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東坡

船舶修理過程中的火災預防一直是船舶修理行業中的“老大難”問題:1.因為船舶修理在一個綜合性的立體交叉作業場所進行,船體結構復雜,艙室小,通道狹窄,作業環境差;2.施工作業時大量用電、動火、涂裝以及內舾裝,需要使用大量的氧氣和天然氣、油漆和稀料等易燃易爆物質;3.生產節奏快、勞動強度大,作業人員為了搶工期而疲勞作業;4.不少人員有邊吸煙邊作業的劣習,稍有不慎,就容易發生人員傷亡和火災事故。一旦發生火災事故,很可能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如果發生燃爆,更有可能發生群死群傷的惡性事故。由于上述的特殊性,船舶修理企業必須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消防工作方針,重點抓好一個“防”字。
怎樣來預防船舶修理過程中火災事故的發生呢?結合船舶修理行業實際,建立一套科學的、規范的預防和控制機制是十分必要的。實踐證明,只要船舶修理企業內各級管理人員和施工作業人員嚴格按照“1334”火災預防措施去認真執行,就能夠使船舶修理的消防工作從無序變為有序,從不可控變為可控。
要在船舶修理企業的各級干部中真正樹立起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理念,擺正生產與安全的關系,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船企多數分布在沿海發達城市,且修理的船舶來自國外的居多。船舶修理過程中發生火災事故導致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不僅會大大損害企業形象進而導致失去“潛在”的客戶,更有可能在國際上造成極其惡劣的政治影響。因此,船企各級領導干部首先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火災預防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級管理者要通過調動人力、物力、財力來支持防火工作,保證消防工作的順利進行。
1.加強宣傳教育力度。在確保明火作業操作和監護等特種人員按照國家規定參加持證培訓外,船企還要采用多種形式,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消防法制宣傳和消防業務知識培訓,尤其是典型火災事故案例教育,使全體員工和外來務工人員知曉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關消防法規和企業的消防規章制度,深刻認識防火安全的重要意義,不斷增強消防法制觀念、防火安全意識和遵章守紀的自覺性。比如,制作動能管系視覺看板,將氧氣、天然氣、二氧化碳和冷風等四種氣體使用的球閥、不同色標的橡膠軟管、喉箍、插座、墊片、中間接頭等零件分類展示,教育明火操作人員安全使用工具;在企業內成立焊工培訓中心,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對輪訓的明火作業操作人員“手把手”地講授安全操作技巧;此外,還可以通過將船企典型火災案例或者國家新的消防方面的制度、標準等內容摘編成小冊子發給施工人員等方式加強消防安全教育的實效。
2.加強管理力度。首先要抓好消防制度建設,使廣大員工有章可循,管理人員有據可依。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制訂企業各級防火責任制,實行逐級簽約、逐級考核,做到獎罰分明,責任區域明確,從而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群防群治的消防工作格局。其次是抓好組織建設,自上而下形成消防工作網絡,保證這項工作的開展。在此基礎上,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消防業務培訓,使企業專(兼)職和義務消防員不斷提高消防業務水平和施救能力,做到一旦遇有火情就能夠發揮作用,在第一時間內撲滅火災。最后是抓好防火檢查,通過扎實有效的檢查,貫徹落實消防法規和規章制度,消除不安全因素,警示現場管理人員和施工作業人員,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加強對違章行為的處罰力度。消防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用沉重的代價換來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尤其是對于船舶修理行業生產作業中由于過失而可能或已經造成危害的違章行為,如果不去研究其形成原因,不去追究肇事者在道義和法律上的責任,同樣也是一種失職行為。在特定的情況下,為了扭轉一種帶有傾向性的違章行為,對事故責任者給予加大處罰力度,以教育其本人和其他人不致再犯,這一點對于預防火災事故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
1.明火、涂裝等危險作業要做到申請、審批手續到位。按照明火、涂裝作業的危險程度等級,履行相應級別的申請、審批手續,使各級管理人員做到心中有數,在施工的時間和空間安排上更趨于合理、安全,避免立體交叉作業中危險因素的重疊和沖突,從而能夠有效地防火防爆。比如在同一空間內同時進行明火和噴涂作業,或同時動火和清理油污,就要利用審批環節將相沖突的作業錯時安排。一線生產安全管理人員要正確履行安全監管的職責,在審核危險作業過程中,要將作業過程中的危險源、控制措施及萬一發生火災事故時逃生知識告知施工人員,交底要清晰且具備可操作性。
2.看護人員到位。看護人員是保障明火作業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動火前,看護人員要認真檢查作業點四周,包括隔層或隔壁艙室,若發現隔壁艙室是油艙或有噴涂作業的,要立即制止明火作業。動火過程中,看護人員要攜帶滅火器、動火審批單在現場進行監護,對于有可能受到火星或熔渣影響的電纜、設備、儀表、管道等用濕潤的玻璃纖維布覆蓋保護,有的還要用白鐵皮和玻璃纖維布雙重覆蓋保護,確保無火星濺入。動火結束后,看護人員要進行余火檢查和現場清理工作。看護人員通過仔細觀察和認真監護,能夠及時發現不安全因素,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發現和撲滅初起火苗,阻止其蔓延成災。從現場情況的來看,看火不到位或到位不看火的情況隨處可見,有的甚至于由新進廠無船廠工作經驗的人員一帶而過,這種情況就需要管理人員在現場檢查時予以阻止。
3.應急滅火器材到位。船舶修理前,單船安全負責人要制定消防布置圖,標明船上滅火器和應急消防水配備的位置及數量。修理中,要在明火作業點附近放置滅火器材,尤其是要在機艙、泵艙、房艙等重點部位放置應急滅火器,鋪設應急水帶,以便看護人員或其他施工人員一旦發現火情能夠就地取用,快速將初起火災扼殺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為確保防火安全,要明確各個動火區域滅火器配置標準,比如在電器或設備較多的地點配備二氧化碳滅火器,在存在油污或油類的地點配備泡沫滅火器。涉及到機艙等重點部位動火的,要在機艙底部至少配備8具二氧化碳滅火器和9具泡沫滅火器,工作量較大的,機艙內每層平臺還要放置6具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和泡沫滅火器各一半)。
1.檢查明火、涂裝和高危作業人員是否持證上崗。實踐證明:火災事故的肇事者往往是未經培訓的無證操作人員。他們缺乏專業知識,因無知或自以為是而冒險操作、一味蠻干,違反了客觀規律,出事故是早晚的事。而受過專業培訓取得證書的操作人員,就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素養,他知道什么事能做或不能做,什么事該做或不該做,作業的危險性在哪里,他能夠按照制度,如明火作業“十不燒”的規定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避免了違章作業。所以,檢查上崗作業人員有無操作證是預防火災事故的重要一環。
2.檢查焊割工具是否完好。因船舶修理需要,施工現場布設了縱橫交錯的氧氣和天然氣橡膠軟管、電焊機電纜和電源線。由于諸工種立體交叉作業,眾多人員上下往返,管線頻繁移位破損后沒有及時修復而發生事故。因此,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經常檢查焊割工具是否完好、在施工結束后及時將氣體管線拉離有限空間,這是預防事故必不可少的一個程序。
3.檢查生產作業區域可燃工業垃圾是否清除。如施工時遺留的包裝紙、紙箱(盒)、塑料風管,機艙內遺留的油回絲(抹布),主機底部積下的油污水等等,這些可燃物遇有濺落的火星極易引起火災。所以,檢查可燃工業垃圾是否清除是預防事故的一項必須措施。
4.檢查涂裝作業是否工完料清。船舶涂裝作業使用的涂料及添加劑、溶劑、黏合劑,大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容易引發燃爆事故。因此,施工完畢必須將剩余的涂料等帶離現場,這是預防事故的一個必要要素。
安全、消防管理人員和施工作業人員通過檢查,及時清除生產現場的多余可燃物和火種,既是防火安全的需要,也是文明生產的需要。當下,船舶修理企業正在開展“5S”管理工作,這不僅可以營造一個文明施工環境,而且對防止安全和火災事故的發生起到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