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寶彬(1964-),男,漢族,山東煙臺人,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86年畢業于華東地質學院巖礦鑒定專業,獲學士學位。中國礦業聯合會選礦委員會委員,現工作于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自1986年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事工藝礦物學研究工作,特別是對鈾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工作有深刻認識和理解,先后參與和主持總裝備部、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等科研項目20余項,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長期跟蹤國際工藝礦物學研究領域技術發展,曾赴莫斯科某研究機構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曾獲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中國核能協會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
1985—1992年,參與“753礦床鈾礦石物質組成研究”、“757礦床鈾礦石鈾存在形式及物質組成研究”、“460礦床鈾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等項目,為我國硬巖鈾提取工藝流程的研發提供了重要的巖石礦物學方面的依據。
1993—1999年,響應“軍轉民”號召,參與民品技術研發工作。首創應用離子交換法從廢催化劑中回收鉑、柱浸法從廢催化劑中回收鈀等工藝流程,曾在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建成年處理能力100t廢催化劑的生產線,開創了民品研發生產新局面。
2006—2009年,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防基礎科研項目——鈾礦石浸出渣工藝礦物學研究。通過鈾礦石浸出尾渣工藝礦物學研究,找出了礦物的相變規律,探明了制約堆浸工藝鈾浸出的各種因素,為改進現有浸出工藝流程、研發新的強化浸出方法,進一步提高鈾采冶礦山鈾浸出效率,降低鈾礦浸出尾渣鈾品位提供了理論依據。
2010—2012年,主持完成鄂爾多斯盆地多處大型可地浸砂巖型鈾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通過砂巖鈾礦石巖性及礦物組成、鈾存在形式、地浸過程中礦物工藝性質改變的可能性和機制3個方面的研究,充分發揮了工藝礦物學對地浸采鈾工藝的預測、監督和控制作用。
在民品橫向合作項目方面,完成了陜西略陽白石溝釩鉬礦石、魯德鈾釩礦石物質組成及有價元素存在形式等研究項目。
目前負責核能、預研項目工藝礦物學研究子專題4項。
在相關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