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744年蘇富比拍賣誕生起,全球藝術品投資行業已經走過數百年歷史,目前藝術品已經無可爭議地成為全球四大通用投資門類之一(股票、地產、藝術品、黃金)。
隨著藝術品投資的深化,金融機構參與到藝術品投資產業鏈也有百余年的歷史,特別是英國鐵路養老基金(British Pension Railway Fund)1974年開始對藝術品的投資,加速了全球藝術金融的發展。此后,各種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藝術品保險、藝術品抵押和按揭等金融產品陸續誕生。此外,海外也擁有眾多成熟的藝術金融機構,比如,以當代藝術品為標的的古根海姆;以家族藝術資產管理為主業的瑞銀;以藝術品交易模式開發見長的法國興業銀行等。
相較于海外相對成熟的藝術金融體系,國內的藝術金融發展史不足十年。自2007年起,國內藝術金融發軔,伴隨藝術品投資行業的潮起潮落,也經歷了一波過山車般的歷程。
藝術金融經歷過山車
2007年6月,民生銀行推出的“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標志著國內首個藝術金融產品的誕生。目前,國內藝術金融模式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藝術品基金、藝術品抵押貸款、藝術品產權交易、藝術品租賃、藝術銀行等,其中最占比最大的當屬藝術品基金。
在中國,由于公開的基金組成在形式上較國際困難,在現有金融體系的監管規則下,公開的藝術品金融化投資,多以信托的形式出現。
從2009年到2013年,藝術品信托在中國走完了第一個五年,并經歷了一輪巨大的波動。從2009年第一款藝術品信托推出,到2011年18家機構的45款信托、市值超過55億元的金融產品,再到2013年的迅速縮水,僅余下5家機構擬推出16億元的信托規模,藝術品信托在國內的發展可謂經歷了一波過山車。而截至2014年上半年,公開發行的藝術品信托僅有6款(附圖)。
在藝術品金融發展遭遇困境的背后,是該領域內普遍性的違規行為,藝術金融異化成了投機者圈錢的工具。各種亂象隨之而來,大量惡性案件被曝光于媒體。
在障礙與困境中跋涉
目前,國內藝術基金處于發展初期,與歐美上百年的藝術市場相比非常稚嫩。CIAB藝術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羅璇認為,其障礙與困境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缺乏對藝術品市場規律的把控。目前大多數的藝術品信托從建倉到出倉,期間可經歷一次春拍或秋拍。數據顯示,藝術品信托的平均存續時間僅有2.3年。這樣投機性質過濃的資本進入藝術品市場,大家蜂擁而上,缺乏對藝術價值的深入把握,只是追著市場行情盲目地跟進。之后,迫于收益率的壓力又會早早退出。如此短暫而又頻繁的操作,會給市場造成泡沫,那些投機者只關注眼前,一心獲利,違背了藝術品市場原有的運行規律,結果適得其反。
藝術金融的配套服務還是空白。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藝術品金融的配套服務涵蓋了諸多方面。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配套服務的質量是衡量藝術品金融發展高度的一個重要標準。就國內目前的情況而言,藝術品的鑒定、評估、保險、倉儲、物流、修復等相關配套服務遠遠沒有跟上,這將在未來成為制約國內藝術金融發展的瓶頸。
藝術品藏家的參與不夠。藝術品的證券化,意味著普通人也可以參與交易,特別是那些不了解藝術品或對藝術品缺乏審美體驗的人。而能夠產生實際購買的收藏家和愛好者,對于新興藝術品投資方式往往是淺嘗輒止,參與度不高,這將有可能無法避免市場的盲目炒作和泡沫化。通過金融機構的參與,拓寬藝術品投資渠道的同時,如何吸引消費型參與者,如何引導投資型參與者通過藝術金融的形式來進行藝術品的收藏,將是長期存在的課題。
專業人才配置不足。藝術品市場對風險性和專業性都有較高的要求, 而且由于缺乏數據和標準,國內從事藝術品市場的專業團隊不僅數量少,也較難建立起權威性。因此,由市場推動需求,堅實的人才基礎是藝術金融未來發展的要素。
藝術品交易模式有待豐富
藝術金融市場的最本質問題在于對藝術金融實質的認知。目前人們認知的藝術金融,基本是“形態上”的金融化,比如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托、藝術品抵押貸款,高級一些的認知是文化產權交易所。但這些或者是藝術品買賣的集合化,或者是交易的電子化。運作的實質,要么是長封閉期,依靠低買高賣獲利;要么是“掛羊頭賣狗肉”,靠藝術品投資為噱頭融資,投資于其他領域。
國家級文化產業戰略專家、CIAB藝術金融研究院發起人、國家文化金融種子人才培養計劃發起人趙迪指出,藝術金融化的本質發展需要多層次的市場基礎。
脫離藝術品真實交割的金融產品。藝術品最獨特的是欣賞價值,但金融化本質是商品、資本或貨幣的流轉,所以,藝術金融市場的真正形成,必須達到“金融”的需求。目前的市場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基礎,人們對藝術品“高價值”認知是明確的,但市場上的一些不良炒作,導致了人們同樣對藝術品“價格沒譜”的憂慮,這就成為了金融運作的風險項。其次,目前的藝術品金融產品,無一例外都是以“買賣”為獲利基礎,未來市場上一定會出現“資產管理”形態(有型資產+無形資產)的運作方案,那將更接近于本質的金融化運作。
堅實的藝術品租賃市場。租賃市場不同于買賣市場,它給予了人更多的靈活性和選擇性,同時為欣賞價值(藝術品特殊屬性)提供了定價市場。這比藝術品買賣更接近于“流轉價值”,因此,是藝術金融市場爆發的基礎。
多元的商業模式。目前,中國藝術金融市場經過數年的積累,藝術品基礎市場已經具備一定熱度,投資者也具備一定的投資屬性和充足的風險認知意識。藝術資產儲備豐富,各機構多元經營意愿強烈,但缺失的是商業模式的多元化。這種格局的缺失有多種原因,主要是社會配套資源分配不均衡、行業高端人才聚集度不高、摸索成本高風險大。
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
市場格局的形成與改變是多方面的因素合力促成的,有些產業格局處于非合理非均衡狀態,單靠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雖說也能實現自然均衡,但會耗費過高的時間成本,因而需要政府管理者助推,給予“一臂之力”。趙迪認為,藝術品金融市場的規范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理順。
第一,設立多元構成、可以對接學術金融資源、服務于商業社會的非營利研究機構。這類研究機構專注于藝術金融模式的公共研究,又與學術資源及金融機構有緊密的結合,并且自身不持商業利益的立場,擁有獨立的資金來源(如政府撥款或公共項目捐助),其目標是在動態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可供金融機構進行真正金融交易的藝術金融模型。
第二,設立人才培養機制,促成高端人才的聚集。目前,國內藝術從業者數量眾多,金融人才也不缺乏,但藝術金融跨界人才非常稀缺。市場需求已經擺在這里,但對藝術機構和金融機構而言,先有人才儲備還是先有業務突破,成了類似雞和蛋的問題。各個行業內的商業機構,依據自身的力量,推動跨界人才培養,無論是能力上還是盈虧考核上,都不具備可行性。此時,需要行業管理部門以更寬廣的視野,培養跨界人才。
第三,具備登記公信力的公共認證體系。藝術金融市場的發展,需要藝術品本身“身份認證基礎”,這是商業機構在市場初始階段很難實現的。目前,國家正在和國際組織聯合建設藝術金融公共服務資源,以期對整個行業進行免費的服務提供。比如藝術品身份認證,這如同房產登記一樣,有一家機構向社會進行認證查詢服務,藝術品的歸屬、抵押權、流轉狀態等信息的權威查詢,這樣很多金融模式就可以以此為基礎展開產品設計。再比如藝術品流轉留痕,約定了責任歸屬,可以結合經紀人登記體系,控制藝術品流轉風險,同時建立追溯體制。
此外,從理念角度而言,趙迪指出,“要堅定相信中國創造”。“很多人在交流藝術金融模式想法的時候,都會問一句,這在國外有案例嗎?案例固然重要,但沒有案例的東西就不能被中國自主發起、創造出來嗎?中國已經是藝術品交易量最大的國家,和美國輪流坐著藝術品市場第一大國的位置,我們一定有基礎,也有能力創造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