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心
最近,《財經》雜志發表了一篇《有機食品真相》,指出:科學試驗并未證實有機食品更“安全、健康和營養”的說法,所謂“零污染”更多是營銷的噱頭。在有機食品產業和推崇者紛紛表示不服的時候,英國《營養學期刊》發表了一篇文獻綜述,結論是“有機產品中的抗氧化劑含量更高”,許多人甚至進一步解讀為“推翻此前有機食品和常規產品營養上無差別”的結論。
有機產品一直備受關注。尤其是在我國,對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的關注,使得有機產品以“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味”的形象輕易獲得了許多認同——即便是價格貴得離譜(我國有機產品和常規產品的價格差異遠遠高于國外),也依然備受青睞。
要平心靜氣地討論有機產品,需要把問題的各個方面分開——營養、安全、風味、價格,分別討論。
食物的“營養”本來就很難給出一個統一的定義,通常比較“營養”只是針對某些特定營養成分的含量。農作物各種營養成分的含量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品種、土壤、氣候、肥料等等——有機產品之間,或者常規產品之間,都會存在著不同。如果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拿一種有機產品和常規產品來比較,無法得出“差異是種植方式導致”的結論。某些成分有差異,并不意味著“營養上有差別”。
因為有機種植不使用化學農藥,所以要檢測“農藥殘留”,常規產品“被檢出”的比例會更高,而理論上有機產品不應該被檢出。有機行業和愛好者經常暗示的是“農殘意味著不安全”,而這完全是一種誤導。只要農殘符合標準,就不會帶來安全問題。
農產品中的某些成分會受到種植養殖方式的影響,從而影響風味口感,這并不令人意外。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不同種植、養殖方式的同類產品,在風味口感上也不盡相同。所以,有機產品比相應的常規產品“更好吃”并不完全是心理作用。消費者愿意為此付出更高的價格,也無可厚非。
有機食品不是魔鬼,也不是女神。消費者有不同的需求,不管是為了口味還是心理,愿意多花錢購買有機產品都合理合法。需要反對——甚至通過監管來禁止的,只是違背科學事實的虛假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