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梅
摘 要:信息技術與中學物理課程的整合,更是具有獨特的優勢,多媒體課件在物理課堂中,能直觀、形象地展示各種物理現象,為學生學習創設豐富的物理情景,化抽象為形象、化微觀為宏觀、化靜態為動態、化不可操作為可操作過程。
關鍵詞:信息技術;物理;學習情感;非智力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322-01
在學校教育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得到廣泛的認同,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使得知識不再以單一的文本形式來傳遞,而是融入了聲音、圖片、影像等多種媒體,知識內容的豐富與傳遞形式的多樣不僅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與中學物理課程的整合,更是具有獨特的優勢,多媒體課件在物理課堂中,能直觀、形象地展示各種物理現象,為學生學習創設豐富的物理情景,化抽象為形象、化微觀為宏觀、化靜態為動態、化不可操作為可操作過程。
一、在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整合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情感的問題
1、多媒體的普遍使用使學生的新奇感消失。在物理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的聲、形、圖、色并茂的物理情境,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隨著電化手段在教學實踐中的普遍應用,學生對多媒體課件的新奇感逐漸消失。那些模式單一、不能結合物理學科實際特點的教學課件,如果只是片面追求界面華麗、媒體效果,而忽視學習者的認知特點,久而久之學生必然產生厭倦情緒,導致學生由最先的好奇逐漸向無味轉化,也就不難想象課堂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了。
2、虛擬感性經驗使物理規律的可信度下降。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實驗是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優勢,但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實驗不能做或效果不明顯,這時,可以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用多媒體手段將其表現出來。但是,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的經驗世界往往是虛擬的。在這一虛擬世界里,什么現象都是可能“發生”的,因此用多媒體課件模擬物理實驗得到的物理規律,雖然結果和過程都是那么“精確”和“完美”,但學生對于模擬實驗的真實性總會產生懷疑,從而使學生對從中得到的物理規律的可信度下降,影響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掌握。
3、課件呈現過快、容量過大造成學生認知超載。物理學是追求簡單和美的學科,它力圖用最精煉的語言和公式來描繪大千世界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和內在本質,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每個字母和詞語都有著豐富的物理意義和內涵,但正因為如此,也給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造成了困難。而多媒體課件雖然可以快速又清晰的展現板書的內容,但如果切換過快或容量過大,學生認知反應的時間縮短,必然造成對物理規律理解上的障礙及認知超載,長此以往,學生學習中思維加工的“疲于奔命”必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
4、教學課件的程序化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減弱。傳統物理教學方式在傳授內容時,教師可以靈活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課堂教學內容、方法和教學進度,而在實際教學中使用的大多數多媒體課件,在制作之前已預先固定好了課堂結構、教學情境和學習路徑而不能改動,課堂教學只能依照教學課件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定情景、程式化、整體型的教學課件,不利于教師的創造性發揮與教師個性教學特色的形成,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很容易使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減弱,也就很難達到提高課堂效益和教學質量目的。
5、學生自制力不強造成網絡自主學習迷向。在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是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整合中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它充分利用了網絡上豐富的學習資源,也彌補了學生自身學習差異和整體教學之間的矛盾,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但是,多媒體網絡環境下信息容量巨大、內容豐富,并且是由多個節點和鏈構成的網絡結構、關系復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迷失方向,造成網絡學習的盲目性與學習中的無力感。
二、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有效整合
首先,應根據物理教學的實際需要,結合教學重點、難點,合理而適當的選擇和使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要提高藝術性、注意趣味性,從中培養學生的興趣,但更要防止一味追求感官效果而忽視物理教學的實際特點,分散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而且,還要注意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將學生對物理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興趣,從對聲音和動畫的關注轉移到對物理過程的展現上來,這是我們在今后整合實踐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
其次,實驗是物理教學的基礎,是培養學生物理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所以能讓學生動手的實驗,盡量由學生操作,能在課堂中演示的現象,盡量真實的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物理知識的探究過程和本來面目。而計算機模擬實驗,只有在必須的情況下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來進行,如那些無法觀察的實驗(如電容器充電、放電時極板上電量的變化)、無法完成的實驗(如原子彈爆炸)等,而不能把虛擬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常態。
三、教學軟件的設計要結合實際
教學軟件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在課堂中的可能反應、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制作交互性強、操作靈活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在課堂中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創造可能,防止程序化的演示禁錮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作為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還要善于運用語調、眼神和手勢等來提示、傳遞教學信息,加強師生溝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活躍課堂氣氛。必須堅持交互性原則,只有通過多元化的信息交互,才有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作用,有利于通過反饋來調整和改進教學,有利于教師進行因材施教。
四、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能力
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更需要教師的培養和引導,如加強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篩選、鑒別、獲取、加工和處理的能力,通過任務驅動學習、教學環節的設計、信息技術手段、教學即時反饋等等方式,保證學生網絡學習的實效性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紅彩.馮秀琪.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的探討[J].中小學電教.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