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姣
前不久,農業部舉辦的全國農業市場信息系統業務知識培訓班,可謂20年來農業市場與信息體系最大規模的系統培訓,這是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戰略的具體落實。培訓課程內容囊括了農業信息化發展成果:農業物聯網技術助力實現“足不出戶便可以運籌帷幄”的現代化農業生產,農產品電子商務給農產品經營領域帶來革新,農業信息監測預警演示則呼喚“看得見、弄得懂、用得上”的信息,指導農民決策“春天種什么對,秋天賣什么貴,買什么生產資料最實惠”。
培訓課上展示的一個個鮮活的信息化應用示范,如鋪開的壯闊畫卷,告知我們農業信息化——這個充滿希望的領域,正日益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風向標”。
注入現代信息技術的農業生產一改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局面,“新農人”用“傳感器”與農作物交流,在監控室調節溫度、濕度等指標,在云平臺上及時了解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各方面信息,遇到疑難雜癥還可直接連線專家咨詢。這就是農業物聯網——一場正在席卷中國的農業科技革命,這場革命給農業帶來的是節本、省心、增效的喜人景象。黑龍江農墾區的智能催芽系統,實現了精準調節,生產效率顯著提高;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的精準灌溉技術比普通滴灌節水10%。
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深度介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農業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下,農產品“網戀”如火如荼,越來越多的農民不僅僅在“土里刨食”,還依托京東、淘寶等第三方電子平臺或是直接自建平臺,坐于電腦前,輕點鼠標,運用互聯網經營銷售農產品。農產品電子商務推動了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重大變革,即最快速度,最短距離,最少環節,最低費用,最透明信息。此外,電子商務與土地流轉有機結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有益探索。安徽省績溪縣推出“聚土地”項目在淘寶網上以“老鄉喊你來分地”、“定制你的私家農場”為口號聚集人氣,這是全國首例互聯網定制土地項目,試行5個月來,此模式的生命力得以初步顯現。
農業作為民生領域,農產品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的同時,也迫切需要政府提供相關服務信息。12316熱線、各級農業網站、“百萬農民信箱工程”等綜合性一站式信息平臺,日益成為連接政府和農戶的“貼心線”。移動互聯、云計算、條碼RFID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靈活、便捷、高效的農業信息服務提供了技術可能。但也應看到,近些年,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時,農產品滯銷時有發生,農民的汗水變為淚水。然而,市場不相信眼淚,唯有科學認識市場規律才能適應市場。這召喚著政府以權威數據為基礎平衡產銷,以專業分析為引導調節市場預期和生產意向,以權威發布產銷信息為目標,讓農民踏踏實實種地,明明白白賣糧。
信息化在農業領域的作用日益發酵的結果,是農業生產越發智能化、經營日益網絡化、管理日益高效透明、信息服務日益便捷靈活。國家對信息化的重視讓我們看到了行業振興的希望,信息化建設的碩果讓我們看到了行業發展的美好前景,辛勤耕耘于這個行業的主體所散發出的活力,讓我們預見到行業燦爛的明天。本期“關注”欄目推出的廣東經驗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