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花
摘 要:道德的傳承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道德的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包括德、智、體、美、勞五方面,五者缺一不可,而德的教育位于首位,是重中之重。然而我們往往忽略德的教育,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方面。關鍵詞:特殊教育;道德;重視;品德;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135-01
所謂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及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 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 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并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于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的教育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所謂“德智體美勞”,道德教育位于這五個方面的第一位,是重中之重。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各科之中。因此加強特殊學生的道德教育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特殊學生由于聽覺上和智力上的缺陷使他們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順利的掌握和運用語言來進行社會交往,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他們的身心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與正常的學生相對比,特殊學生的認知水平一般停在表象思維上,對抽象的概念難以理解,道德水平判斷也非常低,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看過許多特殊學生因為對道德的不了解而犯下的錯誤,甚至是法律上的刑事案件。這對我來說是最痛心疾首的事情了。多年的培育,成長因為道德的缺失而中斷,走進無盡的深淵,每日在高墻之下度日,讓人感慨萬千。而特校的道德教育將彌補這一缺失,對特殊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道德觀。
如何加強特殊學生的道德教育是教學的重點,根據這一問題,下面我提出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重視特殊學生的品德養成教育
在特殊學校,許多老師習慣性的認為品德的教育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的教師根本不用去探討,其實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是普遍學校共同存在的問題。由于對學生品德教育認識的不足,導致了學生養成了不良的習慣,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而老師對待學生犯得錯誤,只是簡單的進行體罰,并沒有進行深刻的教育。同時由于生理上的缺陷,特殊學生靠直觀形象來認識事物,形成模糊的道德觀,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要讓特殊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就必須從他們進入學校的那一刻開始,告訴他們對錯是非,美丑善惡,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逐漸形成真確的人生觀。
新形勢下,國家也提出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2004.3.12國務院提出并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思想道德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中小學教育的全過程……
這足以體現國家的重視,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全面實施這個政策,樹立新的教育觀,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性
由于特殊學生的自身缺陷,導致他們對正常人存在一些抵觸情緒,甚至有偏激的情感,再加上對道德認識的不足,常常會導致他們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因此,最重要的是增強他們的自律性,通過教育使他們擁有正確的道德觀。
有位教育家曾說過: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多少道理,使他遵守多少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基本待人做事的價值觀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
由于特殊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較同齡兒童有一定的差距,難辨是非自我約束能力差。這就造成他們離開學校后,被社會上的不良習氣腐蝕,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到處行竊。
因此,在特殊學生平常的學習中就要加強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發揮他們的主動能力。通過參加活動讓他們分清是非善惡,自覺抑制那些不正當的行為。
根據特殊學生年齡、智力、身心發展的程度制定不同的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圖片、故事、社會實例等形式,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積極的參與到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逐漸的形成正確的道德觀,獲得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樹立榮辱觀。
三、要加強法制觀念
因為知識層面和聽力的限制,他們的法制觀念淡薄,有的甚至不懂法。所以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法制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學校應組織學生觀看案例錄像,用犯罪的案例進行反面教育,組織學生觀看犯罪的宣判會,讓他們意識到犯罪的嚴重后果,以之示警,起到教化的作用。綜合各方面的力量,是學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達到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四、重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
教師要加強同學生家長的聯系,確保學生在課堂之外不受不良風氣的影響。特殊學生身上的許多不良生活習慣都和家長有關,這是因為他們因其殘疾而備受家長的呵護,過分受寵,或受父母的冷落而造成的。
對此,我們要及時和他們的父母溝通,對其做好思想工作,對他們進行特殊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給特殊學生在家里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行動時無聲的語言,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反映在學生的心理,因此,教師的行為也是學生們學習的規范。教師要以身作則,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用自身的行動教化學生。
其次,教師要把德育教育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和思想性融為一體。在發揮課堂教育的同時,重視課外活動教育,堅持以愉快教育為主,寓教于樂,多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創設情景,把德育教育化為學生的自覺要求,激起學生自身需要。
加強特殊學生的道德教育,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使他們融入到社會,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愿我們的教師都能崇尚師道,敬重師風,尊重自己,對社會負責,做到人人都能仁他人之仁,信他人之信,義他人之義,促使民主播揚,科學昌明,人文之光。
參考文獻:
[1] 王 麗.《關于如何做好新時期聾生品德養成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