但實際上娶蓄奴婢的現象很多。允許離婚,男女雙方均可主張,理由一般為不孝敬公婆、淫亂和無生殖能力。在家庭關系方面,以家長制為原則,“父”在家庭中擁有最高的權威,妻、女的地位從屬于夫、父。婦女只有有限的行為能力。在繼承制度方面,律法規定了長子繼承制。被繼承人如果沒有兒子,女兒可以繼承,但是她必須嫁給本族人,以防家財外流。繼承的順序是子、女、兄弟、伯叔和其他近親屬。在希伯來,還有一條習慣法,即兄死無后,其弟必須娶其寡嫂為妻,以此為兄續后。
4.刑法。在希伯來,刑法規范還比較落后,犯罪的分類也不甚分明。最重的罪是國事罪和宗教罪,《摩西五經》中比較詳細地規定了褻瀆上帝罪、背叛上帝罪、信奉其他國家或民族的神之罪、違反宗教教規罪等,數量不下30多種。對此,其刑罰一般都是死刑。此外,希伯來法還規定有殺人罪、傷害罪、盜竊罪、強奸罪、拐騙罪等,對此,一般適用“同態復仇”的原則。
在希伯來,法律規定的刑罰,除了死刑之外,還有傷害五官、四肢刑、鞭刑、咒詛刑、沒收財產、贖命金、罰金、剝奪部分教權、監禁、賠償等。對于嚴重的宗教犯罪,除了上述死刑之外,還實行株連、屠城、滅族等。在希伯來,已經區別犯罪的故意和過失。對后者,專門設置了“逃城”,以便讓其不受“同態復仇”的追殺。
5.訴訟制度。在希伯來,法院組織尚不發達。司法與行政、司法與宗教都混合在一起。早期,國王和各級官吏都兼任司法官。國王的宮殿就是神殿,也是最高法院。公元前6世紀以后,出現了專職法官“士師”(Judge)。公元前3世紀“猶太公會”成立后,作為一種高級的宗教會議,同時也行使著中央法庭的職能,其成員有71人。下設兩個位于耶路撒冷和其他大城市的中級法院,各有成員23名。再下面就是鄉村法院,各有3名成員,行使宗教和世俗合一的審判職能。此時,在希伯來還出現了一些司法判例的匯編。
訴訟,先由當事人在城門長老處起訴,然后由長老詢問證人,調查事實,作出判決。不服者,可逐級上訴。當時的訴訟程序比較落后,刑事訴訟的證據形式主要是證人的證詞,而且在法律上的規定也不一致。如律法中有些場合規定只有判死刑者,才需要兩名以上證人的證詞;有些場合卻又規定,所有的罪均須兩名以上的證人。而在民事訴訟中,則只有誓證法一種證據形式。
在希伯來,已經出現“律師”,亦稱“文士”,本身是祭司。主要從事法律研究、解釋和教育,并擔任法庭的顧問。這種“律師”,并非法庭辯護人,而是類似于古代羅馬法學家那樣的法律工作者。
希伯來法,具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特征:“宗教性”,《摩西律法》既是希伯來國家的法律規范,又是猶太教的經典。其實施主要依靠宗教的力量;“民族性”,表現為:“獨尊族神[耶和華]”、“不得與外族通婚”、希伯來男嬰出生后第八天須行“割禮”(割去生殖器的包皮),以示斷絕邪念并保持與外族人的區別,放債時內外有別,只對外族人收取利息,等等;“原始性”,對所有權轉移的規定極少,土地只能抵押,不能完全轉移(即所謂“絕賣”);在希伯來繼承法中,還無遺囑繼承;在婚姻方式上,希伯來保留了較多的掠奪婚的遺跡;同態復仇原則在希伯來刑法中占很大比重。(作者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
相關鏈接
希伯來法的影響
希伯來法是世界法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法系,某些內容本身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如拾金不昧、孝敬父母、誣告反坐、戲弄殘廢者為犯罪等等,都是人類法律發展史上的文化遺產。尤其是希伯來法為《圣經》所吸收這一點,使希伯來法在一定范圍之內,以特殊的方式影響了世界法律制度的發展。公元1世紀,《摩西律法》為在猶太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督教所吸收。公元二世紀以后,希伯來法的主體部分為猶太教法主要文獻《塔木德》(Talmūdh,其核心是“密示拿”,Mishnah )所吸收。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地區傳教時,也吸收了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許多思想,并承認摩西和耶穌也是“先知”,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中也包含著希伯來法的若干原則。如獨尊一神、凈身、禁止收取利息、禁食不潔凈食物、教徒須捐獻自己財產的百分之十作為宗教施舍(類似“什一稅”)等等。公元11世紀,諾曼人入侵英國。隨后,有一部分猶太人移居該國。自公元1200年以后的百余年間,猶太人中間通行的希伯來法的某些規則,曾被英國統治階級所認可,成為英國法律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教會法中的某些希伯來法的因素,至20世紀初還被英國的猶太人后裔視為行為準則。此外,以英國法為基礎的美國法,也一度受到希伯來法的間接影響。
欄目主持人:程新友 jcfycx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