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國網江西省電力公司 仇聰君
我國《電力法》、《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對電力設施保護區的具體范圍、限制或禁止從事的行為等進行了規定,同時依據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觸電解釋》)的規定,以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的行為導致的觸電人身損害,屬于電力設施產權人免責范圍。但《侵權責任法》實施及《觸電解釋》廢止后,對高壓觸電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主體免責事由分為受害人的故意和不可抗力兩種。因此,在高壓觸電侵權案件發生后,責任主體不能再依據《觸電解釋》規定的免責事由主張免責。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為避免損失,通常以《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六條規定主張免責,即“未經許可進入高度危險活動區域或者高度危險物存放區域受到損害,管理人已經采取安全措施并盡到警示義務的,可以減輕或者不承擔責任?!痹谒痉▽嵺`中,該主張往往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因為法律、行政法規盡管規定了電力設施保護區內的禁止性行為,也規定了高度危險活動區域內導致的侵權責任主體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免責,但電力設施保護區與《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六條中的“高度危險區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適用該條款進行免責。
“高度危險活動區域”是一個高度概括的概念,需要根據具體案件及其對應的相關技術規范進行確定。例如: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案件中,軌道及其周圍安全線(護欄)以內一般被劃為高度危險活動區域,如在高速公路上。
高度危險活動區域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該區域范圍內存在高度危險作業行為;第二,該范圍內可能發生因高度危險活動導致的侵權,而該范圍之外則一般不可能因高度危險活動導致侵權行為的發生;第三,該范圍相對隔絕或有其他的安全措施,并設立了安全警示標識。
VS
電力設施保護區是指為保證電力設施安全運行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依法設定的安全區域,是電力專門法中提出的一個概念。電力設施保護區分為三大類:一是發電設施、變電設施保護區;二是電力線路設施保護區;三是有關輔助設施保護區。
電力設施保護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法定性,電力設施保護區的范圍在法律上有明確規定;第二,法律對電力設施保護區內的禁止行為、限制性行為有明確規定;第三,電力設施保護區具有相對固定性。一般而言,電力設施設置和運行具有長期性,設立后區域范圍不會變動,保護區的范圍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有所變動。

李 強/攝
“高度危險活動區域”和“電力設施保護區”兩者雖然存在一定聯系,如均要求設立相關標志或安全警示標識、區域范圍內都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等,但電力設施保護區與高度危險活動區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兩者側重保護的對象不同。電力設施保護區是電力法律法規中確定的概念,在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同時,更側重保護電力設施的安全運行。高度危險活動區域則主要是從保護人身財產安全角度出發,保護的對象為人身財產安全。
兩者規定的范圍內活動要求不同。電力設施保護區內禁止或限制有關行為,如在輸電線路保護區內不得燒窯、燒荒、不得興建建筑物;不得種植可能危及電力設施安全的植物等。在高度危險活動區域,未經許可則禁止進入。
兩者對人的危險程度不同。高度危險活動區域具有高度危險性,包括危險發生的高度可能性與危險后果的嚴重性。而電力設施保護區內則未必,只要不從事禁止性行為,一般不會發生危險,即便是從事禁止性行為,通常受到損害的是電力設施,而行為人未必受到傷害。例如在電力設施保護區內種植過高樹木、向導線拋擲物體等,往往導致的是電力設施故障而非行為人受傷害。而電力設施保護區內只要確保在帶電的電力設施安全距離范圍外,不直接或間接接觸電力設施,則可以保障人身財產安全。電力設施的安全距離是一個技術概念,就危險程度而言,電力設施的安全距離范圍相當于高度危險活動區域范圍。
對兩者的防護措施要求不同。法律法規要求高度危險活動區域必須采取安全措施,如設立柵欄、圍墻等,從而使其與公眾區域分開,并盡警示義務;電力設施保護區則無專門的安全措施要求,只是要求設立電力設施保護區標志,標明保護區的范圍和保護規定。可見,電力設施保護區的安全防護措施要求遠遠低于高度危險活動區域的要求。
行為人進入兩者范圍內受到侵害時,體現受害人主觀過錯程度不同。因高度危險活動區域內已設立了禁入標志,在防護措施到位的情況下,一般人能充分認識其危險性。如果擅自進入,其過錯程度幾近故意,因而其責任主體的責任減輕程度可達免責。而在電力設施保護區范圍內,受害人從事的行為雖然違法,但其過錯不及故意,不能免責。
基于《侵權責任法》第七十三條的特別規定,在高壓觸電案件中,經營者除非證明損害的發生是由于受害人故意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否則供電企業就必須承擔責任,即便受害人是在從事違法行為時導致的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