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紅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合作的契機;促成學生合作習慣的養成;真正落實學習的合作,需要教師組織,指導,參與。
關鍵詞:需要;落實;教師組織;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09-01
為改變傳統集體教學中教師壟斷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新課程倡導并嘗試了小組合作學習。老師在課堂進行組織指導參與,學生在合作中才有最大限度的個性張揚和能力的發展。
一、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有差異,需要合作學習
教學中會發現:中等偏上程度的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往往可能是半信半疑,答題沒把握;中下等程度的學生可能大多一知半解,無從下手;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它同學發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了……不采用合作,學困生相當于在課堂上走個形式,大腦沒有經過思考,就有了現成的答案,結果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教學的目的不是造成兩級分化,而是利用教學的動態因素進行互動,這就需要合作。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產生心理體驗,主動參與,在教育情境中,互相推進,有意識的強化思想活用知識。怎么才能讓學生主動的去學習知識?“人人都是首席”, 積極開動腦筋,在合作學習中,傾聽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汲取對自己有幫助的思想或知識,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能力,小組合作形成凝聚張力。“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面得以杜絕,學生個個是主角,要我學,就會變成我要學,我能學。團結協作,取長補短,和諧融洽,信心倍強。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
二、授業釋疑激趣創新中,開展合作學習
教學的重點往往也是難點,重難點突破時,教師不妨事先作好安排: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你一言,我一語”, 運用合作學習,共同探究,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協作精神。
在教學《傷仲永》時,有人提出“家庭的經濟環境的好壞是一個人成才的關鍵”,并列舉了現實生活中許多貧困地區的學生的事例。一石擊起千層浪,雙方各據一辭,意見不統一,無法說服對方,我就適時地給以點撥,并沒直接肯定誰對誰錯,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展開合作,最后再次討論,明白了“家庭經濟環境的好壞并不是一個人成才的‘關鍵”,通過交流,切磋,對話,學生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得到積極的發揮,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課堂精彩欲罷不能時,擷取合作學習,讓精彩豐富的答案在學生相互說一說,聽一聽,評一評的交流中也可以得到展現,這樣既節約了老師抽問的時間,又維護了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得到鍛煉和滿足。
傳統語文教學在結合課文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很多時候犧牲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推出的是“一對一”的結論。比如教學《孔乙己》、我們“守株待兔”式的思維結論,“孔乙已的悲哀源于什么?”時,回答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毐害。其實孔乙已的悲劇中蘊含了很多思想,我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發現、討論、總結,讓他們暢所欲言。孔乙己的悲劇不僅源于孔乙己內在的自欺欺人,好逸惡勞,也在于他卑微被壓迫的社會地位,窮困潦倒,孤獨悲憐,受盡欺辱,悲苦中透露出社會的炎涼,對失敗者的涼薄。象螞蟻似的看客,麻木的精神狀態,構成了吃人的社會……通過孔乙己悲劇緣由的合作探討,不僅讓學生感受了時代風云變幻,人物道路曲折艱辛的傳統重壓下“苦人”的人生圖景,也極深刻的領悟了文章的主題。
三、注意各小組學習的進程,參與合作學習
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而且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幫助者。在學生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能旁觀,要關注討論焦點以及認知的效果。當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其中,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對小組的任務不清楚時,教師要耐心地向學生說明;小組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應針對方法,進度,討論的中心提供及時的點撥,促成師生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為“生”師表,增強相互合作的自覺性。
教師參與不僅僅針對討論的方法,進度,討論的中心提供及時的點撥,在參與中,還要引導學生在組內或組間針對行為表現,積極性,參與度及努力的結果等展開相互評價。通過評價,正確地認識別人,也正確地認識自己,在評價中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
“評價”其動機就是永遠為學生充電。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都以“組榮我榮,組恥我恥”來要求自己,,最大限度的展示自己的水平,變被動合作為樂意合作。“潤無細無聲”啟動學生內心的動力,關注每一個學生,讓課堂沒有被遺忘的角落。
總之,將小組合作真正落實,真正實現合作的有效性 “以生為本”,和諧發展,我們的課堂才會日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