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城
怎樣對待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執政歷程中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的任務,要求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940年1月,毛澤東又在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中進一步提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此后,“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為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的為人熟知的基本立場。改革開放后尤其進入九十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涌起,隨著對外開放的全方位拓展,隨著社會利益格局和人們價值觀選擇的多樣化發展,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越來越受到執政黨和民眾的重視。進入新世紀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推進,隨著國際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不斷深入,民族國家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不但沒有弱化,反而更為強勁,其表現便是國際社會各種各樣的民族主義思潮“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價值重估,無論在民間、知識界還是在政界均呈蒸蒸日上之勢。逐步彌漫全國的“國學熱”、海外孔子學院的普遍建立等等,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回歸的強烈氣息。正是在上述時代和思想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幾次講話中,如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2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5月4日在視察北京大學時的講話等,高度評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論中國傳統文化的講話有三個特點。
首先,對傳統文化高度評價。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等等。這樣的高度評價一方面是對黨已有思想的繼承,同時又是超越,因為這種實質性的(很難套用到其他文化上的)高評在黨的歷史上是沒有過的,其主要是適應新的世情國情的思想結晶。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談論中國傳統文化,直指其核心——儒學價值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儒學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直接從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問題出發來闡釋和評價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中的道德精髓,且言說集中、觀點鮮明。例如,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又如,在五四運動95周年之際視察北京大學時的講話中談到: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這些無疑是直接就價值追求問題來評價傳統文化遺產。
最后,習近平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寄予厚望并提出具體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曾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任務,要求“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應該說,這是黨的一貫方針。當然,過去更強調區分精華與糟粕、批判地繼承這一思路。問題是,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今將近一百年,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如“三從四德”的婦女觀、家庭觀,王朝與皇權的政治觀,小農經濟觀等等,已經為現代中國人所拋棄,還有一些深層的價值觀念則很難用精華或糟粕簡單加以區分,更多的情況往往是糾纏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外,“批判地繼承”作為一種原則或精神并沒有錯,但實踐效果并不佳,往往令人瞻前顧后、裹足不前。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這一要求極富時代感也更具理性精神。實際上,海內外“國學”界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提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這一命題,并圍繞之進行了持續不懈的探討。如今,執政黨最高領導人明確提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任務,可以說是知識界與政界、民間與政治領袖長期互動的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在宏觀上給予高度評價并寄予厚望,而且更進一步具體舉證和論述。如前所述,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便不是一般性地泛泛而論,而是深入具體地指出了需要發掘時代價值的那些傳統思想道德。再如,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長篇幅地從傳統文化典籍中引用大量反映中國深層價值理念的名言,諸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天人合一”;“仁者愛人”,等等。指出: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如此長篇幅地具體地肯定地談論傳統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價值追求,這在黨的歷史上實屬鮮有。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時代和自身方位的清醒認識。進一步言之,即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文化激蕩中、在市場經濟和社會階層多元化發展中,中國立足世界的根基何在,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何在,凝聚整個民族的價值追求何在的問題;與此密切相關,中共作為在這樣一個時代的執政黨,要利用一切資源包括歷史文化資源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陀^地說,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有保守特征的。文化的歷史和其性格的保守似乎成正相關關系。儒學重秩序、規范、和合的價值理念,當然與現代革命運動存在天然的緊張甚至對立。但保守和反動不能也不該畫等號。作為一個執政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價值理念,可以經過現代性和創造性轉化,有效地服務于執政黨執政目標的實現。所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的講話,完全可以視為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又一重要體現。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中國共產黨歷史與理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沈 聰