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青
摘 要:作文的本質是讓學生學會書面表達。小學階段主要是以說帶寫、以言狀文;初中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言與文并重,留意過度;高中階段則是以文為主、文不離言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384-01
作文的本質是讓學生學會書面表達。小學階段主要是以說帶寫、以言狀文;初中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言與文并重,留意過度;高中階段則是以文為主、文不離言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初中作文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承轉”作用。
初中生知識面較窄,生活體驗較少,文學功底也較淺,因此,不少學生進入初中時,面對五、六百字的作文字數要求就傻眼了,別的就更甭說了,每當作文時常是寫不出就湊。自然,寫出的文章要么語無倫次,結構紊亂;要么言之無物,內容空洞;要么胡編亂造,缺乏感情。面對這一現狀,我們這些教學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怎么辦?
根據初中生思維尚未“定勢”,機智敏捷,思想活躍等特點,我嘗試了以下一些方法,供同仁參考。
一、引導學生走出死記硬背的學習誤區,用心靈去感受生活,用實踐體驗去寫作
初一學生面對五六百字的作文要求,常常感到沒東西可寫。如一次作文《放風箏》,結果不少學生寫自己在去放風箏的路上撿到風箏又如何找到失主的事,為了湊足作文字數,他們不失離題萬里的代價,拼命地寫自己如何的拾金不昧。難怪有“老外”說到中國僅憑撿東西就準能發財,因為從中國的中學生的作文中就會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幾乎所有的中學生都“有”過拾金不昧的“經歷”。這種缺乏造詣和新意的內容雷同的作文,只緣于學生缺乏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體驗,缺乏寫作素材。可以說,這也是歷年來不少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上的一個誤區——讓學生背范文而不教學生如何作文。
材料來源于生活,缺乏生活的體驗,寫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從初一開始,我就要求學生準備好兩個本子:一個作讀書筆記、觀察日記和生活札記之用,另一個用于資料卡片、書報的搜集整理。要求學生多留意身邊所發生的事,隨見隨感隨寫。什么同學之情、同桌之誼、父母之愛;什么請客、送禮、拉關系、走后門;什么風霜雪雨、春花秋月如此等等,只要你對你所見的現象有所感,就用筆記錄下來,心里怎么想,筆下就怎么寫,有事就記,有感就發,不在乎字數有多少。只要“情”真“意”切,正所謂“喜笑怒罵皆成文”。同時,還要求學生從各種書報雜志里積累素材——什么名言警句、典型的事例、精彩的描寫、精辟的議論等等均可摘錄,并寫出自己的心得,闡述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觀點。這樣通過認真的指導、反復的訓練,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受生活,學會用實踐體驗去寫作,自然而然地,學生在作文時再也不會束手無策了。
二、努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通過初一階段的訓練,已基本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為了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從初二開始,就著重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我所采用的方式是“課前五分鐘訓練”(即每堂語文課前的5分鐘用于“實操訓練”,且當場點評)。此法分三步: (1)讓學生進行詩歌、散文朗讀表演,自由選材,輪流到教室前面來朗讀,每節課人數不限,但總體時間不超過5分鐘。這一步主要是生的自信心。(2)讓學生進行作是訓練學讀,可以不是自己寫的,但要求前后選內容不許雷同。這一步,一則是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的習慣;二則是繼續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三則是通過學生幾輪次的朗讀,逐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3)讓學生自.已寫文章繼續演講,由提前_月給定演講題目且可帶稿演講,到逐漸縮短給定題目時間,且要脫稿演講,到最后的即興演講。走完此三步,學生的寫作思路會越來越清晰,寫作思維也會有較大的躍升。
三、狠抓學生的思維訓練,開發學生的綜合能力
通過初一和初二的引導及訓練,學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進入初三,我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維及綜合能力的訓練,側重以下一些方法:
讓學生把所學過的某些課文如《放風箏》、 《七根火柴》、《變色龍》、《奧伊達的理想》等改寫成課本劇,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分組進行比賽,教師則只給予指導。這種方法,一則是加深學生對課文進一步的理解,復習鞏固知識;二則是鍛煉學生酌寫作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就某些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對《感負就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等話題進行辯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意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訓練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
開展一些有趣的語文活動。如“成語接龍”、“作文續寫比賽”、“找錯別字”、“即興演講”等等,這樣,既可以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當然,初中作文教學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這里只是做了一些粗淺的探索,希望獲得更深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