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國勝
摘 要:本文介紹的計時法發令和計時均由教師一人完成,故稱為“單人操作計時法”(以下簡稱“單人法”)。因其簡便易行,準確性高,計取的成績可比性強,正好彌補了上述的不足。
關鍵詞:計時法;測驗;短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042-01
在平時的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短跑的計時一般由兩人組成:發令者在起點,用口令或哨聲發“跑”的信號,同時用手勢(旗示)發出開表信號,另一人(一般是教師)在終點,看到開表信號開動秒表開始計時……(以下簡稱“傳統法”)但是,在課堂測驗和課余訓練的實際中,或由于找不到合適的發令人選,或由于發令者手勢與“跑”的信號不相一致、手勢的速度和幅度也不盡相同(不同發令者和相同發令者都存在這類問題),影響計時的開表操作(時機),致使誤差很大。本文介紹的計時法發令和計時均由教師一人完成,故稱為“單人操作計時法”(以下簡稱“單人法”)。一、“單人法”計時操作方法
教師站在終點處,用“一短一長”、“兩短”、“一聲響亮的短哨”音分別代替短跑發令“各就位”、“預備”和“跑”的口令和信號。教師發“跑”的信號即“一聲響亮的短哨”的同時開表……余下的操作同傳統法。這樣,計取的成績記作t單(判讀并記錄到1/100秒)。
二、“單人法”計取成績的處理及運用
1、轉換成傳統法計取的成績(t傳)
為便于與傳統法測得的成績進行對比,應把單人法測得的成績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
從計時方法上看,單人法與傳統法有兩個不同:一是傳統法發令者在起點(被測者附近),單人法發令者在終點,有時距被測者較遠,這時“跑”的信號——哨音傳遞到被測者的時間不可忽略;再者,嚴格的講,傳統法的開表與“跑”的信號是不同時的,是待計時者看到手(旗)示或煙霧做出反應后才開表的,其間存在一個計時者的“光反應時”。換句話說,不考慮其他因素,傳統法計時開表不可避免的偏晚,計取的成績偏好。而單人法因發令和計時均由教師一人承擔,“跑”的信號與開表是同時的。因此,若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單人法計取的成績(時間)應減去哨聲從終點傳至起點的時間與計時者對手勢(旗示)做出反應的時間之和。
在國家體育總局歷次頒布的田徑運動技術等級標準中,同級別(如二級)100M或200M的手計時成績標準與電計時成績標準的差值都是0.24秒。從手計時、電計時的原理不難看出,這個差值就是由電計時“跑”的信號與開表同時,而手計時“跑”的信號在先、開表在后造成的。可以認為0.24這個值就是計時者的光反應時,有關資料也顯示人的光反應時約為0.21-0.32秒。再從物理學的知識可知:哨聲傳遞的時間等于發令者與被測者距離與聲速340之比,因此單人法計取的成績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可用下列公式:
t傳=t單-(0.24+ )
其中:t傳——傳統手計時成績 t單——單人法手計時成績
T傳,t單均為1/100秒
例如:用單人法測得某學生50米成績為7.62秒,則轉換成傳統手計時成績為:
t傳= 。
從本例不難看出50米成績的轉換公式可簡化為:
t傳=t單-0.39≈t單-0.4
這樣,進行50米測試時,單人法測試的成績減去0.4秒就是傳統法測試的成績。
同理,100米成績的轉換可簡化為:
t傳=t單-0.53≈t單-0.5
為便于心算,差值取0.55秒。
這樣,進行100米測試時,單人法測試的成績減去0.55秒就是傳統法測試的成績。
2、轉換成“準電動計時”成績(T)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不考慮計時者開表時的光反應時,只計算哨聲傳遞的時間,單人法測得的成績只要減去哨音傳遞到被測者的時間,這就是“準電動計時”成績。轉換公式如下:
T=t單-
50米成績的轉換公式可簡化為:
T≈t?-0.15
即:進行50米跑測驗時,“準電動計時”成績為單人法計時成績減去0.15秒。
這個T成績排除了不同計時者和同一計時者前后不同計時(操作時)的(光)反應時差異對計取成績的影響,較傳統計時成績更加客觀、真實。
3、直接應用單人法計取的成績(t單)
同一項目測驗,發令時距離學生的遠度都是一樣的,進行成績對比時哨聲傳遞的時間將“消去”,不會影響成績前后對比。因此,本文建議在我們平時教學與訓練的短跑測驗中推廣以上兩種做法:即采取T成績或直接應用該成績。三、運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在終點發令,起跑犯規的判罰應由學生配合掌握或指派起點人員負責。
2、發令位置與起跑位置距離太遠、環境噪聲較大的情況下不宜采用。如標準田徑場地測驗200米。
3、起跑和終點在一起或靠得很近時,如在200米環行跑道測200米、標準場地400米測驗。 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只需減去0.24秒,T成績同秒表成績(事實上平時教學,中長跑如800米測驗就是如此)。
4、對操作者,一般為教師本人,發令時最后一聲“跑”的哨聲應盡可能響亮、短促,并使前后(不同的測驗)保持一致(這一點完全可以做到,因為可形成教師的個人的操作習慣)。這樣,測得的成績可比性更強。
總之,通過筆者多年的實踐,該方法簡便、易用、實用,尤其在進行成績對比時可比性更強,從而起到更好的教學訓練效果。
摘 要:本文介紹的計時法發令和計時均由教師一人完成,故稱為“單人操作計時法”(以下簡稱“單人法”)。因其簡便易行,準確性高,計取的成績可比性強,正好彌補了上述的不足。
關鍵詞:計時法;測驗;短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042-01
在平時的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短跑的計時一般由兩人組成:發令者在起點,用口令或哨聲發“跑”的信號,同時用手勢(旗示)發出開表信號,另一人(一般是教師)在終點,看到開表信號開動秒表開始計時……(以下簡稱“傳統法”)但是,在課堂測驗和課余訓練的實際中,或由于找不到合適的發令人選,或由于發令者手勢與“跑”的信號不相一致、手勢的速度和幅度也不盡相同(不同發令者和相同發令者都存在這類問題),影響計時的開表操作(時機),致使誤差很大。本文介紹的計時法發令和計時均由教師一人完成,故稱為“單人操作計時法”(以下簡稱“單人法”)。一、“單人法”計時操作方法
教師站在終點處,用“一短一長”、“兩短”、“一聲響亮的短哨”音分別代替短跑發令“各就位”、“預備”和“跑”的口令和信號。教師發“跑”的信號即“一聲響亮的短哨”的同時開表……余下的操作同傳統法。這樣,計取的成績記作t單(判讀并記錄到1/100秒)。
二、“單人法”計取成績的處理及運用
1、轉換成傳統法計取的成績(t傳)
為便于與傳統法測得的成績進行對比,應把單人法測得的成績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
從計時方法上看,單人法與傳統法有兩個不同:一是傳統法發令者在起點(被測者附近),單人法發令者在終點,有時距被測者較遠,這時“跑”的信號——哨音傳遞到被測者的時間不可忽略;再者,嚴格的講,傳統法的開表與“跑”的信號是不同時的,是待計時者看到手(旗)示或煙霧做出反應后才開表的,其間存在一個計時者的“光反應時”。換句話說,不考慮其他因素,傳統法計時開表不可避免的偏晚,計取的成績偏好。而單人法因發令和計時均由教師一人承擔,“跑”的信號與開表是同時的。因此,若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單人法計取的成績(時間)應減去哨聲從終點傳至起點的時間與計時者對手勢(旗示)做出反應的時間之和。
在國家體育總局歷次頒布的田徑運動技術等級標準中,同級別(如二級)100M或200M的手計時成績標準與電計時成績標準的差值都是0.24秒。從手計時、電計時的原理不難看出,這個差值就是由電計時“跑”的信號與開表同時,而手計時“跑”的信號在先、開表在后造成的。可以認為0.24這個值就是計時者的光反應時,有關資料也顯示人的光反應時約為0.21-0.32秒。再從物理學的知識可知:哨聲傳遞的時間等于發令者與被測者距離與聲速340之比,因此單人法計取的成績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可用下列公式:
t傳=t單-(0.24+ )
其中:t傳——傳統手計時成績 t單——單人法手計時成績
T傳,t單均為1/100秒
例如:用單人法測得某學生50米成績為7.62秒,則轉換成傳統手計時成績為:
t傳= 。
從本例不難看出50米成績的轉換公式可簡化為:
t傳=t單-0.39≈t單-0.4
這樣,進行50米測試時,單人法測試的成績減去0.4秒就是傳統法測試的成績。
同理,100米成績的轉換可簡化為:
t傳=t單-0.53≈t單-0.5
為便于心算,差值取0.55秒。
這樣,進行100米測試時,單人法測試的成績減去0.55秒就是傳統法測試的成績。
2、轉換成“準電動計時”成績(T)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不考慮計時者開表時的光反應時,只計算哨聲傳遞的時間,單人法測得的成績只要減去哨音傳遞到被測者的時間,這就是“準電動計時”成績。轉換公式如下:
T=t單-
50米成績的轉換公式可簡化為:
T≈t?-0.15
即:進行50米跑測驗時,“準電動計時”成績為單人法計時成績減去0.15秒。
這個T成績排除了不同計時者和同一計時者前后不同計時(操作時)的(光)反應時差異對計取成績的影響,較傳統計時成績更加客觀、真實。
3、直接應用單人法計取的成績(t單)
同一項目測驗,發令時距離學生的遠度都是一樣的,進行成績對比時哨聲傳遞的時間將“消去”,不會影響成績前后對比。因此,本文建議在我們平時教學與訓練的短跑測驗中推廣以上兩種做法:即采取T成績或直接應用該成績。三、運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在終點發令,起跑犯規的判罰應由學生配合掌握或指派起點人員負責。
2、發令位置與起跑位置距離太遠、環境噪聲較大的情況下不宜采用。如標準田徑場地測驗200米。
3、起跑和終點在一起或靠得很近時,如在200米環行跑道測200米、標準場地400米測驗。 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只需減去0.24秒,T成績同秒表成績(事實上平時教學,中長跑如800米測驗就是如此)。
4、對操作者,一般為教師本人,發令時最后一聲“跑”的哨聲應盡可能響亮、短促,并使前后(不同的測驗)保持一致(這一點完全可以做到,因為可形成教師的個人的操作習慣)。這樣,測得的成績可比性更強。
總之,通過筆者多年的實踐,該方法簡便、易用、實用,尤其在進行成績對比時可比性更強,從而起到更好的教學訓練效果。
摘 要:本文介紹的計時法發令和計時均由教師一人完成,故稱為“單人操作計時法”(以下簡稱“單人法”)。因其簡便易行,準確性高,計取的成績可比性強,正好彌補了上述的不足。
關鍵詞:計時法;測驗;短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042-01
在平時的體育教學與訓練中,短跑的計時一般由兩人組成:發令者在起點,用口令或哨聲發“跑”的信號,同時用手勢(旗示)發出開表信號,另一人(一般是教師)在終點,看到開表信號開動秒表開始計時……(以下簡稱“傳統法”)但是,在課堂測驗和課余訓練的實際中,或由于找不到合適的發令人選,或由于發令者手勢與“跑”的信號不相一致、手勢的速度和幅度也不盡相同(不同發令者和相同發令者都存在這類問題),影響計時的開表操作(時機),致使誤差很大。本文介紹的計時法發令和計時均由教師一人完成,故稱為“單人操作計時法”(以下簡稱“單人法”)。一、“單人法”計時操作方法
教師站在終點處,用“一短一長”、“兩短”、“一聲響亮的短哨”音分別代替短跑發令“各就位”、“預備”和“跑”的口令和信號。教師發“跑”的信號即“一聲響亮的短哨”的同時開表……余下的操作同傳統法。這樣,計取的成績記作t單(判讀并記錄到1/100秒)。
二、“單人法”計取成績的處理及運用
1、轉換成傳統法計取的成績(t傳)
為便于與傳統法測得的成績進行對比,應把單人法測得的成績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
從計時方法上看,單人法與傳統法有兩個不同:一是傳統法發令者在起點(被測者附近),單人法發令者在終點,有時距被測者較遠,這時“跑”的信號——哨音傳遞到被測者的時間不可忽略;再者,嚴格的講,傳統法的開表與“跑”的信號是不同時的,是待計時者看到手(旗)示或煙霧做出反應后才開表的,其間存在一個計時者的“光反應時”。換句話說,不考慮其他因素,傳統法計時開表不可避免的偏晚,計取的成績偏好。而單人法因發令和計時均由教師一人承擔,“跑”的信號與開表是同時的。因此,若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單人法計取的成績(時間)應減去哨聲從終點傳至起點的時間與計時者對手勢(旗示)做出反應的時間之和。
在國家體育總局歷次頒布的田徑運動技術等級標準中,同級別(如二級)100M或200M的手計時成績標準與電計時成績標準的差值都是0.24秒。從手計時、電計時的原理不難看出,這個差值就是由電計時“跑”的信號與開表同時,而手計時“跑”的信號在先、開表在后造成的。可以認為0.24這個值就是計時者的光反應時,有關資料也顯示人的光反應時約為0.21-0.32秒。再從物理學的知識可知:哨聲傳遞的時間等于發令者與被測者距離與聲速340之比,因此單人法計取的成績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可用下列公式:
t傳=t單-(0.24+ )
其中:t傳——傳統手計時成績 t單——單人法手計時成績
T傳,t單均為1/100秒
例如:用單人法測得某學生50米成績為7.62秒,則轉換成傳統手計時成績為:
t傳= 。
從本例不難看出50米成績的轉換公式可簡化為:
t傳=t單-0.39≈t單-0.4
這樣,進行50米測試時,單人法測試的成績減去0.4秒就是傳統法測試的成績。
同理,100米成績的轉換可簡化為:
t傳=t單-0.53≈t單-0.5
為便于心算,差值取0.55秒。
這樣,進行100米測試時,單人法測試的成績減去0.55秒就是傳統法測試的成績。
2、轉換成“準電動計時”成績(T)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不考慮計時者開表時的光反應時,只計算哨聲傳遞的時間,單人法測得的成績只要減去哨音傳遞到被測者的時間,這就是“準電動計時”成績。轉換公式如下:
T=t單-
50米成績的轉換公式可簡化為:
T≈t?-0.15
即:進行50米跑測驗時,“準電動計時”成績為單人法計時成績減去0.15秒。
這個T成績排除了不同計時者和同一計時者前后不同計時(操作時)的(光)反應時差異對計取成績的影響,較傳統計時成績更加客觀、真實。
3、直接應用單人法計取的成績(t單)
同一項目測驗,發令時距離學生的遠度都是一樣的,進行成績對比時哨聲傳遞的時間將“消去”,不會影響成績前后對比。因此,本文建議在我們平時教學與訓練的短跑測驗中推廣以上兩種做法:即采取T成績或直接應用該成績。三、運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在終點發令,起跑犯規的判罰應由學生配合掌握或指派起點人員負責。
2、發令位置與起跑位置距離太遠、環境噪聲較大的情況下不宜采用。如標準田徑場地測驗200米。
3、起跑和終點在一起或靠得很近時,如在200米環行跑道測200米、標準場地400米測驗。 轉換成傳統法的成績只需減去0.24秒,T成績同秒表成績(事實上平時教學,中長跑如800米測驗就是如此)。
4、對操作者,一般為教師本人,發令時最后一聲“跑”的哨聲應盡可能響亮、短促,并使前后(不同的測驗)保持一致(這一點完全可以做到,因為可形成教師的個人的操作習慣)。這樣,測得的成績可比性更強。
總之,通過筆者多年的實踐,該方法簡便、易用、實用,尤其在進行成績對比時可比性更強,從而起到更好的教學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