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華
(山東體育學院體育運動學校 山東濟南 250102)
體育與教育相結合既是我國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獲得雙贏的一項重大舉措。然而,體校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階段,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們處于認知發展、情感發展、個性發展的關鍵期,這個時期是進行心理教育的黃金時期。另外,體校學生這一群體不同于普通的學生群體,由于訓練任務重、比賽壓力大等,他們經常處于應激狀態;大多數運動員從小離開家庭,過著集體生活,文化基礎相對較差,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此時的心理健康需要更多的關注。我國體校學生心理教育的開展不盡人意,個別體校為學生開設了心理課程,但是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針對性。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體校學生心理教育是目前“體教結合”中的薄弱環節。總的來說心理教育對體校學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與體校心理教育建設相對滯后的現狀間的矛盾是本文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
隨機調查山東省體校、濟南體校、濰坊體校中長跑、舉重、球類等項目的在訓學生168人,平均年齡14.2歲。
通過對體校學生關于心理問題的問卷調查,分析整理關于青少年心理教育、“體教結合”、后備體育人才培養的相關文獻資料,對心理教育工作者、教練員和運動員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相關情況,經過整理、分析、總結為本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堅實的基礎。
通過了解2013年6至2014年6月期間以上3個體校的學生心理教育教學開展現狀,綜合結果顯示(見表1),體校學生文化教育的體制進行了積極的改革和實踐探索,發展也出現了新的趨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相關人員也表達了對體校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但是當前的文化教育對體校學生心理教育重視不夠,發展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包括心理教育形式單一、內容零散、對體校學生心理問題關注不足等問題。
通過實地走訪、調查與訪談了解到:體校普遍開設運動心理課程,有專職心理教師授課;部分項目教練員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比較重視,經常聘請專業人員為學生講座;大部分運動項目在日常訓練比賽中非專業人員承擔了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例如教練員和管理人員兼職。需要指出的是,心理教育是一項嚴肅的事業,并不是任何有過心理咨詢經驗的人或者通過短期心理教育培訓的管理人員都可以勝任。心理教育工作始終貫穿于整個體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心理教育工作者是整個運動隊心理服務體系的基石,如何培養優秀的心理教育人才以促進運動員積極健康成長、提高競技水平是有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通過訪談以及問卷調查了解體校學生的心理問題需求,發現體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自我心理問題、生活中問題及引導比賽成績提高的相關問題,發現引導比賽成績提高的心理問題比例相對較高。在實際中不同項目的心理教育建設側重有所不同,因此針對體校學生制定逐漸的階段性目標,來提升體校學生的心理素質。(見表2)

表1 體校各運動項目心理教育開展現狀調查結果

表2 體校學生心理需求調查結果 (單位:人)
(1)體校的體育訓練與文化課教育結合的落實情況較好,學校主管領導對學生心理亦十分關注,但存在心理教育形式單一、內容零散、對青少年運動員關注較少、不同群項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山東省體校在日常訓練比賽中非專業人員承擔了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同時心理教育教材缺失及不完善也限制了心理教育的發展,另外心理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需加強。
(2)通過在體校進行心理教育模式的初步教學實踐并對結果進行反饋調查,驗證“體教結合”背景下體校學生心理教育模式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夠較好地在“體教結合”的背景下指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實施過程。
(3)“體教結合”背景下體校學生心理教育模式的內容包括:與專項結合原則、與其它學科滲透原則、引導原則、多位一體原則;構建的內容有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自助能力的培養、比賽過程中的心理調控;實施途徑有隨隊授課、與“體教結合”的文化課結合、邀請專家開展心理講座、個人和團體輔導、自主教育、學校與家庭合作拓展心理教育。
(1)明確心理教育建設的職責。將心理教育人員職責進行落實,首先,運動心理專家要定位在長期培訓教練員和工作人員的心理素養和心理教育的教育能力;同時重視來自運動一線教練員的反饋和材料保持長期交流借鑒;在大賽前協同教練員幫助運動員的心理保持在最佳狀態。其次,教練員、生活老師、領隊定位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從運動員的全面發展和實際需求出發培養運動員心理素質、心理訓練能力。
(2)政策層加以引導,建立心理教育培訓機制,培養能懂、會用心理學的教練員、運動員。
心理教育作為對運動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要遵循“循序漸進”這一教育的基本規律。建議各省運動訓練中心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心理教育培訓機制,大致內容應包括:每季度組織優秀運動心理專家對各個運動隊、教練員、領隊、管理人員以及成熟運動員進行集中授課、交流、考核。把心理教育工作作為考核教練員工作的重要指標,同時鼓勵教練員對經過培訓的成熟運動員委以心理教育工作的重任。
[1]胡小明.從“體教結合”到“分享運動”——探索競技運動后備人才培養的新路徑[J].體育科學,2011(6):7-9.
[2]萬健根,潘洪濤.競技體育后備人才“體教結合”模式探析[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2(6):60-61.
[3]劉建瑛,曹文濤,劉秀琴,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及教育模式的演進[J].校園心理,2010(5):294-297.
[4]孫波,徐樂良.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現狀與應激性生活事件的調查與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7(1):61-63.
[5]婁全亮,長春市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D].長春:吉林體育學院,2010.
[5]虞重干.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體教結合[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