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學等
埃博拉,本是西非一條美麗而靜謐的河流。然而,自今年3月份來,埃博拉卻成為一種“超級病毒”的代名詞,讓人聽之膽顫,聞之色變!這里注定是一個非同尋常的特殊戰場,這里注定演繹著性命攸關的生死較量。
危難之中,一支軍隊醫療戰線上的“特種部隊”,一支衛勤力量中的“拳頭”勁旅,一支曾在抗擊“非典”、抗震救災、防控“甲流”等多樣化軍事任務中屢建奇功、享譽中外的防疫鐵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它就是令世人注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療隊。
中塞友誼:一方有難 萬里馳援
今年以來,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等西非國家埃博拉出血熱疫情已奪走4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包括200多名醫務人員,防控形勢異常嚴峻,急需國際社會緊急增調醫生、護士、醫藥補給和救濟品加以應對。
一方有難,萬里馳援。9月16日,奉習近平主席和中央軍委命令,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緊急抽組援塞醫療隊,3天籌措47類醫療、后勤物資150噸,全院醫護人員踴躍請戰,醫院優中選優,組成由常年工作在臨床醫療、感染控制一線的30名傳染病專家、護理人員參加的援塞醫療隊,從首都北京飛赴疫情最嚴重的塞拉利昂共和國執行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治任務。
記者了解到,三〇二醫院作為全國最大、全軍唯一、整體實力最強的傳染病醫院,對39種法定傳染病、新突發傳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診治及研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抗擊“非典”、“甲流”、禽流感等歷次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治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成功處置腺病毒、出血熱等26起傳染病突發疫情,參與赴海地、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為國家、軍隊贏得了榮譽。
然而,此次援塞行動不同往常。由于目前世界各國尚未找到埃博拉病毒的確切來源,也未研制出預防疫苗和治療的有效藥物,這給防控埃博拉疫情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醫療隊治療組組長、三〇二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強說:“埃博拉出血熱在疫情級別上比‘非典還要高,它的致死率高達50%至90%,也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這對我們此次任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謹慎做好各種準備工作。”
據了解,9月17日醫療隊抵達我國援建的中塞友好醫院后,面對全新的地域環境、艱苦的自然條件和嚴重的疫情,迅速有序地展開各項準備工作,對中塞友好醫院布局進行結構性改造,僅用了一星期時間,就將這所綜合性醫院改建成具備收治烈性傳染病埃博拉的專科醫院,并相繼完善了醫護方案,培訓了塞方醫務人員,認真做好戰斗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事實證明,中塞患難與共。中國在塞拉利昂最需要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是塞拉利昂的患難之交。”9月26日,塞拉利昂總統科羅馬在首都弗里敦接見我軍援塞醫療隊時的講話,極大地鼓勵了全體隊員。
醫護人員:11件防護用品,
36道穿脫流程
“想要消滅敵人,必須首先保全自己!”醫療隊隊長李進說,“救治埃博拉患者,搞好個人防護很關鍵,否則就可能喪命。有統計說,被感染者的1毫升血液中含有1萬至100萬個埃博拉病毒,哪怕是咳嗽噴出的一點唾液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上一次疫情流行中,有7位患者就是由于參加葬禮時共用同一盆水洗手而染病的。”這些話仿佛讓記者聞到了一股火藥味兒。
10月1日,戰斗打響了!我軍援塞醫療隊在中塞友好醫院埃博拉留觀中心接診了兩批從弗里敦不同地區轉運來的7名埃博拉留觀患者,他們與埃博拉病毒“零距離”接觸,有的患者病情很重,出現高熱、嘔吐、血便癥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感染。那么,如何才能確保醫護人員自身“零感染”?又如何確保留觀患者“零交叉感染”?!
記者了解到,中塞友好醫院嚴格按防控傳染病要求設置了“三區兩帶兩線”。“三區”即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兩帶”指清潔區與半污染區之間、半污染區與污染區之間分別設立緩沖帶;“兩線”為清潔線路和污染線路。
據李進隊長介紹,針對塞方工作人員缺乏傳染病防治的相關知識與業務技能,特別是重大傳染病疫情的防治經驗等問題,他們對塞方的47名醫護人員和40名保潔人員進行了穿脫防護用品、工作流程、消毒隔離和病區保潔等專業培訓,逐一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根據埃博拉疫情的特點,他們完善了醫療護理方案,圍繞接診流程、感染控制、消毒隔離、垃圾管理、突發情況處置等各個方面,制定出68類243條診療制度和防護措施,為確保“零感染”奠定了堅實基礎。
每天,醫護人員和留觀病人各走各的通道,上班時醫護人員先到清潔區更換衣物、穿戴整齊防護用品后,經過潛在污染區(半污染區),方可進入病房(污染區);下班時必須嚴格按流程在不同的緩沖區脫去相應的防護用品,最后沐浴更衣后方能進入清潔區,“這種‘三區兩帶兩線的設置可以有效防止醫護人員感染。”治療組護士長劉麗英介紹說。
前方記者細數了一下,醫護人員的防護用品共有11件,除了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還有隔離衣、手套、防水雨靴等,穿有13道流程,脫則多達23道流程,每脫一件防護用品,都要用消毒液對手進行一次消毒,并嚴格規定從上到下穿戴、口罩先戴后摘、穿脫不顛倒、行走不反向、脫防護服忌抖動等10條原則要求。
“防護用品精細的穿脫流程、原則要求及嚴格的區域管理,是避免交叉感染、保護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關鍵所在。”防控組組長賈紅軍說。在他的指導下,隨行記者足足花了20分鐘時間才將防護用品穿戴好。經過一番嚴嚴實實的“包裹”,不到10分鐘,身體已開始微微冒汗,憋得有點兒喘不過氣兒來。
“就算做足了防護功課,也不能掉以輕心。”護士孫娟告訴記者,為確保萬無一失,醫護人員每次進出病房至少兩人同行,以便互相檢查和監督。記者發現,“鉆進”防護服以后,大家根本辨認不清對方是誰,只能透過防護面屏和護目鏡四目對視。
診療工作:問診距離保持兩米,endprint
對患者實時遠程監測
當天上午8時20分許,記者跟隨“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來到門診大樓——大樓周圍設置了警戒線,嚴密封鎖進出道路,防止有人擅闖“禁區”。
設在門診大廳正中位置的接診臺由兩張辦公桌拼接而成,臺面上擺滿了各種英文病歷和表格,一對潔白的屏風靜靜矗立在接診臺兩側,對病歷柜、空調扇等物品進行了恰到好處的遮擋,為接診環境平添了幾分溫馨與雅致。
8時47分,一輛救護車拉著刺耳的警笛聲由遠及近呼嘯而來。“轉運留觀患者的救護車馬上進院!”治療組組長牟勁松的對講機傳來門衛的報告。他告訴記者,所有患者都是當地埃博拉疫情指揮中心根據各留觀中心的收治情況統一實施調配的,并由專門的救護車集中轉運。
車剛停穩,司機便從駕駛室跳下打開后車門,5名患者依次下車,其中一人晃悠著走了幾步,便因體力不支躺倒在門診大廳前的臺階上。
“趕快接診!”牟勁松當機立斷。醫護小組立即按照接診流程展開工作,防控組對轉運患者車輛進行消毒,護理組為患者分發口罩、測量體溫,同時引導患者來到門診大廳接診臺前。
“姓名、年齡、有無接觸史……”問診時,患者隔著接診臺坐在醫生對面的沙發椅上,中間保持著兩米的安全距離。20多項病人信息,醫生邊問邊記,每位患者平均接診時間為10到15分鐘。
詳細記錄下患者信息,采集完病史,護士將他們一一領進病房,遵照醫囑從藥房領取藥物后,又一一送到患者床前,進行對癥和支持治療。與此同時,為每位患者佩戴上新型無線體溫計,患者體溫被連續發射到服務器,醫護人員遠程實時監測,通過熱型曲線比對,實現對留觀患者不間斷的體溫監護。
穿著密不透氣的防護服,30多度的炎熱天氣,持續一個半小時的接診工作,期間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稍微動幾下,身體就立馬被汗水澆透,衣服、頭發緊緊地貼在身上、臉上,這對醫護人員體力消耗很大。當大家回到緩沖區域時,渾身大汗淋漓,口罩、衣服全都濕透,連防水雨靴中也能倒出汗水來。每次脫下厚厚的防護服時,大家都深深體會到自由呼吸竟是如此的酣暢……
留觀患者:住單間隔離病房,
全面加強教育管理
留觀中心內,先期展開的床位有40張,分設“疑似”和“確診”兩個病區。安裝的遠程監控設備不但實現工作人員緩沖區、接診臺、藥房以及確診患者病房等重點部位全覆蓋,而且還可將污染區的病歷資料傳輸到清潔區,確保病歷資料的清潔和完整。
被轉運來的留觀病人由于沒經過實驗室檢測,無法判斷哪些是疑似患者、哪些是確診患者。接診醫生根據病情輕重和埃博拉相關癥狀等進行綜合評估后,一律安排住單間隔離病房。“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有效預防交叉污染。”醫療保障組組長郭桐生告訴記者。
據了解,醫療隊每天安排護士為留觀患者統一抽血進行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化驗結果若是陽性即被確診,若間隔三天、兩次化驗結果為陰性則被排除。
“防止交叉感染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記者問。
“很多患者對埃博拉病毒幾乎一無所知,醫護人員一旦離開,他們就會走出病房,有的甚至相互串門,使防控工作面臨著很大的挑戰。”防控組護士長王新華說,“通過單間隔離僅僅是防控交叉感染的一個方面,想要真正實現留觀患者‘零交叉感染,必須做深做細患者的教育管理工作。”
為此,醫療隊采取一系列舉措,全面加強患者的教育管理,確保防控無死角——
加強宣傳教育。把埃博拉疫情的防控知識制作成卡通宣傳畫和溫馨提示,張貼在病房的醒目位置,使患者掌握必要的防護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避免扎堆兒造成傳染擴散。
實施分類管理。對檢測結果呈陽性的患者,立即協調埃博拉疫情指揮中心轉運到專門的治療中心接受治療;對兩次檢測結果為陰性者,則轉運到社區醫療機構進行24小時留觀;對死亡患者尸體由專人先進行消毒,然后裝運尸袋和對房間終末消毒,聯系塞方專門運尸隊前來運走、掩埋。
提供人文關懷。為每名患者免費提供餐飲和一次性杯子、衛生紙等日常用品,并配發一臺收音機。患者出院時,先洗澡,全身消毒;為防止交叉感染,患者入院時所穿衣褲均不允許帶出醫院,院方為他們免費提供新的衣褲。
清理環境衛生。每間病房配備了洗手液和消毒劑;保潔人員及時回收處理醫療廢棄物,每天對病房、床單元和衛生間進行消毒;對患者嘔吐物及時進行覆蓋和消毒;對污染的醫療垃圾和陽性患者使用過的一次性物品,及時進行焚燒和掩埋。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塞友好醫院留觀中心已累計接收埃博拉留觀患者68人,確診38人,出院18人。
兩地心連心:前方將士在戰斗,
后方人員作后盾
在這個談“埃”色變的特殊時期,當后方記者連線26歲的醫療隊員黃云奎,問他參加任務害不害怕時,他的一句話著實讓記者踏實了許多:“即使怕,也要上一線、往前沖,身肩‘使命與‘責任,何懼‘病毒與‘傳染!”
“前方援塞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全力幫助西非抗擊埃博拉,我們在后方要做他們的堅強靠山,不能讓隊員們有后顧之憂。”三〇二醫院政委邢振湖說。于是,醫院黨委常委、科室領導利用休息時間紛紛走進隊員家中,幫難解困。姬軍生院長聽說醫療隊教導員孫捷的兒子突患急性蕁麻疹,第一時間安排傳染病專家對其進行診治,直到痊愈出院。
醫院走訪領導聽說醫療隊翻譯王姝的孩子骨折了,隊員熊峰的妻子懷孕了,都及時將溫暖送到他們家中。為了讓醫療隊員家屬放松身心,醫院每天向家屬們發送一條前方工作動態及隊員平安的短信。隊員家屬汪芳欣慰地說:“知道丈夫在外平安無事,我就放心了!現在我能做的,只有照顧好家,不拖丈夫后腿,不讓丈夫分心。”
當遠在塞拉利昂執行任務的醫療隊員、三〇二醫院婦產中心護士長王新華與丈夫通電話得知,自己身患重病的母親在院領導的妥善安排下住進了醫院,兩名科室同事也正為她精心照料母親時,感動之余,王新華流下了滾燙的熱淚,她激動地說:“自古忠孝難兩全,現在我雖然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但有機會能為祖國盡忠,就一定努力完成好祖國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
在異國他鄉的日子里,繁重的護理任務讓醫療隊員吳丹喘不過氣來,只有在休息時她才拿出孩子的照片看看。后方記者連線問她想不想家、后不后悔?吳丹不無感慨地說:“雖然家里孩子還小,也很想孩子,但我不后悔,因為這個時候非洲人民更需要我,能有幸參加這次光榮的任務,很振奮很自豪!在我職業生涯中,能像白求恩一樣去異國他鄉救死扶傷,將是我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塞醫療隊牢記祖國和人民的重托,精誠團結,勇于擔當,不懼艱險,沖鋒在前,日夜奮戰在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防治前沿陣地,以過硬的技術和作風,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國軍人的風采,為深受疾疫之苦的塞拉利昂疫區人民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波堤”, 也贏得了世界人民的高度贊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