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汪志林,黃岡蘄春縣人,武漢科技大學2008屇畢業生,是2012屆的大學生村官,目前還在崗。
我家在蘄春縣北部山區,經濟條件較差。因此,“創業”這個詞在我讀書時就已經深深地印在了腦海里。還在讀大一時,我就從事過兼職,讀大二時,我和幾位同學接手了一家餐館,一個學期下來也能賺上兩三萬元。畢業后,我有幸在武漢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全家人都為我從農村人變成了城市人、為我跳出了農門吃“皇糧”感到高興。
“皇糧”好吃班好上,但四平八穩,按部就班,我心有些不甘,因為我更喜歡的是自主創業。2011年11月,蘄春縣委黨代會“高揚李時珍旗幟,搶抓大別山試驗區建設的機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報告深深地吸引了我,我開始密切地關注著家鄉的變化。就在這時,各級提倡“大學生當村官”,我也積極報名,并如愿地擔任了蘄春縣獅子鎮蒼寨村委會村長助理,我又從城里人變成了農村人。
當上了村官,我更鐘情于獅子鎮的山青水秀。在獅子鎮,和我同時擔任大學生村官的還有蔡偉、葉皓,我們三人經常在一起談論的話題是如何當好村官,如何共同創業。同是當代大學生,同是當地的大學生村官,大家的血都沸騰起來了,“獅子鎮大學生村官創業園”在鎮委和鎮政府的指導下創立了。
創業園,首先要選準的是創業項目。在經過市場考察后,立足獅子鎮鎮情和獅子山山青水秀的地理優勢,我們認為“土豬養殖”有很大潛力,并最終選定白楊畈村為我們的土豬養殖基地,我也走馬上任當上了“豬倌”,并注冊成立了“獅子鎮白楊畈村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
當然,萬事開頭難。首先是建豬場、買仔豬、買母豬、購飼料、土地平整等,資金投入需要60余萬元。資金哪里來?一方面是鎮政府幫我們聯系勞動就業局,申報了湖北省大學生村官創業“揚帆計劃”資金10萬元。同時,利用蘄春縣對大學生創業的傾斜優惠政策,對流轉土地資金分批兌付,再加上我們4個合伙人自籌一部分,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我們的土豬養殖,以“土”為先,即選址“土”,放養地均為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無工業污染的果園及山坡地;豬種“土”,豬種都是在基地培育出來的土豬種苗;飼料“土”,用番薯苗、玉米、米糠、麥麩喂養,確保無“三殘”,即無農殘、無藥殘、無激素殘留。我們實行的模式是“公司加基地加直營店”的聯合經營模式。生豬的每個生長階段,我們都安排專業的獸醫、營養師、保育員現場監督和指導。
目前,我們的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己形成近100畝的養殖規模,養殖土豬數量達400余頭,累計投入資金100余萬元。2013年由于銷售渠道原因只售出100余頭,但當年底的收購價從上一年的每斤12.5元升至15元,僅此一項就實現銷售凈利潤20余萬元。自2014年起,我們的土豬養殖步入良性循環,市場前景看好。
我當“豬倌”快兩年了,盡管現在的“土豬養殖基地”己形成了一定規模,但我們卻有了更高的目標:將土豬的養殖數量擴大到1000頭,以白楊畈村為核心,輻射帶動胡進沖村、郝沖村、牛皮寨林場等周邊村進行規模養殖,對周邊農民起到示范作用。同時,打出我們的豬肉品牌,利用品牌效應去占領市場,去主導市場。
由大學生到村官,再到“豬倌”,我的人生創業路一步一步都走得十分踏實。雖然我的創業現在還只是起步階段,但我的心中已經有了夢,我的夢也正在一步一步地變成現實。我也很自信,生活在這么好的時代,有這么好的政策和條件,我們這一代的大學生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作者系蘄春縣獅子鎮蒼寨村大學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