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沭榮
摘 要:語文教學內容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或教本),更不是對教材的傳統意義上的“照本宣科”。它應當是在課程目標的統攝下,以教材為核心內容的教師的重構、補充和創生以及師生在教學中的生成內容。它蘊含著“師本”、“生本”、“師生”之間的創生活動過程。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371-01
一、關于目前語文教學內容現狀的認識
1、教學內容的隨意性。這里我所指的“隨意”是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今天想起來上作文就講作文,明天覺得該學閱讀了就教閱讀,忽視了一定時期內教學內容之間的連續性及其整體效應。
2、教學內容的模糊性。教學內容的模糊性是指教學內容不夠明確,一定時期內不知道給學生灌輸什么。甚至一堂課下來不清楚教學了一些什么內容。我們知道即使是一篇課文,它所涵蓋的智能點是多方面的,這當中哪些是該教的,哪些是不當教的,教師心中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3、教學內容的片面性。在目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育現狀中,考試效應顯得尤為突出,因而為考而教的情形變得日益嚴重,甚至忽視了語文教育的本質功能和教學的語文性。例如,只要是考試涉及到的文篇就學,只要是考試涉及到的題型就訓練,否則不予理睬。用大量的簡單機械的作業練習,替代了誦讀含詠、討論思辯。這樣便使我們的教學內容逐漸走向急功近利的境地,變得日益狹窄。
正是基于這種現狀,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升便成了一個“空中樓閣”。
二、語文教學內容的影響因素
l、課程標準的淡漠。語文課程目標大致包括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這兩個方面。它主要面對“是什么”的問題——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和學生個體的發展,國家期望學生具備的語文素養“是什么”。它是我們選擇、確定語文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哪怕是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刪除、處理,一定要顧及“標準”的存在。新目標的確立,并不意味著新內容的自然生成;新內容的生成,也并不意味著它們自然地指向目標的有效達成。如果不認真研究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標準之間的內在聯系,舍棄“標準”,必會導致教學的任意性。目前我們面臨的形勢,實際上還要嚴峻得多:有新目標與舊內容的矛盾,有新目標與無內容的困惑,還有花拳繡腿的攪和。對著新標準,苦思教什么;拿著新教材,不知教什么;舉著新理念,還教老一套;搬些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
2、教學手段的沖擊。教學手段是為完成教學內容所使用的一些教學方法和方式,包括一些現代教學用具的使用。教學方法應當是服務于教學內容的,是促進教學內容有效的轉化生成學生素養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學內容的問題,其次才是教學手段的問題。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果不依托教學內容,勢必會造成有“形”無“物”的花架子的課堂,學生一陣熱鬧之后卻不知所云。
3、教材認識的模糊。目前,語文教材仍然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但很多時候我們把語文教材內容等同于語文教學內容,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這里面有教師對教材進行“重構” 的問題,倘若只觀瞻“課標”,不關注學情,任由自己的理念“支配”,或者“照本宣科”,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的效果。王榮生教授在《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一書中,整理了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教學《統籌方法》這節課的教學步驟,其主要教學內容我們不一一贅述。
4、考試效應的影響。我們知道由于“考試”這一塊與《標準》的“教學評價”關系尚不明朗,“應試教育”的陰影使應試與課程目標背離的可能依然存在。然而事實上考試所帶來的教學內容的變化在目前教學現狀中卻表現得非常突出,考什么教什么的觀念普遍存在。甚至直指考試的文篇和模式,出現猜題、壓題的現象,使得語文教學成了某種技能的訓練,語文的教學內容逐步朝著狹窄、畸形的軌道發展。如此如何培養出大氣、厚重,富有相當語文涵養的現代學生呢?當然這與我們的社會現狀有關,可是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這不是我們的目的。考試本是抽查所學,他無法替代所學,更何況考試導向的科學性還有待探究,豈能將它當圣經去念呢?
三、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
到底一堂課或一定時期內的語文教學內容由什么來確定呢?我以為要遵照三個方面:課程目標、教學對象、教學材料(教材)。語文教學內容的整體目標和范疇一般是由課程目標所規定的,例如初中階段等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的基本篇目、補充文選。但我們很少根據課標的整體規劃來研究和部署階段的語文教學內容。再說教學對象,它是我們課堂教學內容生成的主要岡素,不同階段的學生無疑要施于不同深度、廣度的教學內容,即使同一階段的學生,也有區域和個體的差異性,了解學生,再滲透教學內容,更能夠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還有在課堂上臨時生成的情況都有可能改變我們的教學內容。這里所指的教學材料不僅僅是教材,還應包括課程開發的教學資源。這里我把它縮小范圍來談,就說教學閱讀文章吧。王榮生教授最近還鑒別出語文教材選文的四種不同的功能類型。簡單地說,它們是構成文學、文化素養現實所指的經典作品(定篇),它們確實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而且是極為重要的內容;的確這些選文類型有助于我們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
四、教學內容的呈現
呈梯狀發展、呈螺旋上升,這是我套用了南開大學文學院徐江先生的一句話:“以課程目標為原則構建階梯性結構系統”而得名。這是我對語文教學內容呈現的方式和狀態的認識,一個階段、一定時期乃至一堂課,語文教學內容都應當是逐層深入發展的過程,正如徐江先生所說:“課程目標就是語文課的理性原則,為了達成課程目標,我們的語文教育相關信息不能是一個簡單無序的堆積物,而‘必須構成一個體系,惟有在體系中,這些相關內容信息‘才能夠支持和促進理性的根本目的”。螺旋上升不是內容的疊加,而是循環發展的過程,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生理的發展要求。為什么不直線上升呢?因為在語文教學內容中還有一個人文教育部分,它需要一個侵染和滲透過程。任何教學內容的跳躍、疊加、直線的呈現只能導致教學的“少、慢、差、費”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