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娟
摘 要:本文著重分析形成解題失誤的一些因素以及減少解題失誤的一些措施,以期能減少解題失誤,讓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關鍵詞:解題能力;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70-01
解題能力的強弱是衡量一個人學習知識水平掌握好壞的重要標志,學生在解題中表現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種失誤造成的。如:思維方向不正確,硬套公式、題中信息提取失真、知識再現失誤、思維定勢、未能充分挖掘隱含條件等。在解題的過程中,要實現對題目信息的分析提取、反饋處理,學生經常會在解題過程中受阻,事實上,只要在題目結果得出前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會導致解題結果的錯誤。解題失誤是困擾解題全過程的,它直接影響到解題能否順利進行,本文著重分析形成解題失誤的一些因素以及減少解題失誤的一些措施,以期能減少解題失誤,讓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不求變通,生搬硬套
硬套公式表現為在應用公式解題時,不善于變換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善于改變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善于尋找替換方案。
如:三個完全相同的直量筒,分別裝入質量相等的煤油、水和水銀,那么三個量筒底部受的壓強:
(A)裝煤油的最大;(B)裝水的最大;(C)裝水銀的最大;(D)都一樣大;(E)不能確定。
選D答案的學生很少,顯然,他們在接觸到液體壓強有關問題時,由于思維定勢的影響,只想到應用 難于解答,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想到重力一樣由 立即能得出正確的解。要克服硬套公式這種僵化的思維方式,教師應加強培養學生多方位的思維能力,可以有針對性地設專題訓練,強調多解和求異,讓學生在解題中總結,批判他們原有的思維方式從而使思維轉向靈活。
二、先入為主,思維定勢
例題:起重機吊著一個物體,靜止時,繩子對物體的拉力為F1,當吊著重物勻速上升時,繩子對物體的拉力為F2,當吊著重物勻速下降時,繩子對物體的拉力為F3,則F1,F2,F3的大小關系是( )
A.F1=F2=F3 B.F1>F2>F3 C.F1 學生錯解為B,原因是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想法,而這些想法和觀念,有些是錯誤的,他認為把重物吊上去,肯定比放下來更吃力。 三、實驗直觀印象,信息提取失真 例題1:把一木塊放在底板光滑的小車上,并隨著小車一起沿水平面作勻速直線運動,當小車遇到障礙物而突然停止時,車上的木塊將( ) A.立即停止 B.立即向前倒下 C.立即向后倒下 D.繼續勻速直線運動 學生錯解為B,究其原因,在學習“慣性”內容時,教師演示上述實驗中,當時的形象是木塊向前倒下,許多學生對實驗的直觀印象很深刻,看到此類題目,很自然去回憶當時的情景,而忽視了“光滑的車面”這一理想化的條件。 例題2:一人站立在平而鏡前,然后慢慢向后后退,則( ) A.他在平而鏡中的像越來越小,像離平面鏡越來越遠; B.他的像越來越大,像離平面鏡越來越近; C.像的大小不變,但像離人越來越遠; D.像的大小不變,像與人的距離也不變; 錯選A的比例竟占了40%,進一步地分析發現,這么多的學生之所以錯選,是因為在解該題時憑借視覺的通常經驗,而沒有根據問題的需要進行必要的思維活動,忽略了“像的大小與題中看到像的大小”是兩回事,這說明學生受思維定勢影響,分析、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較差,由此可見,思維定勢在人們接受新思想、新知識時,在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時的影響是消極的,也是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思維過程中的一個不利因素。 四、片面理解,認識不到位 有的學生在學習科學時,往往對現象進行表面的、片面的認識,而不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本質的理解。例如,在浮力的學習中遇到過這樣一道題:在水池(水未盛滿)中浮著裝有實心鐵塊的一艘船,如果將船上的鐵塊全部投入水中,則水面將會( )。學生在完成這一問題時往往只想到鐵塊投入水中,水面將會上升。這顯然是受到了在測定固體物質密度時在量筒中放入石塊后水將上升的影響,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了思維定勢,妨礙了他們的正確分析。而在這一問題分析中涉及到鐵塊在船上時的實質是漂浮在水面上,排開水的重力等于物體的重力,而浸沒在水中時排開水的重力小于物體的重力。因而在水中時比在船上時排開水的體積小,水將會下降。 五、教學方法的不當 在當前的教學中由于中考的壓力,教師過分地強調一些常見現象的記憶,對學生進行機械的反復訓練,而使學生的思想僵化,也會形成不良的思維定勢。例如,學生在學習機械能有關能量的轉化時,教師一味強調“當物體下落時,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若改變條件,如跳傘運動員在空中勻速下降,問及機械能時,學生仍搬用習慣的作法,下降時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機械能保持不變。而忽略了勻速下降這一前提,得不到由于勻速下降,運動員質量不變速度不變從而動能不變,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總機械能減少這一正確的結果。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整理,進行有機的串聯,構建成知識網絡,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把握,以便于知識的存儲,提取和應用。對做過的習題要加以溫故、總結,要善于摸索各種題型的一般解法,解答習題要講究解題的質量,能夠不斷總結解題技巧,發現題目差別,摸索解題規律。教師在解題時應打破常規,打破思維定勢,養成解題時仔細分析解題條件(隱含條件)的良好習慣,提高思維過程比較、鑒別能力,強化教學過程分析,這樣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1] 張振華.數學解題知識性失誤分析[J].中學數學教與學,2001 [2] 戴再平.數學習題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