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慶華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在中央要求各級傳統媒體限期完成與新興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城市廣電媒體都在整合資源,加快新老媒體的融合。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踐行了三年多的“走轉改”活動還要不要繼續深入下去?媒體融合與“走轉改”活動是否存在矛盾?筆者結合自己在地方縣級臺、市級臺從事多年新聞采編工作的實踐,談幾點不成熟的思考。
自2011年8月10日中宣部等五部門作出“走轉改”的部署以來,全國各地、各級傳統新聞媒體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作為日常工作節目建設、隊伍培養的指導思想,深入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三年來,通過不斷設置議程,開展一系列的“新春走基層”“盛夏走基層”“金秋走基層”“寒冬走基層”等新聞行動,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筆者作為一線記者,三年來累計“走基層”600余次,每年不少于200天,個人獨采和與他人合采的稿件約有400篇。通過實踐,筆者認為“接地氣、寫真情、探新風”是提高輿論引導力和新聞傳播力的制勝法寶。只有融入真實的生活,牢記記者責任,俯身向下感受鮮活和生機,才能收獲一個接一個的感動。
以鹽城臺為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大體經歷三個階段。一是傳統媒體建設新興媒體。該臺于2004年初在蘇北率先辦起新聞網絡,2009年全面啟動數字電視系統建設工程,2010年開始發展移動電視終端,2011年至2012年開通手機微信用戶賬號,同時積極發展戶外LED彩色電視大屏。二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互動發展。2012年,該臺創建網絡廣播電視平臺,各頻率頻道所有自辦節目24小時在網絡同步直播,并將節目摘編成簡短信息,在移動電視、戶外大屏和手機App傳播。三是踐行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實現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目前,該臺網站已覆蓋全市所有鎮村,網絡受眾有近400萬人,移動終端8000多個,其中車載終端7000多個,樓宇終端近千個,戶外LED大彩屏已近200個。這些新興媒體始終堅持與傳統媒體一樣,發出主流聲音,從未出現傳播內容虛假等不良現象。該臺新聞信息的傳播渠道在逐年拓展、擴張,但始終堅持“內容為王”的指導思想和新聞為民的根本宗旨。該臺堅持技術與內容互為支撐,推進新舊媒體融合,目標就是為了共同構建核心競爭力。
移動互聯網前一時期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出現了許多不正常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網絡法規缺失、缺乏監管、網民缺乏媒介意識和法紀意識。傳統的主流媒體新聞從業人員經過黨多年的教育培養,執行新聞紀律和恪守新聞職業道德的自覺性相對較高,新聞監管也相對有力和到位,傳播的新聞作品的真實性、專業性和權威性也相對是比較高的,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傳統媒體這幾年一直在認真踐行“走轉改”。實踐證明,我們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感情有多深,“走”的腳印就有多深,“轉”的措施就有多實,創新創優的創意就有多少特色;“改”的文風下多大功夫,作品的面貌就有多大特色。堅持“內容為王”,必須堅持群眾觀念,堅持走群眾路線。在理性上要以人民群眾贊成不贊成、愿聽不愿聽、愿看不愿看為根本取向;在情感上,要心里裝著群眾,多走基層觸摸群眾脈搏,貼近百姓,盡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在內容上,要關注民生民意,多到基層帶著感情傾聽,用心發現百姓群眾的真情實意,擔當責任傳播;在方法上,要緊緊依靠群眾,問計于民,求真問民,求深訪民,求變聽民,力求新聞作品直接惠民。要懷揣樸素情懷,體現媒體溫度,多報道、多反映能洞察問題、幫助老百姓解決實際困難的選題。而這些,是決定內容是否為“王”的關鍵。因此,始終不懈地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堅持“三貼近”,做自覺履行責任的建設者。媒體融合與“走轉改”活動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互相促進,互為提高。廣電新興媒體只有繼承和發揚傳統媒體的優良作風,堅持“走轉改”,近距離接觸群眾,才能區別于網絡上形形色色的新媒體,傳播出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既有人文情懷的又廣受人民大眾歡迎的好作品來。
媒體融合發展是傳統媒體走出困境、突出重圍的內在要求;堅持“走轉改”也是媒體服務中心、服務群眾、提高輿論引導力的內在要求。城市廣電媒體要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各地城市臺三年多來踐行“走轉改”的成效不可能用一個標尺、一個目標和一組數據來衡量,但總體上加快融合發展進程,繼續深化“走轉改”活動是大勢所趨。鹽城廣播電視臺圍繞“二次創業,打造實力廣電”這個軸心,多向拓進、多元發展,形成“同心多元”的發展理念。一方面加緊媒體融合,開疆拓土,延伸產業發展鏈條;另一方面整合力量,重抓節目質量,持久地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但是嚴格地說,離中央所要求的建立“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和“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要求還相距很遠,在新媒體戰略方位的重新校準、媒體內部組織結構、加大資金投入、人員培訓技能升級、資源配置優化、產品結構調整等諸多方面,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筆者以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著力點應該為以下幾個方面。
此前,部分地方城市臺決策層由于求穩怕亂、保官衛冕而不愿轉型,因害怕“人往哪里去、錢從何處來”的難題無法解決而不敢轉型,由于思想慵懶、不去調查鉆研而不懂轉型。現在被形勢倒逼,面對政治任務和上級壓力,必須解放思想,認真學習中宣部《關于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清除各種思想障礙和精神疑慮,自覺糾正滯后認識和觀念偏差,抓緊行動,以“互聯網思維”重新檢視傳統內容是不是能夠轉化為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和信息產品。要做到立知立行,即知即改。同時要瞄準4G、5G等新科技、新技術,向未涉及的新興媒體領域進軍。
圍繞建設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臺,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傳播”的要求,轉變用人機制,挑選和引進、培養一批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高端人才。營造預期,為“大動靜”“大動作”提供人力資源保障;轉變管理運行機制,建立現代化的立體傳播體系,豐富傳播形態和傳播樣式。為達到這一目的,要根據各城市臺的實際情況,盡快建立集團化、公司化管理機制,建立及時發稿的報道機制、科學合理考核的獎懲機制。尤其是激勵質量提升、有利促進“走轉改”的考評機制。使媒體融合后,各類報道仍然接地氣、聚人氣、鼓士氣,報道內容仍然堅持“短實新”,使全媒體傳播仍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當前,各地城市廣電媒體正在按照中央部署進行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都在進行“照、正、洗、治”,認真排查問題,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這是一個自我改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極好時機,對“走轉改”活動也要認真“回頭望”,對一些城市臺存在的“走轉改”活動開始轟轟烈烈、后來漸漸冷清的現象,也要深入剖析原因,認真總結教訓。要帶著責任和使命,切實做到真走而不能假走;帶著追求和感情,真正做到深走而不能淺走;帶著良心和信心,務必做到常走而不是“一陣風”走。通過完善制度、強化考核,堅持制度化、經常化,常抓不懈,久久為功,才能戮力同心,逐步提升地方臺廣播電視節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進而使城市臺新老媒體所傳播的節目在品質上更專業更權威;在服務上更貼近受眾需求,更符合當前實際;在展示上更多樣化呈現、更多介質推送,滿足人民大眾多種體驗的各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