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銳
(成都理工大學 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610059)
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田徑分會、國家民委教育科技司、甘肅省教育廳協辦,西北民族大學承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以下簡稱“大田賽”)于2013年7月23日至28日在西北民族大學榆中校區隆重舉行.筆者以本屆大田賽徑賽各組別前八名的成績分布為主要研究對象,擬運用調研、統計、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造成成績差距的表面原因與潛在原因.從運動訓練學的角度講,就個體而言,影響運動成績的主要因素往往是個性的.運動員所取得的成績是運動員水平的直接體現,包括專項能力、身體條件與心理素質.除此之外,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到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如高原的影響.[1]然而,就一屆比賽的整體成績而言,影響比賽成績的主要因素很可能是共性的,如運動員的選材與管理機制.
第十二屆大田賽的比賽成績非常突出,尤其是在破紀錄方面,共有2人(隊)2次平2項錦標賽紀錄 ,27人(隊)37次破17項錦標賽紀錄.表1與表2分別給出了第十二屆大田賽男子項目與女子項目的破紀錄詳情.從項目分布的角度講,產生紀錄的項目集中在短跑、跨欄、跳躍與投擲項目.這些項目的共同點是,在戰術與體力分配方面對運動員的要求相對較低.在這樣的項目中,運動員通常是在短時間內激發自身的全部能力完成比賽.因此,這些項目也相對較容易產生紀錄.從賽次的角度來講,多數紀錄出現在復賽與決賽.相比于預賽,參加復賽與決賽的運動員的整體水平較高,競爭更為激烈,幾乎不存在保留實力的情況.因此,紀錄也多產生在復賽與決賽.[2]
相比之下,第十三屆大田賽的成績在破紀錄方面遜色不少,只有天津大學的張強打破了男子400米的記錄,成績為46秒47.筆者認為,相鄰兩屆比賽中破紀錄的情況之所以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參賽運動員的水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十二屆大田賽中,破紀錄的選手均為注冊運動員,且是國內頂尖選手.這些運動員在運動水平、比賽經驗以及對比賽環境的適應性等方面都是穩定在高水平上的.因此,比賽環境對他們的運動水平影響并不是很大.然而,第十三屆大田賽在2013年舉行,正逢第十二屆全運會在遼寧召開.許多頂尖選手未能參賽或正處于調整期,相應項目的整體水平下滑嚴重.這才導致了第十三屆大田賽在破紀錄成績上與第十二屆大田賽相比有很大差距.

表1 第十二屆中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男子項目破紀錄成績

表2 第十二屆中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女子項目破紀錄成績
與第十二屆大田賽的分組情況不同,第十三屆大田賽將甲組進一步分為甲A組和甲B組.其中甲A組是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辦法錄取的學生以及體育大學(學院)、師范類院校的體育專業學生并且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過的運動員.甲B組是未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過的運動員.乙組是按照全國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錄取的普通大學生.從成績上看,分組變化帶來的最顯著的影響,體現在成績的分布上.新的分組方式會加強成績的兩極分化.這是因為,甲A組的運動員都是注冊運動員,運動水平在國內是頂尖的,相應的競爭也比較激烈.而乙組的運動員都是普通大學生,各方面條件相比于專業運動員都有很大的差距.在這個背景下,筆者統計了第十二屆與第十三屆大田賽徑賽個人項目各組前八名的平均成績,通過對比分析了產生成績差距的原因.
表3給出了第十二屆大田賽與第十三屆大田賽徑賽個人項目各組別前八名的平均成績.我們將兩屆比賽中對應組別的成績進行對比,即第十二屆大田賽的甲組成績與第十三屆大田賽的甲A組成績及甲B組成績作對比,第十二屆大田賽的乙組成績與第十三屆大田賽的乙組成績作對比.經對比,筆者發現,從整體的趨勢上看,對應組別的成績差距隨著比賽距離的增加而增加.這里的因素是很多的.就短跑項目而言,風速的影響比較大,相比之下氣溫、氣壓的影響較小.環境的因素在整體上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成績差距.[3]我們看到的成績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分組發生改變的原因,以及許多高水平運動員因全運會影響不能參賽或不能全力發揮的原因.首先,在第十三屆大田賽的短跑比賽中,甲A組的整體成績并沒有明顯高出甲B組的成績.按常理,注冊運動員的水平整體上高于體考生.這種差距沒有在成績上體現出來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較高水平的注冊運動員受全運會的影響未能參賽或全力發揮.其次,兩屆大田賽乙組的短跑成績因分組發生變化本應體現出一定的成績差距.這是因為,體考生的成績整體上高于普通生.當非注冊運動員從乙組分到了甲B組,以普通生為主的乙組在成績上自然有所下滑.但對于中長跑這樣的耐力項目而言,氣溫與氣壓的變化對運動員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不可忽視的.第十二屆大田賽在海南三亞舉行.就地理環境而言,三亞的氣候是同季節全國最佳之一.而第十三屆大田賽在甘肅蘭州舉行.蘭州位于高原,含氧量和氣壓都比較低.在第十三屆大田賽的中長跑比賽中,多數運動員因為高原環境而感到比賽困難,缺氧造成頭暈現象很常見.這導致了中長跑的成績大幅下滑.

表3 第十二屆大田賽與第十三屆大田賽徑賽個人項目各組前八名的平均成績比較
通過上一章的分析,我們分析了造成成績差距的兩點主要原因.一是國內高水平的注冊運動員由于全運會的影響不能參賽或全力發揮,二是高原環境的影響對運動員,尤其是中長跑運動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4]但是,這些原因也只能說是表面原因,其背后蘊藏著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注冊運動員與非注冊運動員的訓練環境不同.多數高水平注冊運動員平時的訓練都在各地方隊進行.地方隊與高校相比具有諸多優越性.這些優越性具體體現在運動裝備、營養補充、訓練后恢復與傷病康復等方面.[5]從根本上,這是因為地方隊具備充足的資金保障.而作為體育特長生考入高校的非注冊運動員主要在高校訓練,他們的訓練條件與地方隊相差甚遠.再者,注冊運動員與非注冊運動員的管理機制不同.注冊運動員及其教練的收入直接與運動成績掛鉤.高校中非注冊運動員的主要身份仍是學生,處于脫產的狀態.在這種機制下,運動員在進校后兩三年會出現運動成績下滑的現象.主要原因是隊員(甚至是教練)的訓練積極性不高,不能長期堅持系統的訓練.此外,高校對普通大學生的田徑訓練不夠重視,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國內高校的田徑隊的建設主要基于體育特長生.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普通大學生的田徑教育與選材.[6]筆者長期從事并研究專門針對普通大學生的田徑訓練,結果發現,相比于體育特長生,普通大學生的訓練積極性更容易得到激發.雖然普通大學生的素質不如體育特長生,也沒有長期系統訓練的基礎,但其中也不乏天賦較好的可塑之才.加強針對普通大學生的田徑教育并進行適當的選材,將有助于完善高校田徑隊的建設,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積極地發展.
第十三屆大田賽與第十二屆大田賽相比,在成績上出現了很大的差距.造成這種差距的表面原因有兩點.其一是國內高水平的注冊運動員由于全運會的影響不能參賽或全力發揮,其二是高原環境對運動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在表面原因的背后還蘊藏著更深層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高校的田徑訓練條件及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二是高校的田徑管理機制亟待進一步改革;三是針對普通大學生的田徑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如下三方面的建議:一是建立一支系統的田徑長訓團隊,包括總教練、專項教練與隊醫.隊醫可以由體育學院(系)的學生或實習生擔任,負責運動員的恢復、康復與營養;二是針對高校田徑教練與運動員建立完善的獎勵機制.運動員取得成績可以從獎學金或助學金上體現.對于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可以從深造方面給予相應的照顧政策,相關教練員可以從職稱評審的方面給予相應的照顧政策;三是將田徑課程定為高校體育課的必修科目.以上措施旨在加強高校田徑隊的建設,激發教練員與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普及田徑運動,推動全民健身事業.
[1]李 銳.淺析第十屆中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成績[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S):140-143.
[2]吳葉海.大學生運動會田徑賽和大學生田徑錦標賽歷屆成績比較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5):105-107.
[3]李億湘,賀春生,劉小翔.對省高校田徑錦標賽的成績比較與分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24.
[4]小 伍,申民智,劉 冰.發揮高校優勢探索成才之路[J].田徑,2005(11):45.
[5]楊繼星,賈彥竹.對第6-9屆全運會田徑項目競技水平發展態勢的探討[J].淮北煤師院學報,2003(3):36-39.
[6]田 兵,李桂華.第11屆亞運會田徑賽綜述[J].中國體育科技,199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